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凤
摘要:本文作者用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简要阐述了悬念导入、复习导入、形象导入和诗词导入式的新课导入良策。
关键词:悬念复习形象诗词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运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导入法,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为打造有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投入到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有效课堂改革中去,就如何进行新课堂导入作了大胆的探索,期盼得到广大同仁的批评指正,携手共创辉煌。
一、激发兴趣,悬念导入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假如教师不能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甚至产生厌倦学习的情绪。可见,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利用悬念导入新课恰好符合这样的要求,所谓悬念导入一般指通过一定的情节或某些事例营造扣人心弦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有的放矢地提出疑问,有意让学生疑窦顿生,并产生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例如,作者在执教“西安事变”一课时,就采取悬念式导入法,首先提问:“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何要扣押最高统帅蒋介石呢?当蒋介石成为‘瓮中之鳖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没有落井下石——把蒋介石置于死地,反而要和平解决此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都急切地想了解事情的经过,于是很快进入到积极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去。
二、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现在使用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各章节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因此,采取温故知新法导入新课,能达到由已知导入未知自然过渡的美妙境界,让旧知识为新知识打基础,而新知识可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作者在执教“草原人家”一课时,采取温故知新法导入新课:“上一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让人流连忘返的水上人家,领略了水乡无限美丽的风光,感悟了水乡淳朴的民风民情。今天,让我们携起双手轻松地走进另一个神秘的地方——大草原,希望大家细心观察与分析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又会孕育怎样的感人之处,大草原的美与水乡的美到底有何区别呢?”学生饶有兴致地先对水乡之美进行回顾性复习,然后通过快速浏览新课内容,初步感知了大草原的无限美丽,为进一步高效达成本课三维教学目标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利用多媒体,形象导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普遍推广,为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的被动局面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教师设置新课导入提供了方便。作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通过展示栩栩如生的动感画面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认识教材中的内容,从而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例如,作者在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进行导入时,就通过多媒体播放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实况的剪辑片段,学生被庄严肃穆的情境所感染,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本课教学目标的自主探究之中。又如,作者在讲授“全面的抗日战争” 时,就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陆川导演拍摄的电影《南京!南京!》片段,简要、直观地展示了日本帝国主义进入南京后对我国人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罪行。再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在危急时刻,听从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发南泥湾的相关内容时,就通过播放著名歌曲《南泥湾》导入新课。通过类似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因材施教,诗词导入
诗词导入新课是指教师灵活引用一些寓意深刻的诗词(或名言、警句)给人启迪、发人深省的一种导入方式。假如我们成功把握好这种导入方法,就能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启发学生形成形象性发散思维,使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自主探究之中去。
例如,作者在讲授“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日黄海海战”图片,画面的两侧渐渐跳出两句诗句,即“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然后提问学生:“这两句诗是为悼念我国近代史上哪位民族英雄所写的?”有个男生自告奋勇地回答:“甲午海战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许多学生深受感动,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可见这样的诗词导入既衬托了民族英雄邓世昌的光辉业绩,又让学生感受到那个年代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以及邓世昌身上折射出来的那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起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运用诗词导入,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使历史与社会课富有丰富的文学魅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导入既是一种教育艺术,又是达成高效课堂的策略。教无定法,导入方法千变万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大胆革新,认真思考、钻研、总结行之有效的新课导入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