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2014-09-09 23:47曲然王晶单丹李雪灵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

曲然 王晶 单丹 李雪灵

摘要:文章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含义着手,分析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从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支撑环境三个层次构建区域科技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收集11个省、市2006年~2010年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综合排名,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区域科技;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因子分析

一、 引言

本文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含义着手,分析了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从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支撑环境三个层次构建区域科技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收集了11个省、市2006年~2010年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综合排名,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二、 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内部因素。

(1)科技活动投入因素。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科研经费投入、科技基础设施投入等三个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水平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科技经费投入是撬动其他资源的杠杆,其来源渠道、相对数量以及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各环节投入的结构分布,对科技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强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区域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域经济水平。科技基础设施是物化了的科技投入,是不断提升科技活动数量、满足科技活动需求的物质保障,是衡量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区域科技基础设施资源的投入与有效配置对于指导区域科技活动投入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发展体系,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科技活动产出因素。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成果,包括科技论文、科技项目、专利、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形式,是衡量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科技投入的有效性。按照成果形式可以分为三类:知识型产出,主要包括科技论文、科技项目和专利三部分。技术型产出,主要表现形式为技术市场中的各类技术合同交易。科技成果产业化,指将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批量生产直至形成规模生产的过程,可以体现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外部因素。

(1)区域政策因素。在区域科技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起到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得以体现:一方面以政策为引导,通过不断深化区域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区域科技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另一方面以科研经费投入为手段,为区域科技进步提供财政支持,给予充分的物质保障,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条件。

(2)区域经济因素。影响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水平一方面是区域科技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区域科技投入规模、强度和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等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投入状况;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科技的需求决定着区域科技发展的规模和强度。

区域经济结构对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的专业化导致的对技术需求的专门化,使区域间科技投入方向、结构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区域科技发展内容和方向的差异。

(3)区域社会环境因素。区域社会发展条件。区域科技与社会发展是区域发展中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两个部分,区域科技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区域社会的全面发展;区域社会发展程度则决定了区域科技活动的类型,良好的区域社会发展条件也为区域科技的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区域的人口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和城市服务等级等因素都会对区域科技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区域自然资源的结构及其丰腴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区域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

(4)区域创新环境因素。区域创新环境是地方行为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组织环境和信息环境等几个部分。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科技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对促进科技人才培养与成长、提升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吸引区域外科技资源等三个方面。

三、 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

1. 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投入、产出和区域环境等三个方面建立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共设有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

2.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根据GDP、人均地区GDP水平、产业结构,及各地区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特点,选择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等11个地区,作为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和比较研究的对象。评价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2005年~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地区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

3. 评价方法与计算过程。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定区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2)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针对选定区域的年度数据,在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运用SPS-S19.0软件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贡献率,进行因子旋转,确定主因子变量,从而得到各选定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排序。

以2006年为例,计算11个地区指标数据的特征值、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可以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4大特征值:10.478、7.055、1.984、1.377,其方差总和占样本方差的90.839%,其余19个因子所占比重不足10%,故提取提取前4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记作F1、F2、F3、F4。

以旋转后各因子的发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来计算各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得分,即:F综合=45.555F1+30.673F2+8.624F3+5.987F4

根据上述模型和公式计算可得2006年11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序情况。并进一步以同样的方法对11个地区2007年~2010年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数据分析,综合排名汇总如表2所示。

4. 评价结果分析。由表2所示,可将11省市科技发展水平分为4类:

(1)第一类:北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有较好的科技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有众多国内较高研究水平的国家重点大型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知名高校,科技人才和科技设备等资源相对丰富。从基础数据上看,北京市科技经费投入的数量及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其他地区,科技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科技投入贡献率最大,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强。

(2)山东、江苏、浙江。从2006年~2010年这三个省的科技发展水平综合排名始终位于前列。其中,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很接近,两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也始终位于全国前列,从而能提供其科技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基础,科研成果能够较好的实现生产化,产学研结合程度比较高,科技市场成交率比较大,这些特点都将促进三省市的科技发展,为其提供正向效应。而山东省虽然科技投入贡献率比较小,科技投入强度也比较低,但是山东省的经济总量比较大,山东是我国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具有区位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故其科技发展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

