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及经济增长源泉分析:1952-2012

2014-09-12 08:57殷颂葵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源泉存量青海省

殷颂葵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西宁 810016)

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及经济增长源泉分析:1952-2012

殷颂葵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西宁 810016)

根据两要素C-D生产函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出青海省1952-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源泉做的简要分析表明:(1)1990年之前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比较剧烈,且存在着正负交替出现的现象,而1990年之后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基本为正值;(2)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方向基本一致;(3)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表明青海省属于典型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源泉;资本存量;贡献率;青海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持续扩大,青海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名义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63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893.5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4%,人均生产总值也由1952年的101元增加到2012年的33181元。(1)按照钱纳里等经济学家依据人均生产总值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在这60余年里青海省实现了由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的跨越。但是青海省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省情依然没有改变,实现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是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通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来评估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青海省制定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政策。

一、模型设定

(一)模型的选择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主要有增长会计法和经济计量法两大类,涉及传统索洛残差法、扩展索洛模型分析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四种测算方法。[1-2]本文采用两要素(劳动与资本)C-D生产函数模型,选择传统索洛残差法来测算青海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该模型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归结为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即:

Yt=A0eλtKtαLtβεt(0<α<1,0<β<1)

(1)

其中,Yt,Kt和Lt分别为t年的总产出水平、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且均为时间t的函数,A为技术进步参数,α和β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εt为随机误差项。对(1)式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可得:

1n(Yt/Lt)=1nA0+λt+α1n(Kt/Lt)+εt

(2)

在Hicks中性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条件下α+β=1,则有回归方程

1n(Yt/Lt)=1nA0+λt+α1n(Kt/Lt)+εt

(3)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根据模型的设定搜集总产出、资本投入以及劳动投入的时间序列数据并进行回归分析即可估算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进而通过余值法估算出全要素生产率。

△TEPt/TFPt=(△Yt/Yt)-α(△Kt/Kt)-β(△Kt/Kt)

(4)

其中,△Yt/Yt、△Kt/Kt和△Lt/Lt分别表示总产出、物质资本和劳动的变化率,△TFPt/TFPt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率,即“索罗余值”。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模型中涉及的总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数据采用以下的方法处理:

(一)总产出

本文以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即用青海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代替)作为总产出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青海统计年鉴2013》,并将所获得的历年名义GDP剔除价格变动因素换算成以1952年为基期的实际GDP。

(二)资本投入

医院科研经费支出的内部控制,首先应完善各管理系统,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预算控制、加强资产管理、完善信息共享等内部控制方法,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全过程管理。

资本投入用永续盘存法(戈登·史密斯,1951)测算出来的资本存量进行替代,具体测算方法为:

Kt=It/Pt+(1-δ)Kt-1

(5)

其中:t代表年份,Kt,It,Pt, ,Kt-1分别代表第t年的资本存量、投资、资本的价格指数、折旧率以及第t-1年的资本存量。

1.当年投资的选择。按照支出法核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由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及服务的净出口三部分组成,其中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库存增加。本文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视为当年的投资额,并将其通过如下公式推算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平减指数折算为以1952年为基期的实际投资额。

t年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指数(1952=1)=

(6)

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1952-1995年使用的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青海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发展速度”指数,1996-2012年使用的是《青海统计年鉴2013》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2.初始资本存量。以1952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除以10%视为青海省的初始资本存量。[3]根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显示1952年青海省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0.33亿元,那么青海省的初始资本存量即为3.3亿元。

3.折旧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可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那么折旧率为这三部分折旧率的加权平均值。即假定“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和“其他费用”的平均寿命分别为45年、20年和25年,相应的折旧率分别为6.9%、14.9%和12.1%,权重则为每年青海省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中各项所占的比例。[3]历年出版的《青海统计年鉴》中仅有1990-2012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构成分类的数据,那么则以该时期平均折旧率作为1952-2012年的折旧率。经过计算,1990-2012年青海省折旧率在7.73%-10.61%之间波动,各年间的平均值为9.08%。

