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视化文献分析方法的组织学习研究评述

2014-09-09 17:10高照军武常岐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组织学习评述

高照军 武常岐

摘要:文章在系统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详细探讨了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识别了组织学习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与重要学者;其次,从四个阶段分别阐述了组织学习理论发展过程;最后,对组织学习理论领域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目前该研究领域的不足和缺陷,重点提出应该加强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

关键词:可视化文献分析方法;组织学习;评述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组织学习的概念。关于组织学习的定义较多,代表性的主要有如下几个。西方学者Argyris和Schon认为组织学习是寻找并更正错误的过程; Morgan和Ramirez把组织学习定义为以共同学习的方式一起解决共同问题的过程;Gherardi和Nicolini则将组织学习看做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人际关系互动而学习的结果。Berends和Lammers将组织学习定义为与认知和行为相联系的多层次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镶嵌于组织的制度环境中,并不断地受到组织制度环境的影响。

我们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获得、创造和传递知识的多层次、多阶段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知识积累、问题解决等具体组织行为,并且与组织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2. 国外文献。组织学习和组织记忆的概念首先由Cybert和March提出,之后引起学者们的关注,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战略领域的学者所利用多是资源基础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Conner & Prahalad,1996)。Easterby-Smith总结了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包括: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学和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学,生产管理和人类学。这些理论和研究视角中,心理学和社会学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其他是它们的分支。国外文献主要集中在组织学习的因素和内在机理,层次和模型,推动因素和障碍等。

Huber(1991)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Huber认为,组织记忆需要更加系统和深入研究,组织具有记忆,将组织成员的个人知识存留在组织中,最终形成组织层面的知识,这便是组织学习的过程。正是这种记忆,使得组织始终保留着相对固定的习性、心智模式,以及规范和价值观。组织不断地对组织成员的知识进行着编码、储存,进而指引或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Thomas, Sussman & Henderson,2001)。Fiol和Lyles(1985)将组织学习划分为“低”和“高”两个层次;Crossan、Maurer和White(2011)认为,组织学习是一个多层次、动态化的过程,包括认知、解读、整合和制度化四个方面。认识和解读发生在个人层次;解读和整合发生在群体层次;整合和制度化发生在组织层次。

一些学者探讨了组织学习的类型以及组织学习的途径和方式(Fiol & Lyles,1985)。他们认为,组织学习可以在不同层次广为发生,其中的一个研究分支便是组织间的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获得和分享,因此组织学习并不仅仅是个人学习的简单加总。企业可用通过相互之间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实现组织的经验积累和学习过程。

组织学习领域涌现了众多的组织学习模型,国外学者较早地开展了跨组织学习模型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代表性模型。其中最学术影响的便是Crossan等(1999)提出的4I模型。Kim(1998)结合OADI-SMM模型,提出了组织学习过程中断的7种模式;结合组织学习模型,学者们探讨了组织学习推动因素和障碍,并将其作为整体模型的一个部分加以考虑。Berends和Lammers(2010)依据4I模型研究了组织学习过程中的不连贯性,他们以国际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长期地探讨了组织的知识管理和学习过程。同时Powell等人(1996)认为,某个行业中环境复杂性高,并且管理人员多样化时,创新的核心便在于网络学习,而不是在于单个企业的独自学习

随着组织学习领域的研究深化,也出现了不同的研究热点,如组织决策、问题解决和组织学习的关系(Dery, 1983)、组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情感(Vince, 2001)。

3. 国内文献。我国学者对组织学习的关注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学者在组织学习理论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首先,国内研究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组织学习的类型。芮明杰, 樊圣君(2001)提出了三个代表性的组织学习类型,即:①干中学;②学中学;③学中干。三种类型不同:“干中学”强调知识的确信度,其主要是依靠行动加以证明的;“学中学”旨在改变或塑造知识的结构,使其整体化和系统化;“学中干”往往是将实际困难融入到学习主题中,进一步加强对所学显性知识的确信度。

在总结和组织学习类型和模型过程中,国内学者也探讨了组织学习推动因素和障碍,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例如,陈国权和郑红平(2005)对组织学习过程能力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机理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两者存在着正相关。也有学者从知识管理角度提出了二维度模型、从知识观角度提出集群学习的四模式。二维度模型主张组织学习应该通过不同手段确保组织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这些手段主要包括: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的交流沟通、敏捷的组织反应机制、科学的决策过程等。集群学习的四模式讨论了集群学习模式的演进,认为存在着三种路径:先基础后互动、先互动后和渐进发展模式。