(3)陕西、辽宁、湖北,中等水平。如陕西省,拥有自己独特的科技优势,是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力量最强的省份。受国家产业布局政策的影响,陕西省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第一产业基础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陕西地区生产总值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也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上。陕西省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形成了资金拉动和科研项目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有助于其科技水平的发展。

(4)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北,排名靠后。三省地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理位置接近,具有相似的资源和政策环境,但是三省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从地区生产总值和科技发展水平排名可以看出,辽宁省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较强,直接受京津冀地区的技术发展和溢出效应的影响,加上重工业水平较高,科技力量较强,形成了以钢铁、煤炭、石油工业和多种机械制造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群。辽宁省的科技投入强度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宽松的创新环境,使得辽宁省的科技发展水平位于东北三省之首。

5. 发展对策。

(1)加快经济建设,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条件。先进的科研设施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这需要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因此,提升科技发展水平,首先从提高经济实力着手。

(2)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建立以政府、企业、科技贷款为支撑的多渠道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制定优惠的科技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研活动、加大科技活动投资,为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

(3)完善科技管理体制,落实科技政策。改善科技体制缺失的局面,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强化对重大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技活动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切实提高科技政实施的效率和效益,使科技活动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顺利进行。

(4)鼓励和刺激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技术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技术转让市场环境,为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使其为科技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更好的科研实力。采用激励、竞争手段,鼓励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推动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科技发展。

(5)大力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合作体系。积极引导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政府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教育、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科技经济结合,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刘希宋,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及对策研究.科学与技术,2006,(12):27-29.

4. 李柏洲,苏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优化及实证分析.情报杂志,2009,(8):80-84.

5. 李京文.科技富国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6. 陈英杰.基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江苏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2).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计划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动态与评价检测研究”(项目号:20110666)。

作者简介:李雪灵,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曲然,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管理学博士;王晶,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单丹,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6。

以旋转后各因子的发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来计算各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得分,即:F综合=45.555F1+30.673F2+8.624F3+5.987F4

根据上述模型和公式计算可得2006年11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序情况。并进一步以同样的方法对11个地区2007年~2010年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数据分析,综合排名汇总如表2所示。

4. 评价结果分析。由表2所示,可将11省市科技发展水平分为4类:

(1)第一类:北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有较好的科技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有众多国内较高研究水平的国家重点大型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知名高校,科技人才和科技设备等资源相对丰富。从基础数据上看,北京市科技经费投入的数量及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其他地区,科技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科技投入贡献率最大,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强。

(2)山东、江苏、浙江。从2006年~2010年这三个省的科技发展水平综合排名始终位于前列。其中,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很接近,两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也始终位于全国前列,从而能提供其科技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基础,科研成果能够较好的实现生产化,产学研结合程度比较高,科技市场成交率比较大,这些特点都将促进三省市的科技发展,为其提供正向效应。而山东省虽然科技投入贡献率比较小,科技投入强度也比较低,但是山东省的经济总量比较大,山东是我国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具有区位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故其科技发展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

(3)陕西、辽宁、湖北,中等水平。如陕西省,拥有自己独特的科技优势,是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力量最强的省份。受国家产业布局政策的影响,陕西省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第一产业基础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陕西地区生产总值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也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上。陕西省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形成了资金拉动和科研项目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有助于其科技水平的发展。

(4)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北,排名靠后。三省地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理位置接近,具有相似的资源和政策环境,但是三省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从地区生产总值和科技发展水平排名可以看出,辽宁省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较强,直接受京津冀地区的技术发展和溢出效应的影响,加上重工业水平较高,科技力量较强,形成了以钢铁、煤炭、石油工业和多种机械制造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群。辽宁省的科技投入强度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宽松的创新环境,使得辽宁省的科技发展水平位于东北三省之首。

5. 发展对策。

(1)加快经济建设,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条件。先进的科研设施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这需要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因此,提升科技发展水平,首先从提高经济实力着手。

(2)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建立以政府、企业、科技贷款为支撑的多渠道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制定优惠的科技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研活动、加大科技活动投资,为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

(3)完善科技管理体制,落实科技政策。改善科技体制缺失的局面,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强化对重大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技活动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切实提高科技政实施的效率和效益,使科技活动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顺利进行。

(4)鼓励和刺激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技术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技术转让市场环境,为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使其为科技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更好的科研实力。采用激励、竞争手段,鼓励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推动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科技发展。

(5)大力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合作体系。积极引导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政府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教育、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科技经济结合,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刘希宋,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及对策研究.科学与技术,2006,(12):27-29.

