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约翰·高尔斯华绥是英国20世纪初继承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戏剧家以及诺贝尔文学获得者,他的小说以象征、心理分析以及社会讽刺等手法刻画英国有产阶级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而著名。尤其在其短篇小说《日本榅桲》中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人物生活中对人性和自然的疏离
【关键词】人类的存在 疏离 压力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是2 0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之一。1867年生于英格兰萨里的一个富裕家庭,曾在哈罗公学和牛津大学新学院学习法律。高尔斯华绥于1895年开始写作,并于1897年发表出版第一部短篇故事集《天涯海角》。 随后,他凭作品《福尔赛世家》三部曲(《骑虎》、《出租》与《有产业的人》)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现代主义小说《日本榅桲》反映了从维多利亚时代末到2 0世纪 2 0年代转变时期资产阶级的生活,以现实和讽刺的手法刻画当时英国中上等资产阶级人物生活中对人性和自然的疏离。
约翰·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日本榅桲》自1910年首次出版以来,就以其简洁的风格但却丰富的暗含意义,引起广泛关注。该作品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不在于故事情节的创新性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在于其深刻的内涵意义以及给读者带来的冲突感。在这篇短篇小说中,高尔斯华绥描写了维多利亚时期上层中产阶级的生活。故事中人物角色的乏味生活为其作品增添了悲伤色彩。该故事描述的是主人公尼尔森瞬时被早春清晨的美丽自然景色迷住了,自然景色的清新与新鲜让生活循规蹈矩、养尊处优的尼尔森顿时感到心情大好。在亨利·斯密特的文章《高尔斯华绥的短片小说》中提到了高尔斯华绥回复一位读者的信件,信中写到这部作品的写作目的:《日本榅桲》试图表达一种我们都经历过的情感——甚至是最不可能相关的春天。并且试图让读者产生一种不安的情绪。同时意在讽刺当我们对自然界的事物产生某种真实的原始感时,我们的厌恶情绪。该小说以其洞察人性的复杂内涵以及救赎的可能性而被广泛评论。
研究高尔斯华绥所生活的时代,我们会发现他处于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 义流派并存的时期。因此,他的作品的要么属于前者,要么属于后者,或二者兼有。《日本楹悖》则属于现代主义小说范畴。小说中透露了对工业文明的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自我之间的严重冲突,及其关系的严重扭曲和异化,表现了由此给人造成的精神创伤和种种反常心态,刻画现代西方世界的尖锐社会矛盾和精神危机。而最核心的主题则是“现代人的困惑”,陌生孤独、悲观、痛苦的矛盾情绪和心态;表现人对周围世界的主观感受,热衷于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高尔斯华绥在这篇小说中论及的是人类存在的问题,而这一主题是在各种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永恒主题。人类的存在是复杂的、不稳定的、力量十足、令人困惑并不理性、面临多种危机和两难境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为了提升自我,达到一点内心的平静,或是获得更多的稳定。正如大卫·齐鹏所说:“当读者仔细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认为高尔斯华绥让他从尼尔森身上看到了一个可以更好的自己。”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总是被社会规则所困,被各种压力所束缚,以致不能去自由地追寻那个更加完善的自身。而这正是小说的主人公不能逃脱墨守陈规的生活的原因。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伦敦的一处名叫“城市”的金融商业中心,在这里,社会等级划分严格。二十世纪出奇的英国社会等级颇多,并且每个特定阶级的人都应遵守其规则。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尼尔森作为一个商人,清晨在花园中欣赏一棵漂亮的树,当见到另一位商人泰德姆的时候,不自觉地由某种社会规则所束缚着。尼尔森与泰德姆是邻居,每天都会见到彼此,但是从未正式认识对方。社会的种种压力导致他在很多方面都备受束缚。他本可以与之相似的人成为朋友,也可以持更为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由于各种社会规则,诸如尼尔森和泰德姆之类的人却不能遵循内心最深处的感受去生活,而是按照他人所要求和期待的方式生活。尼尔森必须展现出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形象,这使得他不能享受生活的很多乐趣,对于他来说,生活的最大乐趣就是日常的循规蹈矩,把一切事务安排的井然有序。甚至在小说中,他自己也坦诚说到,他只能在户外呆上短短的几分钟。
