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文
摘要:对于研究生来说,进入到这个阶段以后,身心与个人压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在社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因此研究生心理研究目前被予以高度重视,我们也将重点放在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上。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问题;压力
从目前我国各方面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便是研究生处于学业中的最优势位置,他们还是需要面对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其中压力表现为:感情、事业、生活等方方面面。如何分析研究生心理特点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研究生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起因分析
为什么当代研究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状况,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经济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研究生事故案件,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探究了研究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它主要源自3个方面。
第一,就业与未来前景的压力。对于目前的状况来说,研究生的压力并不比一些社会人士少,如今的研究生不仅要考虑学业问题,也要顾及到自己的未来发展。由此研究生在面临对未来的抉择方面,有时候会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由此影响自身的发展。
第二,身心发展已经进入到思维的成熟期。在23~27岁的年龄阶段中,研究生的身心特点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进入思维的成熟期让他们看待问题更加深刻与认真。比如对未来的规划、社会竞争压力、情感问题等。这个阶段选择继续在学校完成学业,但是身心特点已经符合社会工作人员年龄。因此思维成熟与过度的压力会对研究生产生一定的内心困扰。
第三,由不良的社会风气引起的心理问题。对于研究生来说,虽然他们还是身处于学校的环境当中,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接触社会的信息非常多。对于信息的筛选缺乏一定的准则,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研究生很容易面临一定的内心问题。
二、研究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内心的焦躁感
就自身心理与素质而言,研究生内心的焦躁感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加强烈,现在的研究生存在浮躁问题,在面对问题时不够冷静,这种内心的焦躁感起源于年龄和外界所带来的压力。与此同时,研究生选择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过于主观。我们可以在近几年各大高校的现状中看到,许多研究生在面临自己的学业时,不够认真,缺乏对学业的研究精神。
(二)理想意识的模糊
在社会及家庭的压力下,对于研究生的期望值往往很高,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这种理想意识的模糊主要在于对于自身学业和未来规划的模糊,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不能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少研究生更重视未来事业的利益,而忽略了研究与学习的本来目的。这种学习模式缺乏贡献性,会给自身带来较为偏激的想法。
(三)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
研究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还停留在初期的学生阶段,不能够转换自己的角色更好地适应于环境当中。笔者认为进入到新的学习阶段后,不仅仅意味着学习能力的下一个层次的进步,同样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相较以往更加成熟。但是对于国内研究生表现而言,学生普遍的想法较为松懈,对待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随性,在想法的控制上较为主观,不能够站在对方或是客观的角度去处理人际关系,一般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中,由此造成了不少研究生性格较为内向,在面对社会实践当中较为被动,甚至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中。
(四)就业问题造成的内心压力
就目前国内发展现状而言,由当初研究生就业的分配到如今的竞争就业模式。研究生面临的工作问题压力很大,不少人在毕业以后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让求学期间的他们产生巨大的不安,有些人甚至开始怀疑继续求学的必要性。这种就业压力的产生源自内心的不确定性与对自我水平的高估。如今的研究生面临着就业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他们认为高等学历可以带来更为优秀的工作岗位。可是一旦进入竞争以后,才发现就业的现实问题,从而导致了内心的偏差和对现实情况的失望。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研究生在面临择业的时候都非常困难,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较多,缺乏一定的自信心。
(五)情感问题的困扰
情感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够忽略的重点之一,一般研究生进修年龄在23岁以上,这也刚好是恋爱走向成熟的年龄。面对未来的成家压力,对于研究生来说,婚姻恋爱问题同等重要,他们要考虑到感情方面的经济问题,也要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研究生情感问题主要产生与择偶的封闭性和有恋爱伴侣后对未来的恐惧,这两者都是处于这个阶段求学者所面临的难题。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大龄男女的学历很多都处于研究生学位以上,年龄的增长和交往圈子的缩小让他们受到感情的困扰。同样对于有伴侣的研究生来说,不得不考虑未来的经济问题和婚姻现实方面,由此所造成的情感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
三、社会压力下研究生心理素质对策研究
(一)针对研究生群体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就目前国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我们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大学范围,就此范围来说虽然也包括对研究生心理的研究,但是在体系的建立上不够成熟。所以想要真正解决研究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加大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在教育体系的建立上应当以研究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这个年龄的发展特点、与社会产生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展开心理健康指导。首先须要制定研究生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基础去分析他们的内心特点与心理障碍,把握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如分析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运用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了解研究生内心状态。这种教育力度的增加不是纸上空谈,而是根据教育的实际结果去拟定与分析。
(二)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应当鼓励各大研究生院校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类讲座,可以根据研究生心理特点及表现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引。如拟定一些讲座主题,其中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心理解压方法、如何快速地融入社会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重视心理问题所在,同样对于素质教育来说也有一定的推助作用。在我们举办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当中,要坚持两点准则:第一,从事实与现状中为学生讲解心理发展特点。第二,把握一对一的心理教育模式,即教育需要的是互动与师生交流,因此一些大型或是中小型的心理健康讲座必须以交流为主要模式,让研究生敢于说出内心的想法,做到教育模式的相对应,这才能真正地发挥心理健康讲座的真正作用。
(三)全方面缓解社会因素下研究生所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
其实在研究生阶段,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本身对于未来的恐惧感、不安与不确定感。不少研究生甚至开始怀疑求学的方向性,因此在解决研究生心理焦虑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就业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树立真正的自信,让他们走向正确的职业道路是每个心理指导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因此在心理教育方向的设定上,一定要把就业因素放在其中,从就业的前景、抉择及专业的发展等多个角度向学生去讲解和分析。研究生面临的社会压力很大,而其中的一部分社会问题源自就业压力,因此我们应当弥补所面临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不足,做到耐心地指引与帮助学生,让他们在最困惑的时期找到方向与自身的理想。
(四)创建丰富多彩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
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学生提前接触社会,这包括一些公益活动、公司假期实习、专业实践操作等。从表面的意义上讲,它丰富了研究生群体的内涵与阅历,但是实践活动所起到的最真实的作用在于能够缓解研究生内心的压力与困惑。当他们不了解社会的时候,会以一种猜测和怀疑的态度去逃避或是产生过多的心理负担。但是从事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逐渐趋向成熟,从而真正准确地定位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因此社会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有非常大的推助力,因为它可以让研究生直接面对困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因此我们在面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最应该做到的是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水准。只有在充分了解研究生特质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来自于社会压力下的心理负担必须要充分关注,因为这关系到每位研究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教育的前进力量,心理辅导须要做到的是加深研究,不断挖掘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利群,赵晓杰.关于女性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2]李春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成人教育.
[3]周莉,文书锋.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0,(04).
[4]马喜亭.高校与精神专科医院合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1,(03).
[5]马喜亭,李卫华,秦蓉.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维护策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