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傲慢”与“偏见”

2014-09-12 15:45崔志钰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7期
关键词:口袋书教研形式

崔志钰

随着微信、微博、微课、微阅读、微写作、微教研等的兴起,教育仿佛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这些微时代的教育样式似乎不屑原有的耗时耗力的教育行为,而是以“短、平、快”的方式强势地“吞噬”着曾经的教育样式。曾经兴起的以教育反思和教育叙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博客正被直抒胸臆、简洁直白、三言两语的微博所取代;曾经通行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形式的教学竞赛也演变成以一个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的微课评比;曾经极为推崇的以透彻理解、强化积累为主要取向的深度阅读也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以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为主的快餐式微阅读;学校教科研也开始摆脱繁琐、正式和形式的“束缚”,开始走向简单和随意,更多地采用由教师因某一话题需要而随意即时发起的微教研。

微时代在快速“入侵”中有了“傲慢”的底气,这种“傲慢”源自通过“减法”使相应周期缩短,将原先的“大循环”演变为“微螺旋”,不再有“形式大于内容”的教育样式,而是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来承载教育内容,进而追求教育效率的最大化。如微课就是教师通过展示几分钟的教学片段,让人窥斑见豹,全面把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构思和教学成效,进而实现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这种“傲慢”源自通过“约分”使教研程序简化,将原先的“行政性教研”演变成“民间性教研”, 率性而随意的教研再也无需行政强推,无需定时定点,而是随时随地随人展开。如微教研就是教师对某一事物(如某一教学方法、社会热点)突发灵感而即刻开展的教研活动,内容任意、地点随意、自发生成;这种“傲慢”源自通过“缩句”使阅读和写作变得更“轻松”,先前以厚积薄发为取向的“读书破万卷”变成了口袋书、手机报和微博的浏览,作为教师有效表达的写作也由“下笔如有神”变成了三言两语的意思表达。

教育应该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超凡脱俗具有“微时代”的部分特征,就是不受固有思维、既有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不拘泥于形式,不受限于框架,以简单实用、快捷高效为首要考量,使教育回归自然与简单,这是喧嚣中的回归,更是理性的回归。但我们切不可认为简单的就是高效的、快捷的就是可持续的、浅显的就是有品质的,面对“微时代”的汹涌浪潮,我们唯有辩证地审视、理性地把握,才能深入地洞察“傲慢”中沉隐的“偏见”,才不至被微时代的浪潮所淹没。

微时代的“偏见”并非一圈圈荡开的涟漪,而如一个个翻转的漩涡,我们切不可身陷其中。一是微时代展现出急于见功、短于获利的强烈企图,即通过尽可能短的时间、尽可能简单的方式来达成教育目的、获得教育成效,无论是微博、微阅读、微写作还是微教研,无不以缩短周期、简化程序、简洁表达为基本取向,呈现出强烈的教育功利性,而我们都知道,教育其实是“慢”的艺术,是不可以“性急”的,是有固定规律的,也是有一定周期的,是不可以随便缩短的,也是不可以随便简化的。二是微时代展现出浮光掠影般的“点水”样态,即教育不再需要深刻的理解、深厚的积累、深度的表达,教育不再需要“韵味”和“品味”,只需要“白开水”般的简洁和直白,无论是微博、微阅读还是微写作都使教育逐渐地“稀释淡化”。其实我们也明白,教育是简单的更是深刻的,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之觉醒,所有这些都不可能通过走马观花般的口袋书、手机报和微博来获取,也不可能通过三言两语的微写作来表达。三是微时代展现出随性率真的“自由”品格,即教育可以不拘泥于任何的形式,甚至尽可能地消除形式的痕迹,如微教研的随时随地随人,微课的一个知识点的呈现等。其实我们应该明白,“形式只有承载内容才会显现巨大的威力,内容只有依靠形式才能有效地表达”,我们不应一味地简化形式,而应尽可能地优化形式,取消形式必然使内容无所依托,进而弱化目标的达成。

我们不能无视微时代的“傲慢”,漠视微时代的“偏见”, 面对微时代的滚滚洪流,应心存教育敬畏,心怀教育理想,心系教育本原,心牵教育终极关怀,不断升华教育的认知与实践,既不被“傲慢”所诱,也不被“偏见”所惑,始终朝向教育的地平线。

本栏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口袋书教研形式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口袋书系列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口袋书系列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 口袋书系列
道路交通安全宣传 口袋书系列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