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而作

2014-09-12 03:51雷云
观察与思考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选人民出版社实事求是

□雷云

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而作

□雷云

马克思主义观是对“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看法,前者是理解问题,后者是态度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反思历史经验,针对当时实际,一再尖锐提出这一问题并作出回答,在此过程中阐发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核心;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和另一个名词。这些是最能体现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独创性、最具邓小平个性特色的东西,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指导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观 实事求是 发展生产力 共产主义

所谓“马克思主义观”,是指对“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看法。“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问题;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理解决定态度,态度反映理解。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指南的党,能否正确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直接关乎党的一切事业的兴衰成败和党本身的生死存亡。这一点,已为苏共从兴旺到亡党的反面教训,中共从胜利到挫折到更大胜利的演进过程和成功经验所充分证明。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曾经是最好的,这是他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一度成就辉煌的重要原因。不幸的是,他晚年由于受时代、制度、认识和思想作风的局限,或知行不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或出尔反尔、自相矛盾,往往自己违反和否定自己过去正确的东西。这是导致二十年“左”倾以至“文化大革命”全局性错误,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许多不幸的深刻缘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正是在对国内国际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特别是我们党在“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左”倾错误的沉痛教训的反思中,不止一次地尖锐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认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没有完全搞清楚,是症结和关键所在,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而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行动纲领,对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根子还是对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要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前提是要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这一反思,贯穿他整个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直至1997年与世长辞。也正是在这一长时间反思中,形成和阐发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观。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核心

通观《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年谱》,大凡邓小平在讲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我们党的哲学世界观、思想路线,怎样制定正确的工作任务、方针政策时,讲得最多、最为强调的是实事求是。这里按年代和时间顺序择要摘录几段。1977年:“实事求是是毛主席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懂得这一条就有希望。”①《邓小平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319-320、379页。1978年:“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哲学的概括,是马列主义理论、马列主义方法的概括。它同各种机会主义思想都是完全对立的,包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左’的右的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实事求是,“归根到底,这是涉及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②《邓小平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319-320、379页。“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③《邓小平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319-320、379页。“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420、38、143页。1982年:“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⑤《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914、974页。1983年:“历史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最好的是列宁和毛泽东,他们根据马克思主义把本国革命引向胜利,核心就是实事求是。”⑥《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914、974页。1984年:“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主席将它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字。”⑦《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8、914、974页。1992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在这些论断中,邓小平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明确称为实事求是,作出“精髓”、“核心”、“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这样高度集中的新概括,并就应以什么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作了画龙点睛的说明。这是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第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科学内涵的丰富发展和提炼升华。他把这一马克思主义观付诸实践,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做了三件大事。

(一)批评“两个凡是”指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毛泽东逝世和结束“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2月中央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420、38、143页。这是过去林彪鼓吹的“句句是真理”在新条件下的翻版。邓小平不久即在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时指出:“‘两个凡是’不行”,“‘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420、38、143页。因为从政治上说,按照“两个凡是”,就谈不上平反冤假错案,谈不上拨乱反正;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说,它把领袖当作不犯任何错误的神,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但这一告诫不被认可,于是实际上使中国面临着往何处去的关键抉择。在这一大背景下,1978年5月开始掀起一场全党全国范围关于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被坚持“两个凡是”的人目为“砍旗”,竭力予以阻挠和封杀;邓小平则认为这是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原则问题,大力予以支持和指导。他在一系列谈话中着重讲了怎样认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不能只从个别词句去理解,不能割裂、歪曲和损害,一定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两个凡是”打的王牌是“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但这是形式主义的、假的高举;只有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才是真正的高举。经过大讨论,重树实践权威,重申实践标准,为恢复一度被抛开的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基础。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指出这场讨论意义极其重大,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420、38、143页。在邓小平的引导和指导下,全会达成广泛共识,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当作全面拨乱反正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了最根本思想理论前提。

