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颖,郭 政,吴雪峰
(南京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江苏 南京210037)
校园海报作为大学生组织宣传活动、传播社团理念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丰富多彩的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中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校园海报主题鲜明、原创性强、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其语言特点更是体现出了大学生特有的个性与风貌。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实际语境中如何使用的语言学分支,然而,语用学却鲜有将大学校园海报语言这一重要语料纳入其研究范围。以高校校园海报作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在对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大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策略,从而使高校校园海报语言更加规范合理,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实际的语言应用和交际能力。
我们以南京地区10所本科院校校园海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所收集到的300张内容各异、风格不一的海报,进行筛选、编辑、分类及研究。课题组首先走访南京地区数10所高校,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大量的校园海报,搜集原始语料;其次,对这些图片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保留具有鲜明特征以及研究价值的素材,重点关注措辞精彩和包含语用失误的校园海报;再次,把所选择保留下来的海报语言全部转写为文本形式,并加以分类,以便后续研究;最后,对整理编辑好的语料进行归纳与分析,主要探讨两个问题:高校校园海报的语用特征是什么?以及在今后的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采用哪些策略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具体收集分类情况见表1:
表1 南京地区十所高校校园海报一览表
1. 图文并茂。海报是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之一,高校校园海报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均为在校大学生,其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敢于创新和尝试,因此此类高校校园海报通常将图片、文字、色彩等要素进行恰当的组合,以求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眼球。图形、图片与文字并用,形象生动,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与风采。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大学生在对海报中的图片配发文字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些常见错别字,如将“反映情况”写成“反应情况”等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当代大学生汉语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亟待提高,二是大学生在设计编排及制作海报的过程中态度欠严谨。
2. 色彩搭配。通过研究发现,各类海报尤其是手绘海报的配图中所用的颜色绚丽程度各有千秋,“体育赛事”和“文化娱乐”这两个类别海报的色彩相对较为绚丽一些,而这些色彩的应用也使得海报内容的主题更为突出,而“公益宣传”和“学术报告”等类别的海报色彩则比较单调一些,这些海报中的大多数都能够给予不同的读者不同的视觉享受,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能够充分考虑海报内容的具体主题,恰当地选择与各类主题相一致的色调。 当然,少量海报为了博得更多眼球,采用极为绚烂的色彩,配以花花绿绿的图片,使其喧宾夺主,既淡化了海报中的文字及其主题,也容易造成海报所宣传的活动内容不清晰,引起读者的困惑,甚而至于引起读者的厌恶或反感。
3. 修辞手法。大学生在校园海报的设计和制作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突出和增强校园海报的宣传效果。一是隐喻。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使用该修辞目的在于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激发其对海报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如:“新生讲座:寻找人生的GPS”,通过隐喻,将人生的目标或梦想比喻成GPS,有指引方向之意,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激发读者对讲座的兴趣。二是拟人。将事物人格化,增添人情味,给人以亲切感。如:“废纸换新颜”,将废纸拟人,更有亲切感,缩短与读者的距离。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刺激读者的环保热情。三是夸张。用主观的眼光去渲染、辅饰客观事物,以强调突出事物的某些特征或品格。如:“浪费是生命的罪恶”,利用夸张手法,突出浪费的严重性,警示当代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必须珍惜当下的一切,杜绝浪费。四是双关。包括语义双关与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含蓄,委婉,言此意彼,耐人寻味,增强表达效果,使人印象深刻。如:“给她‘明’天,爱心募捐活动”,利用双关,一语双义,不仅用“明天”指代未来,而且暗示对受捐者重获光明的希冀,引起读者的同情心理,极大地鼓励了大学生们进行募捐的积极性。谐音双关: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有‘模’有‘Young’开赛了!创意建模大赛,‘模’登商院,秀我智慧!”此标语利用谐音双关的方式,巧妙地将建模大赛的主题融入每一句之中,吸引读者注意。与此同时,还将英文单词“young”运用到“有模有样”一词中,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活力与激情。
