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因素

2014-09-09 03:06:20闫妍
考试周刊 2014年57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大学生

闫妍

摘 要: 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达到了699万,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对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再次摆在了大家面前。以正确的职业选择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仅能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从长远来看,而且会影响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选择 理论基础 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实施,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有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了699万,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进步,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伴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政策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经历了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就业”两个时期,现在正逐渐过渡到创业就业阶段,这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被动变为主动。目前包括金融危机进而触发的农民工大量返乡等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出现,更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目前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发展、适应新的就业机制和社会职业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知识盲点,许多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一般都向往社会地位高、待遇好、能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职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这样的职业。相当一部分人在就业时遇阻,以职业选择理论为基础,分析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对于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1.职业选择及其理论

所谓职业选择是指人们从自己的职业期望、职业理想出发,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等自身素质,从社会现有的职业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很多心理学家对职业选择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帕森斯的人与职业相匹配的理论和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发展理论。

1.1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又称特质因素理论,是帕森斯在波士顿大学提出的。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都有相应的职业类型,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所谓因素,是指在工作中要取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该理论的步骤是:第一步是评价求职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心理测量及其他测评手段,获得有关求职者的身体状况、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的个人资料,并通过会谈、调查等方法获得有关求职者的家庭背景、学业成绩、工作经历等情况,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评价。第二步是分析各种职业对人的要求,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职业信息。第三步是人—职匹配。指导人员在了解求职者的特性和职业的各项指标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便选择一种适合其个人特点又有可能得到并能在职业上取得成功的职业。

这一理论强调个人所具有的特性与职业所需要的素质与技能之间的协调和匹配。为了对个体的特性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人—职匹配理论十分重视发挥人才测评的作用,可以说,该理论进行职业指导是以对人的特性的测评为基本前提的。它首先提出了在职业决策中进行人—职匹配的思想。这一理论奠定了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人才测评在职业选拔与指导中的运用和发展。

1.2人业互择理论

1959年,美国咨询心理学家霍兰德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提出“人业互理论”,引起强烈反响。几十年来,霍兰德本人及其同事不断探索,形成了一项不衰的科研领域。其理论构想在实践测评中显现惊人的预测力[1]。

霍兰德职业选择理论提出六条构想:①个性是职业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兴趣包含在个性范畴之内;③职业选择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④早期的职业幻想预示未来职业方向;⑤个性、目标定位的“自知程度”决定了职业选择的聚焦范围,自知程度越清,焦点越明;⑥为达到职业成功和提高满意度,应选择与个性特点相容的职业。

该理论认为,个性是遗传因素、社会活动和兴趣能力的交互产物。特别是周围环境、他人行为受强化程度对个性倾向和自我概念的形成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延伸和反映,霍兰德将人格分为六种基本类型,相应地将职业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讲究务实、规范操作);墨守型(符合常规、内敛稳健);探险型(冒险探新、激情外露);社会型(偏好交流和沟通);调研型(擅长符号与智慧);艺术型(主观感性、思维跳跃),很多人并非只有一种类型,可能同时包含几种类型。霍兰德认为,这些性向越是相似,相容性越强,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冲突就会越少。最為理想的职业选择就是个体能够找到与其人格类型相重合的职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个体容易感到满足,最有可能充分发挥才能。如果个人不能获得与其人格类型相一致的工作环境,则可以寻找与其人格相接近的职业环境。在与自己人格类型相接近的职业环境中,个人经过努力完全能够适应。但是如果选择和自己人格类型相斥的职业,则既不感到有乐趣,又很难适应,甚至无法工作。

基于上述假设和分类,霍兰德等人开发了职业预测工具。不同个性得分值对应不同的职业种类。后在效度检验时,发现若收集分值最高的3项综合确定,效度则会大幅提高。首先前3项指标的分布。如果临近(如,实际—墨守—探险),则说明个性倾向稳定一致;若出现了对角(如现实—社会—艺术),则说明倾向不一致,择业不确定性。其次比较前3项与后3项分值的差距。若差异显著,代表择业定位高度明确,反之说明自知程度较低[2]。霍兰德将工作环境归为六种,他认为工作环境包括物理条件、任务特征、能力需求和组织氛围等多重因素,应该全面考虑。该观点在当时被视为“过度创新”,有学者认为,当前人们推崇的“人—环境匹配”理念源自于他。

职业选择理论是职业心理学中最富影响力的理论[3]。受到霍兰德理论构思的影响,一系列测评工具在实务中广泛应用,成为青年择业、下岗再就业等决策的辅助手段。

霍兰德的人业互择理论和帕森斯的职业指导三要素的理论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这两种理论都是基于特质理论。