(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当时错综复杂形势下,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党内党外、举国上下、乃至国际社会最受关注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个重大政治和理论问题。总起来说存在两种倾向:对于毛泽东,一是全盘肯定,一是全盘否定;对于毛泽东思想,一是搞“两个凡是”,一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而主张不再坚持。邓小平在许多场合,特别是在就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作的九次谈话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论断:第一,对毛泽东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个人的问题,而是同我们党和国家的整个历史分不开的全局性问题,必须牢牢把握这个大局。第二,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且这个错误是不算小的政治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这些错误不是他一个人的,别人也有点份,中央也有责任;不能把错误归结为个人品质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制度问题;毛泽东犯了错误,这是一个伟大革命家、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犯的错误,要把这些错误同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划清界限;我们讲拨乱反正,当然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批评应当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并且宜粗不宜细。第三,要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错误区别开来,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混乱;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我们坚持的和要当作行动指南的是它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是由这些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即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而不是有这样那样失误的个别论断,没有什么“正确的”和“错误的”毛泽东思想之分;毛泽东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我们批评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是要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邓小平根据实事求是原则提出的这一系列观点和论断,对于形成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统一全党全民的思想认识,稳定大局,安定人心,团结一致向前看,聚精会神搞“四化”,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三)作出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就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坦陈我国现行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种种严重弊端,指出现在我们的上层建筑非改不行,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同时提出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和学习利用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这也是改革。他破天荒地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要区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即各种体制,在坚持基本制度前提下革除具体制度的弊端以解放生产力,为改革指明了方向性质和途径手段。在他的指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实行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他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果断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和各种“左”倾方针政策,坚决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他多次强调,搞建设也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中国特点,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是他的一个核心思想,其要谛就是实事求是。在1982年十二大上,他把“中国式”思想发挥到极致,作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论断,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确定了总方向、总目标、总道路,即总的指导思想。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1987年十三大宣布我们党“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第二次飞跃,表现在理论上,就是构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概括成十二个观点勾画了它的轮廓。十三大以后,经过十四大,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这一理论也不断与时俱进。到1997年这一理论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十五大把它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中一切重要内容,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基本经济制度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等,无不深刻体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和精神,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并为嗣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奠定理论基础。

以上三件大事,是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全面拨乱反正的关键之举,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新时期绝对必需的思想政治前提,集中显示了邓小平以实事求是为精髓和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伟大指导作用。

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回答“什么叫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哪里。新中国成立后一个长时间内,我们最为纠结的是如何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其实质是党的政治路线以什么为中心的问题。毛泽东晚年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失误就在这个问题上。早年毛泽东在读书笔记中曾写道,他对马克思主义只取了“阶级斗争”四个字。他还说过: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在残酷的白色恐怖年代可以理解,问题是他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持这样的观点,以至认为“马克思的学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学说”,把马克思主义与阶级斗争学说完全等同起来,把阶级斗争学说绝对化到极端。他还指责邓小平1973年复出后只讲生产不讲阶级斗争,强调“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①《毛泽东传(1949—1976)》(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6页。。纲举才能目张,“纲”就是主题,发展生产力当然只是“目”了。这种观点,正是他连绵不断发动思想批判、政治斗争直至“文化大革命”的深刻理论根源。

历史的教训引发了邓小平的深沉反思,重新请教老祖宗的有关基本原理。比如: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生存的决定因素和一切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社会主义优越性要表现在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后的首要任务是大大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最根本途径和保证;在社会主义阶段大大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他针对对阶级斗争的迷信,特别强调指出:生产力发展的速度,“这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②《邓小平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528、540页。;“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怎么比较?是比生产力的发展”③《邓小平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528、540页。;“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是最大的阶级斗争”④《邓小平年谱》(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0、528、540页。;“毛泽东同志……有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41、63、116、254-255、377、375页。;“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41、63、116、254-255、377、375页。。集中和概括起来,他作出三个带根本性的论断:“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要发展生产力”⑦《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91页。、“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41、63、116、254-255、377、375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41、63、116、254-255、377、375页。。“归根到底”、“最注重”、“基本原则”三个断语,都把马克思主义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发展生产力上。他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下定义或对其科学内涵作界定,而是讲它的精神实质,是讲从总体上、从终极意义上如何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和真谛,蕴含着正本清源之意。这是他的高明之处。这三个断语,真实反映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诠释,生动表达了他独特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他运用这一马克思主义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事例不胜枚举,以下仅是三个突出的方面。

