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权
世界各国均比较重视基础教育管理工作,基础教育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因而基础教育急需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由于基础教育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主要可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基础教育管理,因而,其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亦需从不同层面入手。本文分析了素质教育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以期对基础教育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一、基础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教育观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体现,它强调教育的主体性、全体性、基础性、全面性以及发展性,这从侧面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即基础教育首先必须是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我国,由于传统的基础教育更多将目光放在高升学率上,因而学校的管理工作以高升学率为中心进行,基础教育管理实际上维护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推行后,改变了应试教育的目标方向,因而传统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也要相应转变,即“为全体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明确这种转变对基础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调节、引导、凝聚着基础教育管理。然而这些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措施和方法,因为这是教育管理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二、基础教育管理的根本原则
人的素质,其根本性和核心就是人的主体性。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的提高将有助于人的素质的根本提升,而人的素质提高后,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然也会提高。与应试教育更多地压制人的主体性相比,素质教育则会唤醒人的主体性,因而基础教育管理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新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主体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围绕人做好管理工作。在该原则中,学生既可以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又可以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这需要学生发挥自我管理精神,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通常情况下,基础教育管理的主客体没有严格的区分,二者是相对的,这种不唯一性和不确定性充分体现了人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和社会性。基础教育管理要充分尊重人的因素,挖掘人的价值,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目的。
三、基础教育亟待实现的变革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只有弘扬人的主体性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管理信念要由社会本位向人本位转变
我国历来较为重视社会本位的教育,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重视外因忽视内因,具体表现为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重点在于教师权威、学校制度规范以及教育灌输等,对人的自我创造才能关注较少,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管理者来说,教师处于从属地位,而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管理和教育观念限制了教师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基础教育管理要重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管理中,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人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体会到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成为学习的主人。
2.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刚性管理是指教育者以命令、法规、制度等形式对处于从属地位的人进行监督、控制甚至惩罚。这种管理方式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应试教育改革,刚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现有的教育状况,因而需要改变管理方式,变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即在教育活动中变革强制方式,重在通过沟通交流、激励等方式引导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培养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影响极大,对学生的发展也极为重要,因此基础教育管理要逐步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轉变。由于基础教育承担着一个国家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基础教育做不好必然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才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因而真正回归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源。所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努力贯彻人的主体性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全体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湖南双峰县青树坪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