1.3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与特质理论关注的视角不同,发展理论是从时间顺序出发,剖析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对职业选择、调整、变动的影响。该领域研究中,公认的一些观点,即在现实工作中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能力超越素质的标准要求,另一种是达到职业要求的底线阈[4];职业发展是自我概念演进和贯彻的过程,是个体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不断同化和顺应,角色扮演和反馈学习的过程;个体成功与否取决于在特定发展阶段下的“成熟度”。Super主张,教师、家长和心理辅导员应尽心尽责,关注大学生的言行,鼓励灵感[5]。欧美国家盛行配备职业指导人,通过与年长的指导人互动交流,使职员尽早自知,确立人生定位[6]。

2.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

2.1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个体因素

大学生处于身体和知识激变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生对自身状况了解影响其职业选择。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看,他们的兴趣、能力、气质、职业价值观、抱负水平等都对择业有很大影响。其中职业价值观、能力、兴趣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尤其大。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做出决策和行动的原则、信念及标准,决定人们选择什么行为的方式、手段和结果生活和工作。如:有人重视社会地位,有人看重经济利益,有人更在乎自我成长与发展,等等。

能力是基础,虽说可以培养,但从整体上来看,它相对于能力外的其他因素而言可塑性较弱,能力的相对地位难于改变。与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相关的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特殊能力和技能。与知识技能相比,能力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影响到人们更广泛的职业活动。人际交往能力是与人打交道的意识与技巧,不同职业对这一能力的要求不同。

兴趣是人格结构中的动力系统,它是喜欢与不喜欢的一种持久的倾向。虽说不直接影响专业或工作成就,但对工作或专业成就有极大的间接影响。有兴趣的工作是一种享受,没兴趣的工作是一种负担。职业兴趣是指对职业或具有职业特征的活动的心理倾向,培养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可塑性相对于能力而言也要强些。一般而言,缺少能力做基础,兴趣再浓厚也难以在特定的职业中长期工作并作出突出成就,如果兴趣与能力协调配合,那么个人的潜能将会得到充分开发,二者是心理学家在估计人的职业心理特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

气质也是影响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指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具体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方面的特征。一般认为它受遗传和生理的影响比较大,是难以改变的个人特征。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气质类型在某一情况下都可能具有消极意义。不同特征的工作或职业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不同,这决定了不同气质类型可能适合不同的工作。其实气质对工作的影响往往由于人的克制而有所掩盖。一般来说,对于适合自己气质类型的工作,人们做起来要轻松自在些,反之则费力些。

性格是人的一贯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任何性格特点都具有两面性,也就是说某种性格特征有可能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但在具体职业活动中,性格可能具有价值评价的含义,每个人在职业选择和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性格特点,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

2.2影响大学生职業选择的教育文化因素

接受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会使人在择业上占有不少优势。首先,从就业机会来看,有调查表明,专业性就业的机会是一般就业机会的两倍。其次,在等级管理制度下,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学历或者更多的教育经历是取得地位较高的一个条件。再次,在就职后的纵向发展如职称评定、加薪提职上,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优势。

2.3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环境因素

首先,社会习俗和职业传统影响大学生的择业策略,如:“女孩子安稳些好”、“男孩子当老师没出息”等观念束缚一部分的人的职业选择。其次,社会舆论和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职业策略。再次,社会通过特定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影响择业者的心态和行为。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表现为:①父母的影响或者干预,有时把社会偏见更具体化,形成直接压力。②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信息是职业选择的前提和依据,求职者掌握的信息量越大、越新,职业选择的主动权就越大。许多高校都在积极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大量的信息,以便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在职业选择中,有时会有一些意外的、偶然的机会影响方向和进程。这种因素虽有不具备稳定和可预见的可靠性,但若有所准备并适当把握,则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2.4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薪酬因素

薪酬是物质待遇,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种福利待遇。如今工资在人们的物质待遇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大大下降,各种补贴、奖金和其他待遇已经成为不同性质工作的主要差别。薪酬应该了解清楚,但不能荒废专业,忽视个人发展。

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除了上述外,还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风俗民情等因素。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便于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更好地衡量自己,量身定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分析与展望

依据对职业选择理论和影响大学生群体职业选择的因素的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于职业选择的理论基础研究是相当扎实和深厚的,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总是不同程度地阻碍大学生择业,理论与现实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对待大学生择业的问题上,我们要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影响因素结合起来综合应用,科学地进行职业适宜性分析,通过分析、了解个性特征和不同工作的性质、特点及其对任职者的具体要求,找出和个体相匹配的职业类型。合理制定职业选择策略,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虽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可以主动通过多种手段和策略,选择职业。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只要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综合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就会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Holland JL.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7.

[2]苗青,王重鸣.20世纪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理论综述[J].人类工效学,2003,9(1).

[3]Lau PV,Shaffer AM.Career success:the effects of personality[J].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1999,4(4):225-230.

[4]Niles SG.Using Supers career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counseling model to Link theory to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2001,1:131-139.

[5]Harry ND.Special issues introduction: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key feature within comprehensive guidance programs[J].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00,27(2):73-80.

[6]苗青,王重鸣.指导人计划研究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2,8(2):39-42.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实践性知识视角下教师培训实践性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商情(2016年40期)2016-11-28 09:40:02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论基础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0:12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