(一)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本是1956年八大的既定路线,但不久即被以阶级斗争为纲所取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恢复党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重申八大路线,实行工作重心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根本拨乱反正,但还需要充分的理论论证。邓小平为此发表大量讲话、谈话,从发展生产力与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与社会主义的特征和优越性,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紧紧相联、息息相关的高度,全面深刻阐发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坚决排除各种“左”和右的干扰,一再强调大大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首要任务”、“主要任务”、“第一个任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41、63、116、254-255、377、375页。。他把改革、发展、稳定看作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其中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而发展是目标。他的1992年南方谈话,又针对当时党内外在发展问题上存在的疑虑和困惑,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41、63、116、254-255、377、375页。的著名论断,论据是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靠“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⑫《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141、63、116、254-255、377、375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不动摇。我们的硬道理很多,诸如经济要稳定、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等,但这些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则是目的,也是前提、基础和起点,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惟其如此,“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党正是始终遵循邓小平的上述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才会在短短几十年中实现神奇般的发展,如今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顺便需要指出的是,不少正式文件和报刊文章在引用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时,往往把“才”字去掉了,说成“发展是硬道理”。这在政治上是不严肃的,在理论上是不准确的。打个比方:这好像把一杯浓茶变成一杯白开水,贬低了邓小平这个论断的特定针对性及其特殊意义。

(二)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所处历史阶段,也称历史方位、历史坐标,亦即基本国情。在“左”倾思想指导下的二十年间,我们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完全弄清楚,又对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若明若暗。于是把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现阶段与以前的过渡时期混同起来,用那时的理论和政策来处理现阶段的新问题,还是主要搞阶级斗争的一套;特别是把现阶段与未来的更高阶段等量齐观,勉强去做将来才能做的事情。这两种倾向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陷入“左”的泥潭。1980年4月邓小平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说:“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这里,他首次提出“超越阶段”的概念,并把过去的“左”归结为超越阶段;首次提出要以生产力为标准,来判断社会发展阶段和党的路线政策。其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1982年十二大报告,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据此相继提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点。邓小平本人又反复强调要以生产力观点来观察问题,指出中国现阶段是不发达、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而不发达不够格,首先和主要的是生产力落后,这是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过去所犯的“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134、130、148-149、203、373页。。1987年十三大循着邓小平的思路,以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标准为准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特征、历史必然性和根本任务,以及党在这个阶段上的基本路线,使之从一个论点上升为一个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的第一块基石,也是为全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立论依据。这一理论从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及其发展程度(初级阶段)两方面的统一性上,对当代中国所处历史坐标作了科学定位,十八大把它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当然也是我们今天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依据,其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三)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率先解放思想,指导我们党制定一系列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统称改革。邓小平说,这些政策归根结底,就是探索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134、130、148-149、203、373页。“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134、130、148-149、203、373页。他指出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其核心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1985年,他针对长期以来认为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观念,用生产力观点作出回答:“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134、130、148-149、203、373页。1987年又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134、130、148-149、203、373页。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再次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134、130、148-149、203、373页。同年10月十四大据此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⑧《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19页。这一经济体制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着眼点和归宿,把计划和市场从社会制度基本属性中剥离出来,又把它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不同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又区别于自由放任式的市场经济,是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建立这一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空前创举,是邓小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标准解决中国经济改革核心问题的典范。今天我们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仍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以上三点,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对于高扬改革开放旗帜,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突出体现了邓小平以生产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推动作用。

