乐欣瑞, 宋清员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南宁530001)
《大学》自我管理思想探微
乐欣瑞, 宋清员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南宁530001)
《大学》的整个知识体系其实就是目标管理体系,并以自我管理和自我责任作为主线来架构整个目标管理体系,进而实现终极目标。目标的达成与否是检验自我管理过程的“试金石”,自我管理是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目标管理为纲目,自我管理为主线,两者共同架构《大学》知识体系。《大学》自我管理思想具有三大特点,即内圣外王;修身为本;逻辑清晰、心理指标明确。德鲁克的自我管理理论和《大学》的自我管理思想的共同点是:主张扬人性之善;重视自我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强调发挥内激励效应。两者的不同点是:《大学》自我管理思想侧重形而上,而德鲁克的自我管理思想侧重形而下。
《大学》;目标管理;自我管理
1954年,彼得·德鲁克在其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中首次提出了“目标管理”。他认为,目标管理的最大贡献是促使管理者能够以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来取得更好绩效。管理学家孔茨认为: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其运用系统的方法,使多项关键管理活动有机结合,促成有效、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国内学者丁煌认为: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的管理方法,能够使行政组织活动明确指向目标,在加强工作计划、提供相对清楚的控制标准、更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的同时,还能有利于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提供有效的内心激励。[1]
德鲁克认为:基于管理者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经济环境,而应该有意识、有方向地主宰和改变经济环境的理念,管理应该是目标管理(MBO)。[2]这肯定了人的价值,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目标管理的本质是组织成员共同制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管理人员和工人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所以说,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式管理方法,是一种“民主集中制”式参与管理。[1]
德鲁克指出,“自我控制”(self-control)意味着对自身工作进行指导的能力,而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统治。[2]就此来说,其所说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在本质上没有明显差异。之后,德鲁克更进一步明确指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前提假设是Y理论,即人们愿意承担责任、愿意做出贡献和愿意有所成就。他还指出,“目标管理”已被广泛认同和实施,而自我控制原则却很少得到真正贯彻。[3]Y理论的人性假设和我国儒家思想“人性善”假定不谋而合。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我本身及相应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即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通过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最终实现目标。目标管理基于对个人的重视,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强调参与式管理,彰显了个体自我管理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组织对个体的外在要求。自我管理则是积极回应这一要求。当然,自我管理也需要目标管理的外在环境规约。目标管理和自我管理相互依存,没有了“自我管理”,“目标管理”也就失去了内核,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没有“目标管理”,“自我管理”的功用也难以有效发挥。目标管理和自我管理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紧密地结合,融公共利益于个人目标,融个人利益于团队和组织目标,主动、严格、高效的内部自我控制取代了被动、低效的外部控制,可更好地激励员工积极工作。这使得个人的长处和责任心与整个组织和团队的目标更好地统一起来。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从“记录并分析时间的使用情况”、“把目光集中在贡献上”、“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要事优先”和“有效决策”五个方面来论述管理者的自我管理。[4]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其就“我是谁?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如何工作”、“我属于哪里”、“我能做出什么贡献”、“承担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为下半生做好准备”五个方面探讨了自我管理。[5]
(一)《大学》知识体系
《大学》第一章开宗明义,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6]“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是“大学之道”的三大纲领。也是“大学之道”的最高目标。“明明德”的意思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把内心过分的欲望去掉,进而彰显自己的美好品德,这是基本目标。“亲民”是说要推己及人,逐渐通过扩大自己的影响来教化周围的人们,使他们也能拥有“明德”,这是中层目标。“止于至善”即是在自我“明明德”和“亲民”的基础上,人们通过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达到一个极为和谐美好的状态,这是终极目标。[7]
