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实践

2014-09-12 03:51陈立旭
观察与思考 2014年7期
关键词:大省浙江建设

□陈立旭

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这就深刻地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同志立足浙江,把握党和国家大局,从综合国力竞争、文化软实力提升等高度,用战略的思维、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文化建设,把对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是由于对发展先进文化战略意义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自觉,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省委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在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上谋划和布局浙江文化发展,为文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发展先进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

“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是习近平同志主政下的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到人民群众巨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浙江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12月,省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构想,首次明确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并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目标和突破口。2000年12月,省委常委会通过《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对建设文化大省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布局。2002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制定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时期,浙江发展的内外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软实力必须服务于发展是硬道理,文化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适应,只有在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的力量、文化的价值才会得到充分发挥,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也会相应地对精神文化条件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内外大环境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浙江这个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发展战略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和更新文化发展战略。

从国际上看,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国内,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路线和方针,高瞻远瞩地谋划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依靠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胡锦涛同志对浙江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的期望。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形成时期走向成熟期、经济社会发展由自发追求以GDP增长为主到自觉探索和践行“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历史时期。200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92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9730元,比上年增长13.2%。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第四个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的省份。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294元和6660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5倍和2倍。同年,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不包括直辖市)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省份,以这一指标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浙江经济发展进程大约比全国超前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

与此同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也开始进入各种矛盾开始显现的敏感期。在这一背景下,省委进入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进行全面自我诊断的重要历史时期。省委意识到,浙江已进入全面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浙江经济能否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先进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推进文化发展的高度自觉。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因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①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

这就深刻地表明,在新的历史阶段,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必须由仅仅服务于经济增长的“附庸”、“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配角,上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整体发展的精神动力,从而在“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布局中,彰显出自身的强大力量。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整个社会的发展,顺理自然地也要求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发展、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化的力量。内外大环境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升级,要求省委省政府以更加自觉的精神推动浙江文化建设,坚持用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发展的活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擎”作用,坚持用历史教育人民,用先进文化熏陶人民,用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凝聚和激励人民,形成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从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智慧、热情和勇气。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的第二年,即2003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进一步发挥浙江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同年6月,浙江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进入了以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发展活力的新的发展阶段。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对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布局。

从“建设文化大省”,到“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虽然仅仅增加了“加快”两字,却蕴含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不仅仅意味着习近平同志主政下的省委省政府以勇于担当的精神、以更快的步伐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而且也意味着习近平同志主政下的省委省政府在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上谋划和布局浙江文化发展;既体现了浙江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的延续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主政下的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新背景下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制定的省委有关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纲领性文件,即2005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对省委制定实施《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诊断,指出,一方面,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发展环境得到改善,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浙江的文化建设以及相关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也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发展还不够协调,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有待进一步繁荣,文化产业有待进一步壮大,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上述判断的基础上,《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深入系统地阐述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以及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把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指导思想确定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实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

《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的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总体目标是:从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入手,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四个强省”。争取到2010年,初步形成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培育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人文精神,构筑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资源优化配置、运行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使浙江省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主要发展指标绝大多数处于全国前列;到2020年,争取使浙江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主要发展指标全国领先的文化大省。

显然,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目标,与实施“八八战略”这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任务已经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适应于浙江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这一总体目标是习近平主政下的省委省政府站在历史制高点上、站在改革开放潮头上,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的思维、时代的要求、发展的眼光不断审视和俯瞰文化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而制定的,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行探索的重要成果。从这一张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蓝图中,可以充分地触摸到一个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省份在文化建设上也“走在全国前列”的雄心。

二、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

在领导全省干部群众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习近平同志立足浙江、把握党和国家大局,深刻地阐述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地位,把对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一,习近平同志从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高度,深刻地阐述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2005年7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作报告时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而且文化也广泛渗透于上述各种力量之中,成为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其中,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使得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更加复杂,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阵地的争夺更加激烈。”①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290、294-295、293页。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先发地区和开放前沿地区,浙江在许多方面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较早地感受到了一些新的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地面临来自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压力和激励,较深地体会到文化建设对增加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作用。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就是要顺应时代大潮,提高文化自觉,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统领意识形态领域;就是要用带有浙江特点的优秀文化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用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先进文化丰富世界宝库,同时更好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就是要更好地把握文化与经济互动的规律,抢抓战略机遇期,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和实力,并利用文化的力量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层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习近平同志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高度,深刻地阐述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浙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变化步伐显著加快,与此相伴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等特点,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落实文化惠民、文化民生理念,保障包括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文化发展领域的具体体现、繁荣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2005年7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作报告时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发展先进生产力,而且要发展先进文化,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就是要把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建立科学的文化体制,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提供优良的文化服务,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290、294-295、293页。这就深刻地表明,着眼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品种、样式、载体和风格,催生新的文化业态,生产群众喜闻乐见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表达文化主张、其文化创造成果得到应有保护等方面的权利。

