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数学教学

2014-09-10 16:09黄琴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掌握方法团队精神初中数学教学

黄琴

摘 要:本文从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探索,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几个方面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细节和要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观念;掌握方法;团队精神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我们力图 “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已见的场所,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正如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教学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以猜想——验证——结论的顺序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归纳出圆周率的概念,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测量,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概念与取值,最后引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的结果。利用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在主动参与猜想—验证—设疑—解疑的活动中,明白了数学知识可以先依据旧知进行猜想,再对猜想进行验证,然后在验证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直至获取真知。这样,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我又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0.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0.5、0.2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学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endprint

摘 要:本文从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探索,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几个方面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细节和要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观念;掌握方法;团队精神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我们力图 “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已见的场所,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正如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教学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以猜想——验证——结论的顺序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归纳出圆周率的概念,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测量,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概念与取值,最后引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的结果。利用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在主动参与猜想—验证—设疑—解疑的活动中,明白了数学知识可以先依据旧知进行猜想,再对猜想进行验证,然后在验证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直至获取真知。这样,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我又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0.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0.5、0.2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学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endprint

摘 要:本文从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探索,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几个方面阐述了初中数学教学的细节和要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观念;掌握方法;团队精神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往复循环,按部就班形成了一个“套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这样成了知识点的供给,使数学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获得求知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我们力图 “让课堂成为一个各抒已见的场所,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一个聆听他人发言、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应用性操作的情境或条件,使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正如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教学初中数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圆的周长,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以猜想——验证——结论的顺序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然后归纳出圆周率的概念,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测量,亲身体验,激烈的争论,共同探索出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圆周率的概念与取值,最后引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践的结果。利用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在主动参与猜想—验证—设疑—解疑的活动中,明白了数学知识可以先依据旧知进行猜想,再对猜想进行验证,然后在验证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直至获取真知。这样,学生就在“做”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为他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我又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0.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5、9……0.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0.25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75、9.5……0.5、0.25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学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掌握方法团队精神初中数学教学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团队精神培养研究
编者的话
论企业如何建造团队精神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探究初中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方法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
认识重要性,掌握好方法,是学好数学的法宝
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打好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