其他学者从网络视角探讨了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间的关系链模型,认为企业网络与组织学习存在着共性,对组织间学习的观点和功能进行了论述。例如,郑向杰和赵炎(2013)探讨了联盟中网络创新的协同效应,详细论述了知识间无协同效应以及有协同效应的博弈模型。研究标明,无协同效应时存在“搭便车”行为;有协同效应时企业愿意嵌入网络以获得较多的异质性知识。

作为一个独特研究视角,组织学习也引起学者们的重视。魏江和焦豪(2008)分析了创业导向、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在强化创业导向的基础上提升组织学习能力。

同时,国内学者论述了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的关系。总体上讲,主要从概念特征、因果关系和研究侧重点三个方面理解。关注组织学习的也多是理论工作者,而学习型组织更侧重于如何改进学习过程,推动组织的革新,以增强竞争优势。组织学习是组织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侧重于理解和掌握组织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学习型组织更为关注组织形态,其可以说是一种管理模式,关注学习型组织研究者大多是管理咨询工作者、企业家等。

4. 国内外文献的对比分析。按照研究问题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几个维度的对比分析。首先,研究时间的先后;其次,对研究问题提出崭新观点的数量。从表1可见,国外研究对组织学习概念最早开始探讨,而国内学者较多关注组织学习模型。说明国内学者将组织学习理论应用于新兴市场国家情景中,对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组织学习行为的模式展开了讨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 理论发展过程和研究热点

1. 数据收集和处理。科学文献彼此通过互相引用形成文献集群,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是研究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我们采用引文分析法,使用基于WoS平台的HistCite软件系统和Pajek软件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理论发展过程。本文作者依据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搜索了有关组织学习相关文献。对以主题(Topic)“Organizational Learning”搜到的1686篇文献、以标题(Title)“Organizational Learning”搜到495篇文献。文献发表的时间范围设置190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我们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系统地分析。

2. 理论发展脉络。引文编年图可以根据GCS和LCS两个指标进行绘制。由于以LCS为依据更能够体现研究的外延和分析的针对性,本文选用LCS为依据绘制引文编年图,将所分析的文献数量设置为30,以精简引文编年图,更加清晰地显示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本文利用Pajek软件,选择SPLC方法计算相关权重,绘出该理论发展的主路径图(图1)。图中节点代表特定的文献,数字是该文献在文献集合中的文献号,箭头方向表示后者引用前者的引用关系。主路径图显示了组织学习理论研究领域主要文献的发展沿革和继承关系。按照相关文章被引用频次,以及对整体引用情况的影响,可以绘制出多条路径图。而每一条路径图都有着独特的发展路线,说明着组织学习领域的一个发展过程。本文作者试图在这些路径中,找出一条主路径图,更加全面和细致地对组织学习理论的发展进行分析。

可见,主路径经历了1983年~2011年,展现了组织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研究文献的主干。其中,Dery(1983)、Nicolini和Meznar(1995)等重要文献出现在主路径中。

主路径上的10篇文献组成网络的中枢结构,贯穿了组织学习的主要论题;这一主要路径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当前该领域最主要的研究方向。

根据组织学习的文献引文编年图和主路径图,结合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和重要学者发表的文献,发现组织学习理论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三篇文章组成Dery(1983), Fiol和Lyles(1985),以及Huber(1991)。Dery在1983年的文章中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和组织学习联系在一起进行了探讨;之后,此文章对组织学习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也是这一领域中最早被引用的文章。随着而来的是两篇重要的综述性文章。首先,Fiol和Lyles发表在AMR1985年的文章是对组织学习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他们在组织学习概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对组织学习进行了分析,并将组织学习行为划分为“低层次”和“高层次”两种。随后,Huber在1991年发表在Organization Science上的文章中对组织学习的研究过程进一步进行了总结。

第二阶段表现在1995年和1997年发表在Human Relations中的两篇文章:Nicolini(1995)和Easterby-Smith(1997)。Nicolini和Meznar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组织学习领域的概念性和实践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Easterby-Smith对组织学习的原则方面的研究做了评价和展望。

第三阶段由三篇文章组成,包括Vince(2001),Vince、Sutcliffe和Olivera(2002),以及Bapuji和Crossan(2004)。其中,Vince的研究侧重于组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权力和情感方面的研究;Vince、Sutcliffe和Olivera在对2002年以前的有关组织学习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学习新的研究问题和方向;Bapuji和Crossan在2004年对组织学习又进行了回顾。

