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激励约束机制的反思

2014-09-12 02:52薛山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健康第一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

薛山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考察阳光体育运动现状有利于推广这一项目。从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启动阳光体育运动以来的情况分析,成效显著之下也存在认识不清和动力不足等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下,有必要尽快建立相应激励约束机制,以形成各种主体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工程,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内驱力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学校体育;高校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健康第一;激励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4.03.15

对“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简称“阳光体育运动”,下同)的研究肇始于2007年。据CNKI显示,它的文献研究趋势处于持续增长状态。本研究基本上属于体育基础学科与体育社会学科的研究范畴,横跨但不限于体育学的多个三级学科,涵摄体育教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随后,该项目于2007年4月29日在全国启动,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得到广泛开展,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一项目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战略举措,目的在于形成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锻炼兴趣,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任务。

阳光体育运动是惠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等教育阶段仍然需要继续紧抓不懈。当然,其中也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由于年龄增长等因素,高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从总体来讲,普遍性占有重要方面。就当前一段时期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实践来看,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实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某些高校和学生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存在认识不足、目标模糊、动力不足的问题。据笔者研究分析,其成因之一在于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就导致某些地方政府机构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还有一些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工作力度不够大、部份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强。有鉴于此,应当尽快建立作用于地方政府、学校、学生、家长、社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激励机制,以此激发上述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促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自我内驱力,以尽早达成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围绕上述命题,下面从状况、原因与激励约束机制加以分析论述。

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30年的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没有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相应提升。据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反映我国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的指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个体肺活量、握力、耐力等反映机能和体能水平的指标则呈逐年下降之势。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仍然存在。200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和体能持续下降。其中速度、爆发力及力量耐力等体能连续10年下降,耐力则20年连续下降。青少年学生的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相当数量的考生因为体质健康原因在填报专业时受限;在征兵工作中,半数以上的高中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1]。2007年以来,党和国家已经充分关注到全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在全社会采取诸多积极措施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到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势头被遏制,部分积极指标还有所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体质健康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现实难题[2]。如不尽快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由此对国家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恐会日渐增大,甚至可能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或处于难以摆脱的被动局面。

二、学生健康达标状况堪忧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淡薄

有学者对部分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显示:小学三年级0.28小时,小学五年级0.25小时,初中二年级0.15小时[3]。据2011年的某调查显示,高校学生中, 80.67%的人锻炼时间在40 分钟之内,且女生多余男生,锻炼时间在40分钟以上的占29.62%,并呈现随活动时间的延长而人数减少的现象。2 次/周的24.94%,3 次/周的33.24 %,4次/周的19.74%,5次/周4.68%[4]。上述状况表明,我国高校学生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两者的差距很大。学生课外运动时间偏少固然与课外体育活动少、体育经费少、体育器材缺乏有关,但主观原因还在学生本身。过半数的学生在活动感兴趣时积极参加,只有少数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对体育活动持被动态度的学生不在少数[1]。阳光体育运动的制约因素中,“自身惰性”占第一位[1]。人的惰性表现在多个方面,生理方面有物理惰性、生理惰性,心理方面存在心理惰性;社会方面表现为学生缺乏吃苦精神,为了个人前途奉行“分数至上”,越来越功利化。

(三)某些学校的依法治教、规范办学不到位

学校是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场所,许多体育法规政策规定了校长、体育教师和其他教师都有义务维护学生的体育权益,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但是,现实情况是:学生未能很好地享受阳光茁壮成长。睡眠不足、学习压力过大和体育锻炼不够是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根本原因[1]。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应试教育还有很大的市场,考试的好坏、分数的高低,关涉学生的前途、家庭的希望、教师的业绩、校长的升迁贬低、教育行政官员的面子政绩。中小学从校长到老师,任何人都不敢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有所闪失,真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校长要以优异的文化课考试成绩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上级负责。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搞“阴阳课表”,增加文化课课时,压缩体育课课时,周末加班加点补课,绝对延长学习时间。“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从这个口号可以看出应试教育异化程度之深刻!加之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学历学位贬值,本科教育内容已经严重缩水,考研成为本科生的重要目标,体育屈居一隅的地位可想而知。

(四)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严重

应试教育之下,中小学体育课和体育教师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体育课属于可有可无的弱势学科,体育教师被贬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价值大大贬损。体育教师与其工作特点相关的法定劳保待遇得不到保障和落实,体育课课时系数大打折扣,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考评奖励、职务晋升等方面体育教师没有获得平等待遇。体育经费、器材设备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进行配置,体育教师改善教学条件的要求难以满足。这些现象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体育教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有些教师“破罐子破摔”,教学水平止步不前,教学手段单调落后,体育课枯燥无味,致使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体育课的效率极为低下。

(五)某些地方政府在学校体育投入方面实功虚做

政府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方面应承担主要责任。政府应把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特别是青少年健康素质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5]。但多年来,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更是少得可怜。政府财政预算虽然注明了体育经费数目,但它主要用于竞技体育,致使学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体育经费方面还没有公布权威统计数据,只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模糊规定:学校体育经费从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5]。建国以来,政府在学校体育投入上欠账很多。

