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城乡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2014-09-09 17:14王大为王旭丁冬郑风田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王大为 王旭 丁冬 郑风田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发现,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劳动力数量、流出区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减函数,是流入区产出水平、就业概率的增函数。根据假设条件,在?籽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数量与流入区工资收入水平间的关系也不确定。基于全国30个省(市)的统计年鉴数据,构建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劳动力城乡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流动成本、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呈负相关,与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就业概率、产出水平呈正相关。

关键词:劳动力城乡流动;流动数量;影响因素

一、 文献回顾

劳动力流动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所关注。17世纪威廉·配第认为,工业收益比农业的多,而商业收益比工业的多,这种产业间的收益差促使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使得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1940年,科林·克拉克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从农业部门流向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刘易斯在1954年首次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传统和现代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上存在的差异,使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从而引起劳动力的流动。费景汉、拉尼斯在刘易斯二元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强调工业与农业部门发展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关系。1961年,乔根森对劳动力流动模型做了新的补充,指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不在于生产率的增加,而在于消费,是消费需求的拉动导致了劳动力流动。20世纪70年代初,托达罗提出了二元经济劳动力配置模型。他认为,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原因在于城乡相对经济收益,不仅由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决定,同时受进入城市获得工作的机会和概率影响。李对劳动力流动的推力、拉力和中间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博格等人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添加了距离远近、物质障碍、文化差异等中间因素,他认为劳动力流动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后的共同结果。

国内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理论和模型的学习和借鉴,并根据国内现况提出新的观点。高国力将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带入托达罗期望收入模型,发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收入差距是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蔡昉将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研究制度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发现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流动。朱农将资本存量作为研究中介,分析劳动力流动与政策演变间的关系,指出在区域初始资本存量较少时,城市政策将禁止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城市需要农村的劳动力的流入来增加城市的产出,城市政策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入。肖群鹰和刘慧君研究了我国以往省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发现流出和流入入省份间的期望收入、收入差距、迁移成本、劳动力分布是省际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出发,徐育才在劳动力流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三力模型”。他认为市场因素、政治与行政制度安排、劳动者能力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大因素,指出破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王子成在研究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时指出,与“刘-费-拉”二元经济模型中农村劳动力获得的工资是制度工资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制度工资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博弈决定,并非市场机制下的均衡。

二、 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

三、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实证检验

本部分在前文构建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基于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研究劳动力城乡流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劳动力城乡流动。

1. 数据来源。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为7年(2006年~2012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30个省(市)的地方统计年鉴。变量包括城镇地区工资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城镇地区产出水平、就业概率、资本价格。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流动成本呈负相关,与就业概率、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城镇地区产出水平呈正相关,实证分析从量化角度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四、 结论

本文构建的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实质上是基于对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差异将明显影响劳动力做出流动决定的认知。由于区域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劳动力具有天然的流动性。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劳动力数量、流出区域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减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劳动力就业数量、流出区域工资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增加而减少;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产出水平、流入区域就业概率的增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产出水平、流入区域就业概率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假设条件,当0<?籽<1时,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减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当?籽<0时,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增函数,劳动力流动量随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得出劳动力城乡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流动成本、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呈负相关,与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就业概率、产出水平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威廉·配第.赋税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徐育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学术研究,2006,(5).

3.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 肖群鹰,刘慧君.基于QAP算法的省际劳动力迁移动因理论再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7,(4).

5. 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和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6. Jorgenson,D.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1961,(11).

7. 乔根森.二元经济的发展.经济学杂志,1961,(6);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牛津经济论文集,1967,(11).

8. 王子成.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9. 高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经济地理,1995,(2).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北京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项目号:13ZDA04);农业部软科学课题“我国城乡一体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项目号:20141001)。

作者简介: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大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王旭,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生;丁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8。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发现,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劳动力数量、流出区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减函数,是流入区产出水平、就业概率的增函数。根据假设条件,在?籽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数量与流入区工资收入水平间的关系也不确定。基于全国30个省(市)的统计年鉴数据,构建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劳动力城乡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流动成本、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呈负相关,与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就业概率、产出水平呈正相关。

关键词:劳动力城乡流动;流动数量;影响因素

一、 文献回顾

劳动力流动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所关注。17世纪威廉·配第认为,工业收益比农业的多,而商业收益比工业的多,这种产业间的收益差促使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使得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1940年,科林·克拉克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从农业部门流向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刘易斯在1954年首次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传统和现代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上存在的差异,使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从而引起劳动力的流动。费景汉、拉尼斯在刘易斯二元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强调工业与农业部门发展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关系。1961年,乔根森对劳动力流动模型做了新的补充,指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不在于生产率的增加,而在于消费,是消费需求的拉动导致了劳动力流动。20世纪70年代初,托达罗提出了二元经济劳动力配置模型。他认为,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原因在于城乡相对经济收益,不仅由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决定,同时受进入城市获得工作的机会和概率影响。李对劳动力流动的推力、拉力和中间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博格等人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添加了距离远近、物质障碍、文化差异等中间因素,他认为劳动力流动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后的共同结果。

国内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理论和模型的学习和借鉴,并根据国内现况提出新的观点。高国力将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带入托达罗期望收入模型,发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收入差距是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蔡昉将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研究制度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发现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流动。朱农将资本存量作为研究中介,分析劳动力流动与政策演变间的关系,指出在区域初始资本存量较少时,城市政策将禁止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城市需要农村的劳动力的流入来增加城市的产出,城市政策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入。肖群鹰和刘慧君研究了我国以往省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发现流出和流入入省份间的期望收入、收入差距、迁移成本、劳动力分布是省际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出发,徐育才在劳动力流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三力模型”。他认为市场因素、政治与行政制度安排、劳动者能力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大因素,指出破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王子成在研究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时指出,与“刘-费-拉”二元经济模型中农村劳动力获得的工资是制度工资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制度工资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博弈决定,并非市场机制下的均衡。

