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永栋 蔡恒森 卓严光 谢 勇
广西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平南 537307
急性脑梗死67例介入溶栓治疗体会
农永栋 蔡恒森 卓严光 谢 勇
广西平南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平南 537307
目的 探讨脑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距起病时间6 h 内溶栓36例,7~12 h 溶栓31例;通过对患者溶栓术前、术后脑血管DSA显影对比和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DSA显示距起病时间6 h 内溶栓病例组中,完全或大部分再通(>70%)16例;部分再通(>50%)14例;小部分再通(<50%)2例,无效4例。距起病时间7~12 h内溶栓病例组中,完全或大部分再通(>70%)5例;部分再通(>50%)10例,小部分再通(<50%)3例,无效12例,出现脑出血并发症死亡1例。结论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和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早期介入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他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软化,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占所有急性脑血管病的50%~70%,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致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可以使高浓度的溶栓剂直接作用于血栓,加速溶解过程,缩短血管闭塞到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脑血流的恢复使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现将我院2010-08—2013-04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7例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男43例,女24例;年龄49~79岁,平均61.4岁,中位年龄64岁。按溶栓时间分组,6 h内介入手术治疗组36例,男26例,女10例;7~12 h内介入手术治疗组31例,男17例,女14例。
1.2 影像学资料 头颅CT检查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肿瘤,无明显新鲜脑梗死灶。颈内动脉梗死18例,大脑中动脉梗死44例,椎基动脉梗死5例。
1.3 治疗方法 用Seldinger法经皮穿刺股动脉,置入6F动脉鞘,全身肝素化,置入5F导管超选入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以了解脑动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侧支循环建立与否及程度、闭塞为完全性或不全性等,确定梗死血管后,改用6F指引导管,利用微导丝、微导管技术,将微导管前端送至闭塞血管近端或插入血栓。将尿激酶30万~50万U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用注射泵以1 mL/min流速注入,同时反复适度抽动微导管等措施进行机械碎栓以促进血栓溶解,溶栓过程中应每注射15万~20万U尿激酶后造影1次,动态观察闭塞处血栓溶解情况。若效果不明显再加30万~50万U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按原速注入,直至血管再通,尿激酶最大总剂量一般不超过100万U。本组67例尿激酶平均用量为57万U。
1.4 疗效评价指标 溶栓前后造影对比再通率及功能缺损评分。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 d、7 d、14 d,欧洲卒中ESS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溶栓前后造影再通率比较 溶栓时间窗在6 h内血管再通程度>70% 16例(44.4%),>50% 30例(83.3%);7~12 h血管再通程度>70% 5例(16.1%),>50% 15例(4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越早行介入治疗效果越好,其血管再通可能性越大。
2.2 功能缺损评分 见表1。
表1 2组患者各时间点的ESS评分比较 ,分]
注:6 h内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7~12 h内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分,**P<0.05;与6 h内组比较,P<0.05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易导致患者智力下降、肢体瘫痪、失语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致残率高,重则危及生命,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问题。有学者认为脑梗死发生后,梗死核心区周围组织仍存在临界血流量,一旦实现血管再通这一区域的神经细胞就能够存活[2]。一般认为,脑梗死多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脑血管内血栓形成,脑血流循环受阻,进而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所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介人溶栓治疗技术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由于动脉溶栓剂量相对较少,血栓局部药物浓度高,全身的不良反应少,血管再通率高,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3.1 严格掌握适应证 (1)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诊断标准[3];(2)有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3)CT扫描无颅内出血;未见到与体征相关脑梗死病灶;MR可发现缺血半暗带;(4)血压在200/100 mmHg以下;(5)年龄75岁以下,无严重全身并发症;(6)术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正常。
3.2 掌握溶栓治疗时间 大多数学者认为在病情发生6 h内进行动脉溶栓为最佳时间。Baron等[4]认为脑细胞可逆性缺血转为不可逆梗死为一渐进发展的动态过程,受闭塞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局部脑血流量不同、脑内的血流动率等影响,脑梗死常在血管闭塞后24 h以前,甚至更长时间仍未达到高峰,因此溶栓时间窗并非一成不变,不应一律强调在6 h以内,有些患者可适当超出溶栓时间窗。在发病6 h后溶栓治疗患者仍可能得到最大神经功能恢复[5]。本组溶栓治疗时间在12 h以内。
3.3 预防控制并发症 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三大主要并发症是出血、 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1)颅内出血是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为 5%~10%[6],病死率高。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注意调整血压,控制适量溶栓药物,术中操作得当能有效预防。(2)再灌注损伤:与脑梗死引起局部脑缺血缺氧时间长短有关,溶栓前后应用脑保护剂如钙离子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及拮抗剂等可有效预防。(3)血管再闭塞,严重血管狭窄是血管再闭塞的主要原因,术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或行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可有效预防。
总之,介入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介入溶栓时机越早越好,早期使血管再通,可使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到最低限度。
[1] Hacke W,Bluhmki E,Steiner T, et al. Dichotomized efficacy endpoints and global end-point analysis applied to the ECASS in tention-to-treat data set posthoc analysis of ECASS I [J]. Stroke, 1998,29(6):2 037-2 075.
[2] 张华军,张仁良,徐格林,等.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动脉内溶栓治疗[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9):654.
[3]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Baron JC, von Kummer R, del Zoppo GJ.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Challenging the concept of a rigid and universal time window [J]. Stroke, 1995, 26(12):2 219-2 224.
[5] Furlan AJ. Emergency stroke intervention: current status [J]. JVIR, 1999, 10(Suppl):47-48.
[6] Jahan R, Duckwiler JR, kidvell CS, et al.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for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 experience in 26 patients with long term follow up [J].AJNR,1999,20(7):1291-1293.
(收稿2013-07-09)
R743.33
B
1673-5110(2014)01-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