4. 李柏洲,苏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优化及实证分析.情报杂志,2009,(8):80-84.

5. 李京文.科技富国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6. 陈英杰.基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江苏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2).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计划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动态与评价检测研究”(项目号:20110666)。

作者简介:李雪灵,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曲然,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管理学博士;王晶,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单丹,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6。

以旋转后各因子的发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来计算各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得分,即:F综合=45.555F1+30.673F2+8.624F3+5.987F4

根据上述模型和公式计算可得2006年11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序情况。并进一步以同样的方法对11个地区2007年~2010年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数据分析,综合排名汇总如表2所示。

4. 评价结果分析。由表2所示,可将11省市科技发展水平分为4类:

(1)第一类:北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有较好的科技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有众多国内较高研究水平的国家重点大型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知名高校,科技人才和科技设备等资源相对丰富。从基础数据上看,北京市科技经费投入的数量及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其他地区,科技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科技投入贡献率最大,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强。

(2)山东、江苏、浙江。从2006年~2010年这三个省的科技发展水平综合排名始终位于前列。其中,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很接近,两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也始终位于全国前列,从而能提供其科技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基础,科研成果能够较好的实现生产化,产学研结合程度比较高,科技市场成交率比较大,这些特点都将促进三省市的科技发展,为其提供正向效应。而山东省虽然科技投入贡献率比较小,科技投入强度也比较低,但是山东省的经济总量比较大,山东是我国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具有区位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故其科技发展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

(3)陕西、辽宁、湖北,中等水平。如陕西省,拥有自己独特的科技优势,是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力量最强的省份。受国家产业布局政策的影响,陕西省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第一产业基础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陕西地区生产总值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也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上。陕西省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形成了资金拉动和科研项目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有助于其科技水平的发展。

(4)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北,排名靠后。三省地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理位置接近,具有相似的资源和政策环境,但是三省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从地区生产总值和科技发展水平排名可以看出,辽宁省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较强,直接受京津冀地区的技术发展和溢出效应的影响,加上重工业水平较高,科技力量较强,形成了以钢铁、煤炭、石油工业和多种机械制造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群。辽宁省的科技投入强度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宽松的创新环境,使得辽宁省的科技发展水平位于东北三省之首。

5. 发展对策。

(1)加快经济建设,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条件。先进的科研设施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这需要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因此,提升科技发展水平,首先从提高经济实力着手。

(2)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建立以政府、企业、科技贷款为支撑的多渠道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制定优惠的科技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研活动、加大科技活动投资,为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

(3)完善科技管理体制,落实科技政策。改善科技体制缺失的局面,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强化对重大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技活动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切实提高科技政实施的效率和效益,使科技活动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顺利进行。

(4)鼓励和刺激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技术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技术转让市场环境,为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使其为科技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更好的科研实力。采用激励、竞争手段,鼓励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推动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科技发展。

(5)大力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合作体系。积极引导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政府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教育、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科技经济结合,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刘希宋,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及对策研究.科学与技术,2006,(12):27-29.

4. 李柏洲,苏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优化及实证分析.情报杂志,2009,(8):80-84.

5. 李京文.科技富国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6. 陈英杰.基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江苏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2).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计划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动态与评价检测研究”(项目号:20110666)。

作者简介:李雪灵,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曲然,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管理学博士;王晶,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单丹,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6。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
基于GPS数据的旅游时空行为评价研究
中国创业板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中国各地区主要空气污染物结构的因子分析
我国31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7)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京津冀一体化下物流网络节点城市选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