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强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问题式探究;教学法;
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5—0111—01
问题式探究教学法是高中政治课的常用教学方法。所谓问题式探究,是指教师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政治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预设问题,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设计趣味性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使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并积极地参与其中。爱因斯坦也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以此而言,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也就不用担心学生不愿意参与探究活动了。因此,教师应遵循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用口语、谚语、俗语、成语等耳熟能详的形象化语言,设计探究性问题,将政治课程中教条化、政治化、理论化的内容融入到幽默、诙谐的形象化语境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节时,教师这样提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你家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憧憬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 将“小康社会建设”这样专业性的理论知识,通过“ 芝麻开花节节高”的通俗语言“包装”一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设计可探性问题
问题式探究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悟知识生成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可探性,即要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人格。问题的设计要源于教材,又要适度高于教材,才能激励全体学生发挥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和探究能力。例如,《政治生活》教材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了详细分析,但并没有涉及西方的议会民主制,这就有了很大的可探究空间和一定的探究深度。因此,笔者在讲授“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课时,设置了以下问题: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有何不同?2.我国能不能实行西方的议会民主制?为什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上,结合选修教材《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相关知识及历史学科高中必修1中“欧洲近代的代议制”等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才能寻出问题的答案。这一探究过程,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的探究活动,学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艰辛与成功之后的喜悦,逐步理解了探究本身的真谛和本质。
三、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
问题式探究,并非要探究学习中的一切问题,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频繁探究,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最终会影响探究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课程标准,把握住探究的“点”,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把握好针对性原则,提高探究活动的精度。在这些“关节点”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扫清思维障碍,推进求知进程,提高思想觉悟。
四、设计实践性的问题
高中政治课程的特点和课标要求都决定了教师必须在问题的设计上重视实践性的原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行适时、适度的选择和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使学生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也能主动探究;不仅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动探究,而且还能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把探究当作一种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例如,我设计了“如果你是服装企业的厂长或经理,将采用哪些经营战略占领市场?”、“我国的文化市场应该如何规范?”等实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教学也因此打破了教室、课堂、教材的限制,学习容量大大增加。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知识得到丰富与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编辑: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