(六)家长对待学生健康存在短视行为

“衣锦还乡”、“金榜题名”、重智轻体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国外,父母陪子女锻炼娱乐的场景比比皆是。在中国,更为常见的是父母限制孩子的体育活动,各种培训、补课层出不穷。很多家长对于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如,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先抓文化成绩后抓身体健康等。“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妇孺皆知,但“体育不好出废品”的道理还未深入人心。虽然有些开明的父母懂得“身体第一”的道理,但有意识地带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家长实在太少。绝大多数父母既缺乏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又无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分取人”的招生制度之下,“一分可以压死很多人”,父母剥夺了孩子的体育娱乐权利,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三、阳光体育运动激励约束机制及其建立

(一)让体质健康的学生受尊重、得实惠

根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第3条规定:“要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测试成绩要记入小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生档案,并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上述文件中的“初中以上学生”应当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内。基于此,第一,高等学校应当在录取和保研等环节贯彻细化操作标准,把学生体育成绩纳入学业成绩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探索学生体育成绩与毕业、升学适度挂钩的约束机制,如果学生体质测试不达标就不能毕业。应当在学期考试中推行增加体育考试的试点,使体育分数占有相当大的权重,使学生做到“健康”与“分数”兼得,适度拉开体育分数差距,防止出现“人人合格、个个优秀”的现象,使体育成绩不好的学生感到很吃亏。“把‘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纳入发放奖学金的评定体系,即申请奖学金的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体质健康的标准”[6]。第二,应探索建立体育奖学金或奖学分制度,对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县(市、区)级或县级以上的体育竞赛(不含棋牌和航模等智力类项目)中获得个人、集体项目前8名的运动员,可获得体育奖学金或奖学分,并将其毕业集中体育测试成绩按满分计算。第三,应探索建立体育特长生助学金制度,将有运动天赋者培养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开展“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活动,对达到合格、优秀等级的学生分别颁发阳光体育奖章。第四,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军队、公安武警招考中已实施),每一类招聘岗位要设置符合岗位要求的体质健康资格条件,进行体质健康测试,通过设置体检制度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与健康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职业理想为导向的体质健康目标激励机制。第五,应推行体育学分制,克服学生体育项目“偏科”问题,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均衡发展。实施“2+1工程”,保证每个孩子在校期间能学会两种体育技能,培养一项艺术特长,并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进行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选修课。通过以上多种措施使体育好、身体棒的学生得实惠,使“体育好的孩子比学习好的更让大家尊重”,促使学生正确审视体育的价值、地位和作用,积极投身体育运动。

除了采取上述激励措施之外,还要使学生懂得体育健康价值,体验运动乐趣,实现健身、健美、健心、益群等多重价值和功能。要多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轻松愉快的氛围去感染学生,通过运动的外在形式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直接动机;要求他们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自觉寻求运动处方,通过教育使其懂得体育的价值功能和社会意义,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愿望。