《大学》接着指明了达到“三纲领”的具体做法:“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6]具体步骤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我做起,逐一地完成目标,达到“明明德和平天下”的目标,最终达到“至善”的终极目标。它的具体过程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并且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6]其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认为知道了修身的重要性,即是“知本”。
(二) 《大学》目标管理体系与自我管理思想
在《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中,“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层层递进,从“格物”开始,以上一目为基础,以“修身”为根本,直至“平天下”的目标。其中,“格、致、诚、正”为“明明德”的基本要求,是“修身”的基础,是儒家所主张的“修己”过程,是自我管理的核心内容;“齐、治、平”是到达“修身”的目标以后,“亲民”的具体体现,是“修身”的发展,是儒家提出的“安人”过程,体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有机合一,是“至善”的境界和标志。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目标管理体系
从管理学视角看,图1清晰展示了战略性目标、战术性目标和基层目标,以及组织愿景和使命、组织目标和战略与组织政策和程序。这样一个层级的目标体系,无疑是将任务划分为目标的过程,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箭头”体现了不同目标间的关联。不同目标之间密切联系,层层上升,直至实现终极目标。
以上是《大学》第一章的内容,也是《大学》的体系架构,之后的十章均是以此为基础所做的具体解释。《大学》中目标管理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以自我管理和自我责任作为主线来架构整个体系,进而实现终极目标。目标的达成与否是检验自我管理过程的“试金石”,自我管理是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目标管理为纲目,自我管理为主线,两者共同架构和丰富了《大学》的体系。接下来,结合《大学》的具体内容,对其中的自我管理思想进行总结、归纳。
(一)内圣外王
《大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阶段逐步完善自我,这是注重修身的自我管理,体现了“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之上,建立“家-国-天下”的责任情怀,既是自我管理,也是目标管理,其特点是“外王”。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管理是外在的伦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要想实现真正的管理,必须处理好内在自我伦理管理和外在组织管理的关系,做到内在自我伦理管理和外在组织管理的统一。这也是德鲁克称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的重要原因。目标管理所体现的是组织结构体系下的目标层层细化从而转化为个人目标的过程,而自我控制则是基于个人如何通过自我管理以完成组织的目标,两者在如何更好地激励员工、发挥员工特长、凝聚共同愿景、共同努力以达成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方面是一致的,而这正是管理所应达到的效果。以此言之,“内圣外王”思想与目标管理和自我管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过,与现代管理学自上而下式地目标分解和自我管理相结合不同,《大学》“内圣外王”特点的自我管理是由内而外、推己及人、层层推进、循序渐进的伦理管理。
(二)修身为本
从最初的“格物致知”到“止于至善”的达成,其中所贯穿的“个人-家-国-天下”的“以天下为己任”责任情怀,与德鲁克基于责任的目标管理和自我管理是一致的。“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说明了“修身”的重要性,其处于“八目”的中心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修身”的内容和目标之一即是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巩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对自我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对自我负起责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大我”——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8]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他们或为国家利益奔走呼号,或为国家改革图强事业积极探索,或在国家危难之际抛洒热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情怀无不充溢其中,儒家经典《大学》的思想对其人格塑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大学》中基于“修身”的责任论述与德鲁克所指的责任在时空上存在着一定距离。前者主要是从“个人-家-国-天下”这一角度加以论述,社会伦理性比较强;后者则主要从组织的角度论述员工对组织的责任以及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但是,两者在本质上都强调对自我的管理。
(三)逻辑清晰、心理指标明确
《大学》在论述完“三纲领”之后,写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应该达到的目标和境界以后,才能够心志坚定;心志坚定下来以后,才能够心情平静;心情平静下来以后,才能够安心;安心下来以后,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以后,才能够有所收获。这既体现了《大学》自我管理思想的清晰逻辑,也反映了个人在确定目标后的积极心理活动,甚至可依这些心理指标来甄选和检验完成组织目标的合适人选,将其视为判定员工是否为目标管理合适人选的标准。这使其有了人事测评指标和心理测验的意义。
(一)均主张扬人性之善