第四阶段由两篇文章组成,包括Berends和Lammers(2010),Crossan、Maurer和White(2011)。Berends和Lanmmers研究了组织学习过程中的“不连续性”;Crossan、Maurer和White分析了截止2009年组织学习领域的重要文献,梳理了组织学习领域的相关理论。

3. 主要研究内容。不同的研究阶段有着不用的研究内容。理论发展过程中,词汇诸如“Learning Organization”, “Leaders”,“Organizational Behavior”,“Social Network”, “Efficacy”都是重要的研究词汇曾是研究中热点,相应的研究主要内容和热点如下。

首先,关于组织学习相联系的理论,学者们做出了讨论。Nicolini和Meznar(1995)、Easterby-Smith(1997) 论述组织学习领域研究问题和观点 。Nicolini和Meznar从社会学视角对组织学习领域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组织学习可以认为是将认知转化为抽象知识的过程;Easterby-Smith总结了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观点,其中心理学和社会学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其他是它们的分支。

其次,组织学习与决策、组织结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例如Dery(1983)、Fiol和Lyles(1985)关注组织决策、问题解决和组织学习的关系,认为组织学习可分为“低”和“高”两个层次,低层次与组织结构和规则息息相关;高层次组织学习与长期、整体的规则和制度有关。Huber(1991)则认为,组织学习与知识获得、信息传递、信息整合和组织记忆四个概念相关。

第三,一些学者将组织学习和组织内部微观要素结合在一起,并从动态视角加以理解。Vince(2001),Bapuji和Crossan(2004) 探讨了组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情感等问题。Vince认为政治力量和组织内部的情感之间的交互作用创造出了动态性的组织,而组织学习在这种动态性过程中是可见的,当某个活动过程被组织意识到或反映出来,这便是一个组织学习过程。Crossan、Maurer和White (2011)论述了多层次、动态化的组织学习过程,论述了4I模型,并归纳了组织学习的四个方面,即认知、解读、整合和制度化。认识和解读发生在个人层次;解读和整合发生在群体层次;整合和制度化发生在组织层次。

最后,组织学习过程与宏观环境的结合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Berends和Lammers(2010)探讨了制度环境对组织学习的影响机理。其将组织学习定义为与认知和行为相联系的多层次的变化过程,镶嵌于组织的制度环境中,并不断地受到组织制度环境的影响。

三、 现有研究评述

以往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研究的联系不够。其次,对新兴市场国家中的研究明显不足。

组织学习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新兴市场国家具有独特的外部环境,外部制度缺失和不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我们强调企业应该在学习中适应动态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组织间学习,最终提高国家的区域创新和系统创新能力。所以,动态环境下的组织学习行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纵观组织学习领域文献,关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讨论美国和英国企业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注新兴市场国家中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行为是当今组织学习领域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耿帅.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分析.管理世界,2005,(11):112-119.

2. 芮明杰,樊圣君.“造山”: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的企业新逻辑.管理科学学报,2001,4(3):14-24.

3. 陈国权,郑红平.组织学习影响因素、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5,8(1):48-61.

4. 郑向杰,赵炎.联盟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软科学,2013,27(10):83-96.

5. 魏江,焦豪.创业导向,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2):36-41.

6. Nicolini D, Meznar M B.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n the Field.Human Relations,1995,48(7):727-7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71132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2&ZD09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7100200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武常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兼EMBA中心主任、战略管理系教授及系主任;高照军,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4-06-18。

其次,组织学习与决策、组织结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例如Dery(1983)、Fiol和Lyles(1985)关注组织决策、问题解决和组织学习的关系,认为组织学习可分为“低”和“高”两个层次,低层次与组织结构和规则息息相关;高层次组织学习与长期、整体的规则和制度有关。Huber(1991)则认为,组织学习与知识获得、信息传递、信息整合和组织记忆四个概念相关。

第三,一些学者将组织学习和组织内部微观要素结合在一起,并从动态视角加以理解。Vince(2001),Bapuji和Crossan(2004) 探讨了组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情感等问题。Vince认为政治力量和组织内部的情感之间的交互作用创造出了动态性的组织,而组织学习在这种动态性过程中是可见的,当某个活动过程被组织意识到或反映出来,这便是一个组织学习过程。Crossan、Maurer和White (2011)论述了多层次、动态化的组织学习过程,论述了4I模型,并归纳了组织学习的四个方面,即认知、解读、整合和制度化。认识和解读发生在个人层次;解读和整合发生在群体层次;整合和制度化发生在组织层次。