(三)劳动投入

由于劳动具有异质性的特点,因而理论上劳动投入的理想指标不仅要涵盖劳动投入的数量,而且还应包括劳动时间以及质量的改善程度。但是现有的统计资料缺少连续性劳动投入时间和质量的数据,于是,在这里采用就业人员数量作为替代指标。数据来源于《青海统计年鉴2013》和《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

经过上述处理,1952-2012年间青海省地区的总产出水平、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如下:

表1 1952-2012年主要年份青海省的总产出水平、资本存量和就业人数

三、实证分析

(一)参数估计

根据表1的数据,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3)式进行回归分析(表2)。回归结果表明不仅各参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检验,而且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于是,依据前文的界定可确定1952-2012年青海省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493和0.507。

表2 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二)实证分析

1.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

根据上述确定的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结合总产出、物质资本和劳动的变化率即可计算出1952-2012年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图1)。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状况,我们可以得出:(1)1952-2012年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差异系数高达296.68%;(2)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与青海省经济运行的情况比较吻合,即在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相应较高,在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相应较低,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变化与青海省经济波动密切相关;(3)1990年之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波动比较剧烈,且存在着正负交替出现的现象,而 1990年之后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基本为正值。

图1 1952-2012年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状态

2.经济增长源泉分析

在判断出各要素变化率的基础上可以计算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判断出1952-2012年以及分阶段的青海省经济增长源泉(表3)。

表3 1952-2012青海省的总产出、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贡献率

由表3可以看出: 1952-2012年物质资本对青海省总产出的贡献率超过了50%,而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说明物质资本积累是该时期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与此同时,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仅为14.26%,这不仅说明青海省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而且也间接反映出青海省属于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这与近年来青海省的投资率持续攀升特别是2012年投资率高达90.80%的经济现象相符。同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2.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89%,已成为青海省经济增长的第二大源泉,从经济发展阶段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来看,这个贡献率与青海省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相匹配的,毕竟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只有在经济处于成熟阶段才会出现。

从分阶段的数据来看,物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与总产出增长率之间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而劳动的增长率则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具体而言:(1)1952-1977年国家通过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对青海等内陆省份投资,试图实现空间上的均衡发展。基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以及“三线建设”的需要,一部分内地企业部分甚至整体迁入青海省,使得物质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的技能得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青海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一部分技术以物质资本的形式参与经济活动,这也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贡献率。(2)1978-199 9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下,生产要素报酬上的区域差异使得物质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即便是国家划拨给西部地区的资金也部分地回流至东部地区,(2)[4]在这样的背景下青海省的物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贡献率较前一时期均有所下降;同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人数呈现出较快增长,劳动成为这一时期的第二大经济增长源泉。(3)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支持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与促进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加大了对青海投资规模,同时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与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民间资本的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和贡献率分别高达16.17%和63.17%,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和贡献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却没有改变青海省经济增长的类型,即青海省依然处于典型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

四、结论

文章根据两要素C-D生产函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出青海省1952-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分别表明:虽然全要素生产率是青海省经济增长的第二大源泉,但是青海省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的投入特别是物质资本的投入,是典型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这对于青海省制定长期经济增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前,青海省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动的阶段,经济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特别是物质资本增长,这意味着政府不能忽视要素投入特别是物质资本的重要性,相反还应不断提高物质资本的积累,为将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条件。当然,经济学理论也提示我们,在资源稀缺性的约束条件下和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单纯依赖资本积累而忽视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可能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之上的。因此,青海省除了在引进含有技术进步意义上的物质资本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还应增加对教育与科技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和经济增长的效率,推动青海省的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的转变。

注释:

(1)数据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3》

(2)张友树(1996)认为1994年以来中央政府拨入西部的资金中约有40%回流东部地区。

[1]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0.

[2]段文斌,尹向飞.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评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9(2):130-140.

[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4]张友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J].财经科学,1996(6):57-59.

[5]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3-11.

[6]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1):56-71.

[7]殷存毅.区域发展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编辑:李志文)

2014-03-20

2011年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1034);2012年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GXS4D104)。

F207

B

2095-7238(2014)07-00040-05

10.3969/J.ISSN.2095-7238.2014.07.009

猜你喜欢
源泉存量青海省
我的快乐源泉——书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
腐败存量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