在讨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之前,德鲁克潜在的人性假设偏向于Y理论,但其只是选择了这一假设,并没有进行论证。儒家对“人性善”(和Y理论相似)与“人性恶”(和X理论相似)也均有论述。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假使人们能够将“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则为圣人。[9]荀子则主张“人性恶”。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他认为:人们在利益面前总会趋利避害,无善可言。但他同时强调学习和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人性虽恶,但人人可以为善。[9]其实,无论孟子的“人性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恶”,都主张发挥人性中善的一面,抑制人性中恶的一面。至于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或许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得最好。告子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9]
以上是对人性应然状态的论述,但这并不代表着实际生活中人性善恶的具体呈现。人性中善与恶的呈现是与制度环境息息相关的。制度环境有利于人行“善”还是做“恶”,决定了人性善恶的呈现。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建立有利于发挥人性善的环境制度的论述较少。在传统儒教社会现实层面更是缺少相应制度建构,以至于人性恶常常大行于世。现代自我管理功用的发挥,离不开一个有利于扬人性之善的制度环境,单一地讨论自我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是很无力的。
(二)均重视自我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
无论是基于责任和绩效贡献的目标管理,还是“以修身为本”的《大学》思想,都体现了自我目标和组织目标(社会目标)的一致性。以组织为例,要想实现它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组织目标,而组织目标要依靠个人来实现。于是事业发展、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协同一致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个人间的需求、动机以及性格不同,需要求同存异,促进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事业发展。就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而言,“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4]这需要将自我责任和价值与组织绩效有机契合。只有抓好“契合点”,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和员工才会共同参与到组织目标的科学制定与高效落实,以自我管理、自我指挥的方式完成组织的目标,最终实现目标管理。同理,《大学》中的自我“修身”思想与社会对个人的责任要求是一致的,以责任为契合点实现了自我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完美结合。
(三)均强调发挥内激励效应
德鲁克的自我管理理论和《大学》自我管理思想均重视内激励。它们更多地强调从自我角度而不是从环境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德鲁克认为:“自我控制意味着更强烈的工作动机:想要有最好的表现,而不只是达标而已,因此会制定更高的绩效目标和更宏伟的愿景”。[2]这与《大学》所倡导的“个人-家-国-天下”的梯级目标,最终实现“止于至善”终极目标的内激励效果是一致的。我国古代仁人志士在当时环境已经无需再坚守的时候,依然恪守着对家国的忠诚和责任,这彰显了《大学》等儒家经典思想的内激励效应,彰显了传统儒家文化对其人格和思想的深刻塑造。
(四)《大学》的形而上对应德鲁克的形而下
德鲁克强调,自我管理乃是一种习惯、一种经验、一种有效的管理技术和技巧,只要抓好“记录并分析时间的使用情况”、“把目光集中在贡献上”、“充分发挥人的长处”、“要事优先”、“有效决策”五个方面,就能有效地实现自我管理。与德鲁克关注管理技巧和管理方法不同,《大学》思想中的自我管理更多地体现出伦理的特征,其更接近“自我管理”的哲学,是一种伦理哲学,重在塑造人的思想和人格。德鲁克的自我管理偏重于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当然其也有普遍的管理自我的意义。而《大学》
中的自我管理是面向整个人生,贯串于人生的各个时段,要求人们不断努力进而达到更高目标。
[1]刘培.德鲁克公共行政目标管理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10、110、110.
[3]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6.
[4]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 许是祥,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69-170,175.
[5]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朱雁斌,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王国轩,译著.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4-5、5.
[7]王岳川.大学中庸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6、11-14.
[8]李山河.《大学》“修身”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6-17.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3-77、166-168、87-88.
(编辑:李学迎)
2014-04-16
乐欣瑞(1990-),女,江西抚州人,广西师范学院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 宋清员(1988-),男,山东临清人,广西师范学院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府与政治.
C93
A
2095-7238(2014)07-0050-03
10.3969/J.ISSN.2095-7238.2014.0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