二、 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

三、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实证检验

本部分在前文构建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基于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研究劳动力城乡流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劳动力城乡流动。

1. 数据来源。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为7年(2006年~2012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30个省(市)的地方统计年鉴。变量包括城镇地区工资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城镇地区产出水平、就业概率、资本价格。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流动成本呈负相关,与就业概率、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城镇地区产出水平呈正相关,实证分析从量化角度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四、 结论

本文构建的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实质上是基于对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差异将明显影响劳动力做出流动决定的认知。由于区域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劳动力具有天然的流动性。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劳动力数量、流出区域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减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劳动力就业数量、流出区域工资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增加而减少;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产出水平、流入区域就业概率的增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产出水平、流入区域就业概率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假设条件,当0<?籽<1时,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减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当?籽<0时,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增函数,劳动力流动量随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得出劳动力城乡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流动成本、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呈负相关,与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就业概率、产出水平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威廉·配第.赋税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徐育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学术研究,2006,(5).

3.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 肖群鹰,刘慧君.基于QAP算法的省际劳动力迁移动因理论再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7,(4).

5. 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和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6. Jorgenson,D.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1961,(11).

7. 乔根森.二元经济的发展.经济学杂志,1961,(6);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牛津经济论文集,1967,(11).

8. 王子成.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9. 高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经济地理,1995,(2).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北京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项目号:13ZDA04);农业部软科学课题“我国城乡一体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项目号:20141001)。

作者简介: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大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王旭,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生;丁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8。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发现,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劳动力数量、流出区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减函数,是流入区产出水平、就业概率的增函数。根据假设条件,在?籽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数量与流入区工资收入水平间的关系也不确定。基于全国30个省(市)的统计年鉴数据,构建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劳动力城乡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流动成本、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呈负相关,与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就业概率、产出水平呈正相关。

关键词:劳动力城乡流动;流动数量;影响因素

一、 文献回顾

劳动力流动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学家所关注。17世纪威廉·配第认为,工业收益比农业的多,而商业收益比工业的多,这种产业间的收益差促使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使得劳动力从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1940年,科林·克拉克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从农业部门流向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刘易斯在1954年首次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传统和现代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上存在的差异,使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向现代部门转移,从而引起劳动力的流动。费景汉、拉尼斯在刘易斯二元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强调工业与农业部门发展间的内在联系和平衡关系。1961年,乔根森对劳动力流动模型做了新的补充,指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不在于生产率的增加,而在于消费,是消费需求的拉动导致了劳动力流动。20世纪70年代初,托达罗提出了二元经济劳动力配置模型。他认为,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原因在于城乡相对经济收益,不仅由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决定,同时受进入城市获得工作的机会和概率影响。李对劳动力流动的推力、拉力和中间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博格等人劳动力转移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添加了距离远近、物质障碍、文化差异等中间因素,他认为劳动力流动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后的共同结果。

国内学者对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理论和模型的学习和借鉴,并根据国内现况提出新的观点。高国力将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带入托达罗期望收入模型,发现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收入差距是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蔡昉将农村劳动力流动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研究制度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发现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流动。朱农将资本存量作为研究中介,分析劳动力流动与政策演变间的关系,指出在区域初始资本存量较少时,城市政策将禁止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城市需要农村的劳动力的流入来增加城市的产出,城市政策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入。肖群鹰和刘慧君研究了我国以往省际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发现流出和流入入省份间的期望收入、收入差距、迁移成本、劳动力分布是省际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出发,徐育才在劳动力流动推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三力模型”。他认为市场因素、政治与行政制度安排、劳动者能力是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大因素,指出破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将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流动。王子成在研究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时指出,与“刘-费-拉”二元经济模型中农村劳动力获得的工资是制度工资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制度工资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博弈决定,并非市场机制下的均衡。

二、 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

三、 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实证检验

本部分在前文构建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基于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数据,研究劳动力城乡流动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劳动力城乡流动。

1. 数据来源。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为7年(2006年~2012年),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30个省(市)的地方统计年鉴。变量包括城镇地区工资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城镇地区产出水平、就业概率、资本价格。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实证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流动成本呈负相关,与就业概率、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城镇地区产出水平呈正相关,实证分析从量化角度证实了理论模型的结论。

四、 结论

本文构建的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实质上是基于对区域之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差异将明显影响劳动力做出流动决定的认知。由于区域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劳动力具有天然的流动性。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劳动力数量、流出区域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减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劳动力就业数量、流出区域工资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增加而减少;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产出水平、流入区域就业概率的增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产出水平、流入区域就业概率的增加而增加;根据假设条件,当0<?籽<1时,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减函数,劳动力流动数量随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当?籽<0时,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增函数,劳动力流动量随流入区域工资收入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得出劳动力城乡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流动成本、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呈负相关,与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就业概率、产出水平呈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威廉·配第.赋税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 徐育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学术研究,2006,(5).

3.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4. 肖群鹰,刘慧君.基于QAP算法的省际劳动力迁移动因理论再检验.中国人口科学,2007,(4).

5. 费景汉,拉尼斯.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和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6. Jorgenson,D.W.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Economic Journal,1961,(11).

7. 乔根森.二元经济的发展.经济学杂志,1961,(6);剩余农业劳动与二元经济发展.牛津经济论文集,1967,(11).

8. 王子成.农村外出劳动力工资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9. 高国力.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经济地理,1995,(2).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北京率先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项目号:13ZDA04);农业部软科学课题“我国城乡一体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项目号:20141001)。

作者简介:郑风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大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王旭,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生;丁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6-18。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