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绚
摘要: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的修订施行,对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对比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结合分析固定资产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改进。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固定资产 管理
一、概述
(一)新会计制度修订的背景和意义
新会计制度针对原制度的缺陷和滞后性,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进行修订,并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它是建立完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提升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精细化程度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需紧扣新会计制度精神,更新固定资产管理方式、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才能做好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维护及保值增值工作。
(二)新旧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调整对比和作用
1.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 5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的能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旧会计制度定义的固定资产价值是500元。固定资产定义的修改、单位价值的提高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新会计制度增加了对事业单位除文物文化资产之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反映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体现资产价值。新会计制度结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特点,采用了“虚拟”折旧模式,即在计提折旧时冲减资产。固定资产在会计报表中的呈现方式由原有的原值形式转变成净值形式,高职院校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较为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它们的相关会计信息,有效避免旧会计制度运行时容易产生的资产虚增情况。
3.核算计量基础的改变。高职院校的会计制度计量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为部分权责发生制。这种改变能有效避免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信息不完整、不真实的现象,从而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虚增。而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固定资产,要求确保固定资产及时入账,从而为资产损耗费用的计提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
4.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规定更加详细、周全。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的明细账中增加且明确了对包括科教项目资金在内的诸多形式的资金记录的规范。要求对资金的来源、数量、去向、份额等各方面信息做出细致而周详的记录,这显然较旧制度更加严格而科学。它使得新会计制度下的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更加精确、所展示的会计信息更加立体全面、数据更加丰富翔实,有利于新制度下固定资产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固定资产的价值普遍较大、数量种类繁多,管理繁琐,管理手段落后。高职院校亟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一)弱化挖掘增值,管理意识淡薄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往往忽视资产的利用价值,片面以为院校资产是无偿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无须注重其使用效益;此外挖掘资产的使用价值程度手续繁多,激励机制不健全。上述原因造成管理者消极管理,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倾向,使许多固定资产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
(二)多头分散管理,协调管理不顺畅
管理层重视不够,意识淡薄。沿袭多年的习惯做法,固定资产管理通常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协调管理,往往是后勤处、设备处、图书馆分散管理、分散使用。这必然会带来固定资产产权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统筹协调管理缺失,制定的规范要求不一。没有形成资金和资产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良性管理的局面。
(三)制度不配套,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
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和评价还停留在经验和习惯做法层面上。对固定资产的总量、结构、状况、分布等的考核指标基本上是粗放型、低层次的状态。即便做了些基础工作,也是内容不够准确,要素不够齐全,对存在的问题甚至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以上综合因素造成财务管理状况失真、资产总量不准、结构状况不全、监控职能缺位、评价体系缺失的现象。
(四)资源购配随意性大,统筹使用意识不强
院校各部门本位主义思想导致各自按需报批各种通用的固定资产,各自力求小而全,往往导致通用的实验设备重复购置。此外,有些设施设备的添置不经过科学的论证比较,没有计划性,缺少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不能形成系统配套使用,不能调剂使用,不能有效发挥有限经费的使用效能。
(五)奖惩机制缺失,管理作用发挥不好
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奖惩激励机制不配套,造成了不想管、不愿管、不会管的现象。管理评价的缺失,极易造成资产流失,管理效率低下。资产购置论证决策不科学、不规范,造成资产投入投向与实际需要脱节;资产使用管理混乱、职责不清,造成资产维护使用失管失控;资产使用管理评估评价不到位,不分主次、轻重缓急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处置更新随意性大。
(六)方法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对固定资产停留在手工管理层次,数据不更新、不同步,统计分析方法陈旧,不能有效真实反映资产的结构特征、分布状况,给管理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信息化管理使用造成诸多不便。
三、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领导重视,引领提高
领导重视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关键。加速推进领导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主要抓的齐抓共管进程。通过会议制度、宣传制度、评比制度、奖罚制度、培训制度等有效手段,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激发管理的主动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效益意识、教研效率意识,形成上下齐动、全员参与、人人有责、重视效率的良性发展局面。
(二)建章立制,层次管理endprint
结合新会计制度的实施,顺势而为,由分管后勤的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借鉴有效做法,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 制定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和标准,实行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负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统筹考虑实物、产权、效益相结合,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
一是要建立固定资产购置方面的制度。对各单位提出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要严把论证和审核关,将固定资产原价录入固定资产的数据库中。二是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方面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涉及固定资产产权管理、房产管理与维修、仪器设备保管使用及维修、闲置设备调剂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固定资产能正常使用,闲置的固定资产能合理流动,尽可能地提高其利用率。三是要建立固定资产处置方面的制度。主要做好包括累计折旧量化制度、固定资产报废等工作。四是要建立正常的清产核资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盘点,财务部门的总账和资产明细账每月核对,资产明细账与管理部门的实账至少每年核对一次,做到账账、账实、账证相符。建立固定资产的数据库,对在数据库中的技术认定和量化指标问题要及时处理。
(三)动态评价,发挥效能
建立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需要有效的评价制度保障和行之有效的制度落实。通过对固定资产定性管理和量化考核指标的分析、测评和绩效评价、目标分析,构建评价体系,动态进行评价考核,作为一项工作制度长期坚持。健全固定资产定期或不定期核查制度,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管理效能。
(四)推向市场,落实责任
在确保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将闲置不用或利用率不高的资产制定相应的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并监督合理流动或参与市场经营,拓宽教育经费的筹资渠道。对资产管理的相关环节制定考核评价指标,用经费效益分成等激励机制来调动资产管理单位的积极性,根据效益考核情况进行奖优罚劣,形成固定资产管理良性循环。推动院校内部实行资产有偿占用制及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扭转向院校经费“等靠要”的消极局面。
(五)依托网络,信息智能
改进管理手段,将手工管理逐渐过渡为计算机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建立基础数据库,全面同步完整地记录各类固定资产的各种技术参数。发挥利用校园网平台,实现资产管理网络化、实时化;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协调与沟通,提高管理质量,服务决策。加强横向联系,构建计算机信息网络联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良性发展。
(六)分类管理,区别对待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产学研模式不断创新,教育资源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固定资产的双向流动在所难免。为此,结合院校的实际,分步骤、有条件地将租赁的资产等一些特殊的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纳入院校的固定资产范畴,分类管理,分层次管理,区别对待,实现固定资产使用效能的利益最大化,避免资源的浪费。
(七)纳入预算,科学管理
高职院校属事业单位,对多渠道来源获得的固定资产,执行的是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一般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成本核算、管理绩效和使用效率评估,容易导致资产浪费或闲置,但为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要将高校固定资产纳入预算,并为下年度预算提供基础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Z
参考文献:
1.陈兵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9)
2.王京凯.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J].财务与会计,20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