(二)规范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办学行为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建议政府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体育经费投入机制,将学校体育投入按照一定比例作为专项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以《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和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置目录为依据配备体育场地器材,按照岗位设置标准配齐配强体育教师。探索学校体育与招生指标适度挂钩、强化学校体育约束机制。将体育硬件条件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条件的一个主要方面,新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不达标者不得招生,已招生学校不达标的要限制招生规模,严重者取消招生资格,以此强化地方政府和学校的体育投入责任。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不及格的学生超过学生总数达到一定比例的地方和学校提出批评。对学生体质下降的省区市,将削减该省区市高考招生计划。鼓励地方政府和学校加大体育场馆建设力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从素质教育配套经费中单列一定资金,对建设大型体育场馆的学校给予奖励性补贴,籍此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并增加其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开展以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专项督导,督导结果作为学校评估的依据之一。对成绩突出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学校,实行一票否决。加大学校体育执法检查力度,加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民健身条例》等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学校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促使学生“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以“每天锻炼一小时”为抓手,规范作息时间、睡眠时间和学习时间,保障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成效;以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为目标,保质保量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导者,是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责任人之一。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观要素。应更多地采用正激励方式充分发挥正激励对体育教师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的倍增作用。充分尊重体育教师及其劳动,维护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报酬待遇权和与其工作特点相适应的特殊权益(服装补贴、伙食补贴、室外补贴)要切实予以刚性保障,不得给予歧视性待遇[7]。学校领导要经常倾听体育教师的心声,采纳体育教师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让体育教师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决策。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后勤、团支部、学生会、医务室、教导处、政教处等单位,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医务人员等教职工协助体育教师才能圆满完成,为此,学校要建立学校体育管理机构,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倡导学生体质健康“人人有责”,要为体育教师大胆工作营造融洽的人际氛围。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爱岗位、爱学校、爱学生的教育,不断提高其职业忠诚度。给予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加深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精神实质的理解,认真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学校体育思想,不断增强业务能力。体育教师要拓宽知识面,掌握更多运动项目,做到一专多能,还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睡眠、健康饮食、疾病预防、环境保护、卫生措施、禁毒控烟等内容的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和动机,热爱体育锻炼。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促使体育教师苦练内功,提质增效。要对大、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其具备基本教学能力。要建立《体育教师职业标准》,严格规范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要把学生体质健康进步幅度作为体育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在评价工作绩效时对体育教师奖优罚劣,树立典型,表彰模范。在体育教师中设立健康奖教金,对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特别好、人数特别多、学生健康指数非常高的体育教师给予获奖。要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运动技能和体能测试作为其岗位能力的考核内容,促使体育教师坚持日常体育锻炼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保持强健的体魄和阳光的形象,做学生的楷模和表率。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激励措施运用于日常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中,采取目标激励和情感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避免对学生的过度保护,认识到伤害事故是体育运动的天然伴生物,宽容“合理”的适度的体育伤害,科学划分体育教师的法律责任,维护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依法施教,学校体育工作中出现违反学校体育法规造成严重后果,属教师个人行为造成的,作为责任人的体育教师在一定期间内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或职务),不能参加评先表模,情节严重的,学校要解聘,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四)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学校要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健康观,利用校广播台、黑板报、校园网、校报等舆论工具介绍体育锻炼的常识和方法,报道重大体育赛事,开展运动知识讲座,观看体育比赛,培养体育兴趣,激发锻炼动机。建立学生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组织,提高体育锻炼组织化程度,发挥组织激励作用。经常开展学校、年级、班级、俱乐部、小团体等多种组织形式的体育活动。制订年度竞赛计划,依照计划开展综合性运动会或单项体育竞赛,营造浓烈的竞争氛围,发挥竞争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表现欲望和成就感,掀起学生体育锻炼的新高潮。校园体育活动要做到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要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赛作为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定期举行。要在学生中间树立体育锻炼的标兵,发挥其带头作用。在学生中间做好体育“看客”的转化工作,使他们由体育活动观赏者转变为直接参与者,要“结对子”做好转化工作。改革学校体育竞赛项目,按需设项,发挥需要激励作用,引入跳绳、踢毽子、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要多开展拔河、足球等集体性项目,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排进课表,形成制度。各种课外体育活动都要有检查评比,以评比促动力,激励学生经常、高效地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保健课、活动课。可以考虑将课外体育活动提升为课程,以引起学校领导、学生的重视,提高其实效。研究恶劣天气、休假和其他因素对学生锻炼时间的影响,建立锻炼时间补偿机制。校领导、老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为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学校要建设“快乐体育园地”,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四)激励全社会支持阳光体育运动

要在全社会营造开展持续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氛围,使全社会崇尚运动、崇尚健康,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发挥氛围激励作用。应设立专项资金,帮助中西部农村学校配备体育器材。倡导全社会捐资助学,实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引导企业、民间社会为学校体育捐资建设体育场馆、捐献体育器材;学校则以场馆冠名、赛事冠杯等形式宣传其善举、提高其知名度。体育彩票的公益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资助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做到专款专用。积极实施《公共体育文化设施条例》,将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设施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经营性体育活动场所也应向学生让利打折,为学生就近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方便的条件。坚持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学校体育“三位一体”,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健身网络。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以体育锻炼为主题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体育教师要布置体育假期作业,要求家长带领学生参加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完成体育运动类家庭作业,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身体锻炼。家长要懂得体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明白适度的体育运动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价值,支持孩子假期体育锻炼,带领孩子进行远足、旅游等活动,也可安排一些家务劳动、生产活动,以达到增强孩子身体素质和生产生活实践能力的双重功效。双休日、寒暑假、法定节日期间,所有社区体育活动安排要将学生群体纳入其中,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区体育中的骨干作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又可以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机会。〖FK(WB8001+3mm。4mm〗〖YY(〗〖WT7HZ〗〖KG*2〗JS〖WT〗〖YY)〗〖FK)〗〖JP〗

参考文献:

[1] 闫秋霞.武汉市中学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保障与个人自觉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8.

[2] 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S].教体艺[2011]4号,2011-08-29.

[3] 刘京莉.中小学生课外生活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07,(3):36-37.

[4] 石俊梅,张仝.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研究现状[J].财智,2011,(30):258.

[5] 林顺治.社会学视野下的“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9,31(4):30-34.

[6] 李善华,付怡虹.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J].体育科技,2007,28(3):13-17.

[7] 国家教育委员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S].国家体委令第8号,1990-03-12.

Reflection on Establishing the Motivation Mechanism of the Sunlight Sports

XUE Shan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status of sunlight sports by mean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In fact, sunlight sports are short of power, and lack of motivation mechanism. In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deteriorating physical health,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motiv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students inner drive for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form.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sunlight sports; take fitness as first; motivation mechanism

本文责任编辑:林士平

猜你喜欢
健康第一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
让体育课堂唤醒学生的生命本色
浅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模式构建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如何上好一节乡镇体育课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我的“健康第一”体育教学观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角色的思考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研究
论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