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和另一个名词

始终如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共产主义,是我们党不可动摇的思想原则和政治立场。那么这“两个坚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所组成。科学社会主义或称科学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两个必然”为主旨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们最终都以共产主义为指归,因而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解为一回事。惟其如此,当年列宁称“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①《列宁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②《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所谓“即”,就是等同、等于。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列宁的思路一脉相承,但他讲得更为明确和彻底。比如他在1985年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173、254、314、380-381页。;在1986年说,“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173、254、314、380-381页。;在1987年说,“马克思主义又叫共产主义”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173、254、314、380-381页。;1988年再次指出,“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⑥《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4页。。把共产主义看作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即同义语,构成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共产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更是一种现实运动。纵观邓小平的有关大量论述和论证,场合不同,针对性不同,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展开的。

(一)首要的问题是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和远大理想

从共产主义作为思想体系的维度进行论述和论证。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邓小平特别重视树立共产主义崇高信念和远大理想。改革开放伊始,他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求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指出没有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和身体力行共产主义的思想和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在居然有人批判“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庄严的革命口号,这是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所不能容忍的。1985年3月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即席讲话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同年8月在与外宾的一次谈话时说: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同年9月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又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987年“学潮”过后,他强调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四有”的第一条就是有理想。他指出我们讲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有些人却提倡资本主义理想,这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1989年6月政治风波平息后,他深刻反思经验教训,认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少,并突出强调要在党内惩治腐败,警告“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173、254、314、380-381页。。1992年的南方谈话,又振聋发聩地告诫:一定要把我们的共产党员教育好,“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173、254、314、380-381页。

(二)坚持和巩固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

从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制度的维度进行论述和论证。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实行按劳分配的低级阶段和实行按需分配的高级阶段这样两个既有本质联系又有显著差别的阶段,共产党人最终目的是经过低级阶段达到高级阶段。后来列宁把高级阶段定位为共产主义社会,把低级阶段称为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强调“我们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应该给自己清楚地提出这些改造归根到底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并指出这是“共产党这个名称在科学上是唯一正确的”原因所在。①《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7页。邓小平坚持老祖宗的观点并作了重要发挥,反复说明这样的基本道理: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搞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所以贫困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为了最终达到共产主义,首先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是个要害;1989年政治风波事件证明,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想发展起来也不容易。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326、110-112、116、297页。;“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326、110-112、116、297页。。

(三)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共产主义运动在现阶段的具体实践

从共产主义作为现实运动的维度进行论述和论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这一运动在世界上自从1847年出现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开始了。在我国自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也就开始了这个运动。它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到今天建立起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运动在现实条件下的行动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共产主义运动在当前的基本实践。这个运动之所以叫做共产主义运动,缘于它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体系为指导、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制度为目的的运动。因此改革开放的第一位问题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论述,特别强调这一点。他指出:“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长远说,最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326、110-112、116、297页。他又说过:“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326、110-112、116、297页。他还严肃批评那种企图把改革变成改向的主张:“某些人所谓的改革,应该换个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资本主义化。他们‘改革’的中心是资本主义化。我们讲的改革与他们不同,这个问题还要继续争论的。”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326、110-112、116、297页。这些话的实质是深刻揭示了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共产主义运动在当前的实践与共产主义远大奋斗目标的关系。

二三十年前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即是共产主义的观点所作的以上三个维度的论述和论证,今天在我们党面临“四大考验”、存在“四种危险”的严峻形势下,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对于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对于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仍有着强烈针对性和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观,内涵博大丰富,见解深邃精辟。本文列举的只是最能体现其独创性、最具邓小平个性特色的东西。大家知道,在归根结底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的最深刻本质和最显明特征,在于它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学说。而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突出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要坚持一种正确思维方式,概括地说就是实事求是,解决思想武器问题;二是要确定一项根本政治任务,这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物质基础问题;三是要树立一个最高奋斗目标,这就是达到共产主义,解决精神支柱问题。邓小平主要围绕这三大问题阐述马克思主义观,表明他真正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新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认真学习和切实践行这一马克思主义观,是对邓小平的最好纪念。

责任编辑:凌 雁

作者雷云,男,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浙江省社科联原主席,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顾问(杭州 310011)。

猜你喜欢
文选人民出版社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画与理
画与理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画与理
画与理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实事求是”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