最后,组织学习过程与宏观环境的结合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Berends和Lammers(2010)探讨了制度环境对组织学习的影响机理。其将组织学习定义为与认知和行为相联系的多层次的变化过程,镶嵌于组织的制度环境中,并不断地受到组织制度环境的影响。

三、 现有研究评述

以往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研究的联系不够。其次,对新兴市场国家中的研究明显不足。

组织学习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新兴市场国家具有独特的外部环境,外部制度缺失和不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我们强调企业应该在学习中适应动态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组织间学习,最终提高国家的区域创新和系统创新能力。所以,动态环境下的组织学习行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纵观组织学习领域文献,关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讨论美国和英国企业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注新兴市场国家中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行为是当今组织学习领域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耿帅.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分析.管理世界,2005,(11):112-119.

2. 芮明杰,樊圣君.“造山”: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的企业新逻辑.管理科学学报,2001,4(3):14-24.

3. 陈国权,郑红平.组织学习影响因素、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5,8(1):48-61.

4. 郑向杰,赵炎.联盟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软科学,2013,27(10):83-96.

5. 魏江,焦豪.创业导向,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2):36-41.

6. Nicolini D, Meznar M B.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n the Field.Human Relations,1995,48(7):727-7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71132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2&ZD09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7100200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武常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兼EMBA中心主任、战略管理系教授及系主任;高照军,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4-06-18。

其次,组织学习与决策、组织结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例如Dery(1983)、Fiol和Lyles(1985)关注组织决策、问题解决和组织学习的关系,认为组织学习可分为“低”和“高”两个层次,低层次与组织结构和规则息息相关;高层次组织学习与长期、整体的规则和制度有关。Huber(1991)则认为,组织学习与知识获得、信息传递、信息整合和组织记忆四个概念相关。

第三,一些学者将组织学习和组织内部微观要素结合在一起,并从动态视角加以理解。Vince(2001),Bapuji和Crossan(2004) 探讨了组织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情感等问题。Vince认为政治力量和组织内部的情感之间的交互作用创造出了动态性的组织,而组织学习在这种动态性过程中是可见的,当某个活动过程被组织意识到或反映出来,这便是一个组织学习过程。Crossan、Maurer和White (2011)论述了多层次、动态化的组织学习过程,论述了4I模型,并归纳了组织学习的四个方面,即认知、解读、整合和制度化。认识和解读发生在个人层次;解读和整合发生在群体层次;整合和制度化发生在组织层次。

最后,组织学习过程与宏观环境的结合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Berends和Lammers(2010)探讨了制度环境对组织学习的影响机理。其将组织学习定义为与认知和行为相联系的多层次的变化过程,镶嵌于组织的制度环境中,并不断地受到组织制度环境的影响。

三、 现有研究评述

以往研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研究的联系不够。其次,对新兴市场国家中的研究明显不足。

组织学习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新兴市场国家具有独特的外部环境,外部制度缺失和不完善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更高程度的不确定性。我们强调企业应该在学习中适应动态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组织间学习,最终提高国家的区域创新和系统创新能力。所以,动态环境下的组织学习行为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纵观组织学习领域文献,关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讨论美国和英国企业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注新兴市场国家中组织学习和企业创新行为是当今组织学习领域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耿帅.共享性资源与集群企业竞争优势的关联性分析.管理世界,2005,(11):112-119.

2. 芮明杰,樊圣君.“造山”: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的企业新逻辑.管理科学学报,2001,4(3):14-24.

3. 陈国权,郑红平.组织学习影响因素、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005,8(1):48-61.

4. 郑向杰,赵炎.联盟创新网络中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软科学,2013,27(10):83-96.

5. 魏江,焦豪.创业导向, 组织学习与动态能力关系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2):36-41.

6. Nicolini D, Meznar M B.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n the Field.Human Relations,1995,48(7):727-74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号:7113200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2&ZD09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号:71002002);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武常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兼EMBA中心主任、战略管理系教授及系主任;高照军,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讲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收稿日期:2014-06-18。

猜你喜欢
组织学习评述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评析与完善
1978—2015中国扶贫演进历程评述
中美贸易摩擦形成原因的文献综述
组织学习对开放式创新“导向—能力”关系影响研究
基于组织学习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
组织学习、国家高新区创新与园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国外学习型组织研究综述
家族导向、创业导向与家族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