第三,习近平同志从形成与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精神文化支撑角度,深刻地阐述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在2006年5月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的总序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文化要素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素质是领导者和劳动者首要的素质。”③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0、290、294-295、293页。2005年7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的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经济与文化的辩证关系,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的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然、取得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成几何级数增加”④习 近 平: 《干在 实处 ,走 在前 列》, 北京:中 共中 央党校 出版 社,2006年 版, 第290、290、294-295、293页。。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发展优势的时代要求,就是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强化经济发展中文化的、科学技术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的作用,从新发展方式是一种基于创新或观念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方式的高度,把文化建设作为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素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文化熏陶和教育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迈向文明,不断地增强浙江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要使文化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解放出来,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使文化产业进入当代经济发展的整体机制之中,强化文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第四,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深刻地阐述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地位和文化建设的意义。2005年7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的报告中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属,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文化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集中体现了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①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332页。这就深刻地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意味着拥有繁荣的经济,而且也意味着拥有繁荣的文化。一个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文化繁荣和发展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尺度和标志。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意味着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显著提高,也意味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同步增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就是要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就是要大力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净化社会风气,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就是要进一步引导精神消费,满足精神需求,丰富精神世界,促进社会成员人格、意志、品格的不断完善,不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浙江文化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文化力量已经越来越深地熔铸到人民群众巨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浙江省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溯习近平同志主政以来浙江省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从中可以发现许多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启示性的经验和规律。

(一)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

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根本文化权利,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推动浙江省文化繁荣发展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正是因为坚持了这条原则,充分地依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以来,浙江省显著地增强了先进文化凝聚力、公共文化服务力、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发展创新力、区域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人才队伍支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建设新路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实践表明,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丰富精神生活的热切愿望,是“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的鲜明体现,也是繁荣和发展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受者。文化创造和发展最深刻的根源,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主体,理所当然地应当享用这种创造的成果和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当然也包括为人民群众谋精神文化的利益。

着眼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根本文化权利,必须把文化的先进性和群众性统一起来。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先进文化产品,应当既能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创作和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②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332页。。这就深刻地表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要不断提高创作人员感受生活、了解生活、提炼生活、引导生活的能力,引导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大众,挖掘浙江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人物和事件,提炼浙江群众实践中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原料,创作出与时俱进、与民同心的优秀作品,唱响主旋律,体现多样性,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二)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文化方向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率领全省干部群众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推动浙江省文化繁荣和发展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和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2002年12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省记协第七届理事会和省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命运。”①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330-331、331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需求,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需求,是适应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需要。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先进文化在启迪人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激励全民族万众一心、不懈奋斗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一个国家的兴衰既取决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也取决于价值观念、精神力量。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把握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把文化的力量融入于经济发展中,在经济发展中推进文化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相互交融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鲜明主题。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这个主题、聚焦这个主题,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聚焦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时代主题、高昂旋律、精神引领。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的重要作用。

(三)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文化功能和经济社会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统筹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做到两轮驱动、协调推进。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在打造文化精品的同时,要更加重视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服务,努力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真正落到实处。”②习近平:《 干在实 处, 走在前 列》, 北京:中共 中央 党校出 版社,2006年 版, 第299、330-331、331页。这就明确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则、目标和任务。必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具有不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作用和功能。在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文化产业,首先是文化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文化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产业的竞争,软实力、文化力必然通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来加以体现。同时,这也具有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同时,“只有把文化产品变成商品,变为广大群众的消费,才能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强化它的意识形态属性,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③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330-331、331页。这就深刻地阐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着眼于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和最佳结合,是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发展先进文化、加快推进建设文化大省实践中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2003年7月28日,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先进文化产品,应当既能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丧失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担任总书记后的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他只强调一点,就是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都是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凝结,都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但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虽然任何文化产品对物质载体都有特定的要求,物质载体本身性能对文化产品的效用也有重要影响,但文化产品的效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物质属性,而是决定于其精神内容或思想感情的属性;不是取决于它对人们物质需要的满足,而是取决于其对人们精神需要或思想感情需要的满足。文化产品具有物质和思想感情或精神二重属性,思想感情或精神属性才是它的本质属性。健康、优质的文化产品生产,主要不是看它创造了多少利润,而是要以是否有利于人本身的健康发展为价值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通常所说的真善美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从经济效益来衡量文化产品的价值,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充分考虑文化领域的特殊性,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必须坚决服从社会效益,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五)推动文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间,作为一个市场经济的先发省份,浙江省文化建设的推进,总是与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作用分不开的。实践表明,在市场经济和政府转变职能大背景下,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三者的作用。

在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以来,浙江省进一步明确界定了公共财政投入范围,增加了对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逐步尝试和探索在政府不放弃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定责任、不放弃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前提下,把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把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政府从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为“促进者”和“发包人”,实现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从传统的单中心提供模式向多中心、多层次、协同合作的提供模式转变。自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以来,尤其是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这一模式,在浙江省各地开创公共机构和民营机构的多种合作方式、采用“项目申报”和“以奖代拨”等方式从“以钱养人”向“以钱养事”转化、政府采购公益性文化产品低价或免费向群众提供、积极探索文化资源国有民营新路子等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浙江省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则具体体现为:政府制定产业规划与政策,构建公共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人才、资金、技术和其他文化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提供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途径,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

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以来的这些实践,都突出地表明,今天的文化建设已经不能背离市场经济大背景,必须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引入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尽量借助一些被实践证明是灵验的市场手段,把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互动互补,从而提高文化发展效率。

猜你喜欢
大省浙江建设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先进制造业:河南崛起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