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庆华
〔关键词〕 数学教学;新课标;情境;学习方式;练习;
梯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103—0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还原了数学的概念,明确了数学教育的目标,同时在很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如何开展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入手,从教师提供的背景、图例中获取信息,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从而完成新知教学。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既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积极的活动状态。
如,教学 “图形中的规律”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摆1个三角形要3根小棒,那么摆2个同样的三角形呢?”学生有的说需要6根小棒,有的说需要5根小棒。于是教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结果学生只用5根小棒就摆出了2个三角形。教师问:“为什么5根小棒就能摆出来呢?”学生回答:“中间的一条边既是第一个三角形的边,又是第二个三角形的边。”很显然,这时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已被唤醒。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追问:“照这样从左往右摆10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我们也不能摆100个三角形来数小棒的根数啊,看来发现三角形的个数与小棒的根数之间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连接图形中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明确问题、引入新课之时,带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灵活地选择学习方式
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指出,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逐步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达成学习目标。可见,引导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基本功的一大体现。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多方位考虑,综合教学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如,教学“图形中的规律”时,教师引入新课之后,让学生从简单图形做起,同桌两个合作,一人记,一人摆,并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最后还要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学生汇报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法。第一种思路:“一形不动法”。在第一个三角形的基础上,每增加2根小棒就多1个三角形,用数式表示为3+2+2+…。第二种思路:“减重复边法”。有几个三角形就用几和3相乘,再减去重复的小棒,减去的小棒数比三角形的个数少1。第三种思路:“一根不动法”。在1的基础上,有几个三角形就加几个2。有了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会很容易发现前两种规律,第三种不容易发现。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这样,学生就会利用多种学习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三、设计有梯度的习题
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实现。一节新授课的练习,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尝试练习,一个是独立练习。通过尝试练习,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尤其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要把他们的困惑、疑难之处找出来,及时地引导,并加以解决。独立练习就是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练习,以此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
如,“图形中的规律”教学结束后,教师设计了两道习题:1.探究连接的四边形的规律;2.探究多边形中的规律。
四、重视课堂总结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此环节中,通过教师设问、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比较新旧知识、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异同,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纵横交错、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
如,教学“图形中的规律”时,教师在学生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强调:“其实数学主要是研究数或图形中规律的学科,只要你善于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和学习更多的规律,归根结底,是借助形来研究数的规律。”这样的总结与反思,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在数学思想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0178)
编辑:谢颖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