这些社会压力对人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个人与社会群体的疏离。“疏离”这一概念并不常用,因为它表示某种普遍存在的,又难以界定的主观情感,是对任何产生这一情感的社会属性的批判。疏离是指个人在世界上的无归属感,是与周围事物、人以及自身的疏远。这种情感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但直到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对它有了真正的了解,而且这与人们生活在冷漠的大工业化城市紧密相关。就个人层面来说,当个人的自我定义与社会所赋予的身份发生冲突时,就会出现疏离,随之这种疏离就会使个人产生各种主观形式的压抑以及不断内在化。后现代主义更是将人性的疏离视为隔绝主流的一种方式。
作为中产阶级,男主人公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每天生活规律, 富足美满, 然而, 他厌倦了这种优厚但却单调乏味、循规蹈矩的生活。他一方面极力使自己表现得如同自己的身份所象征的那样富有和高贵, 但另一方面内心深处极为空虚,充满了对外面美好新鲜的自然事物的向往。这种内心对外界自由的向往和表面对自己身份地位的维护使得他身心疲惫, 深受矛盾和苦恼的折磨。无法挣脱固有思想的束缚和传统的烙印, 但又对于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羡慕。“春天斜照的阳光直射进整棵树身, 使其更像一个鲜活的、有生命的生灵。此时, 那只鸣禽又飞了回来, 正在小树的中央高歌嘹亮。尼尔森先生叹息了一声, 随即再次觉察到了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喉头处一阵窒息的感觉。”他小心翼翼地窥探着, 一旦被人发现自己的行踪, 则会端出自己绅士的派头, 从此便龟缩在一如以往的生活条框下。这种行为和心理正是高尔斯华绥笔下人物的悲哀的症结所在。
他们之所以不能拜托阶级的束缚,使自己融入外面的世界, 根本原因是由于这些人的过渡自由而不是缺乏自由,他们有自由去选择融入社会群体和自然世界,但却没有勇气和自己的阶层身份决裂, 抛弃自己的金钱、地位和富足的生活。“这些外来的物种不结果, 花开的倒是满漂亮的。” 尼尔森的这句话意味深长,果实即象征着荣华富贵,对于中产阶级而言, 没有金钱和身份地位是不切实际的。然而,尼尔森先生“一阵空空的感觉” 以及泰德姆先生“一声声的咳嗽”,代表了他们心中的永远挥之不去的隐隐的痛、苦恼和空虚。
在《日本榅桲》这个短篇现实主义小说中, 高尔斯华绥把他那深具洞察力的眼睛和尖锐的笔锋直接投在有产阶级阶层, 不仅向读者面前揭示了这些处于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且也深入到每个具体人物的灵魂深处,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些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行为的动机,揭露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扰和矛盾。在这篇小说中,高尔斯华绥通过运用榅桲树、鸟等意象对故事的情节进行描述和隐喻, 运用心理剖析的手法对尼尔森内心深处复杂的活动,以及微妙的思想情感进行剖析, 从而达到批判和讽刺资产阶级人物、揭示其腐朽堕落的根源,同时也对读者产生警醒作用。
尼尔森先生和泰德姆先生是约翰·高尔斯华绥所描绘的众多有产阶级人物的代表。他们的问题是共通的,也完全明白自己的症结所在, 但却没有足够多的勇气去挣脱束缚去补救这一切, 只能在按照传统和身份地位规定的规矩行事,躲在虚伪的外表下唉声叹气, 随波逐流。因此, 这些人物形象使读者觉得他们既可怜又可悲, 不免让人产生同情和惋惜的感觉。而小说探讨的主题是关乎现代人生存的困境和矛盾,对人性和自然的疏离,更能震撼让读者,不断地进行自省和思考。然而,作为中产阶级社会的一分子, 高尔斯华绥尽管足够了解也能洞察与他同类的这些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深知他们的矛盾根源所在,正因为如此,在他的作品中, 能够对这些人物的心理剖析得心应手、生动逼真,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根源。但是,由于他的个人阶级身份,“只缘身在此山中”, 高尔斯华绥就如同他作品中的人物一样, 始终没能拜托本阶级的局限性, 为其作品中的人物,为自己也为社会找到解决这些矛盾的灵丹妙药。所以, 他的《日本榅桲》显露出某种宿命论和悲观主义的色彩, 让人难免有些惋惜和悲哀的感觉。
参考文献:
[1]David Kippen, “The Blackbirds Song,” for Short Stories for Students, Gale, 1998.
[2]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陈嘉.英国文学史[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4]陈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5]郭爱竹,张俐.简论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创作主题及其在短篇小说《日本榅桲》中的体现[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