4. 语码混用。这里的语码混用主要形式为汉英语码混用,即以汉语为基础语言,夹杂一些英文单词或词组同时进行语言表述[1]。随着我国英语教育的普及与当代大学生英语技能的不断提高,这种汉英语码混用在高校校园海报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很大程度上也彰显了大学生的个性与朝气。如:“迎新晚会is waiting for you”、“新生篮球PK赛,等待您的前来”等,直接引用外来语码,简洁易懂,时代气息浓厚,展示了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标新立异,富有活力的特性。语码混用在高校校园海报中的频繁应用,一方面能够展示大学生求新求异、追求时尚、崇尚新颖、敢于创新的特性,而且汉英语码混用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更生动,富于时代气息,具有更大鼓动性和吸引力,更容易传播和流行开来;另一方面,语码混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汉语的纯洁性被打破,尤其是一些误用或不恰当的语码混用的出现更使得海报中语言表达显得不伦不类,折射出大学生语用能力的欠缺与不足。对此,我们应对语码混用现象加以规范,对大学生的语言运用加以引导,在保持汉语相对纯洁的基础上,丰富和扩大汉语词汇,加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与融会贯通。
1. 时尚性。大学校园海报中存在大量流行语和网络用语,将时下广泛流传的淘宝体、甄嬛体、口头禅等运用到宣传海报中[2],如:“当公益呈现N种状态”、“应用数学学院迎新晚会。亲,不见不散”等,迎合了大学生的兴趣与品味。类似的时尚用语, 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容易获得大学生的广泛认同感,因而会被大学生不自觉地加以模仿,从而广泛地复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人们倾向于模仿最为流行、最为新潮、最有共鸣的语言信息,这些词语让人感到新奇、时髦,能够及时反映某一时期的社会潮流,切合大众心态,成为流行时尚[3]。对于此类模因,我们应鼓励在大学校园海报标语中多加运用,以增强海报吸引力,迎合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然而,与此同时,在大学海报标语中也出现了一些语言模因使用不当的现象,应当加以规避。如在雷锋纪念日贴出“心系志愿,锋韵犹存”的标语,实为怪异。“风韵犹存”原本用语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优美风姿,而在学习纪念雷锋的特殊节日里,海报设计者竟把雷锋的名字和上述这个成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不合时宜,甚至使人反感。但我们也发现有的校园海报使用“锋云再起”,不但突出了学雷锋这一崇高主题,而且也向海报的读者传达了雷锋精神永不磨灭的深刻含义。
2. 动态灵活性。海报用语具有极强的动态灵活性,其语言会随着海报内容、主题、时间、阅读对象等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说,学术报告类的海报宣传,用语一般都比较正式规范,色彩单一,以突出对学术研究的高度重视、严谨的态度。倘若运用过于活泼时尚的语言,或加入当前社会中的流行口头禅等则显得肤浅幼稚,破坏严谨的学术氛围。与之相反,文化娱乐、社团招新类的海报则色彩明快绚丽,用语轻松活泼,甚至打破成规,大胆加入一些时尚元素,给读者以新鲜感,从而很好地与海报主题相契合。此时若使用过于正规、严肃的宣传语,则会显得呆板陈腐,毫无吸引力。
3. 鼓动性。高校校园海报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鼓动性。海报设计者和制作者们,亦即当代大学生,为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经常会使用一些精炼有力的短句,或具有强大气势的排比句。如:“暖心,圆梦,强质,铸魂!”为一志愿活动的海报标语,可谓“短小精悍”,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感染力。仅仅四个短语,用词精炼准确,节奏紧凑,朗朗上口。内容上层层递进,突出了志愿者活动的主题及其内涵,让人看后不禁跃跃欲试。再如一街舞社团的招新海报写道: “亲,热爱舞蹈的你还在犹豫吗? 亲,热爱生活的你还在纠结吗?青春活力的你,需要用激情点燃梦想!加入我们!舞到世界末日!末日不孤单!”短短几句,已然折射出年轻人特有的青春活力。前两句运用了网络上非常流行的“淘宝体”,引出掷地有声的问句,激起读者内心的热情之火。后两句感叹则铿锵有力地回应了前面的问题,尤其是最后一句,用“末日”这个略带夸张意味的承诺象征着舞者的热情,而三个感叹号更是增强了句子的气势,从而加大鼓动号召的力度,激励读者加入该街舞社团,享受青春、释放激情。
海报在传递、宣传信息的过程中,必定会与读者产生互动。积极而精彩的标语能够吸引读者,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某些不当甚至是粗鲁的语言缺乏对读者应有的礼貌和尊重,非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对读者造成了伤害,应极力避免。如:某轮滑社团的招新海报:“还没加入轮滑世界吗?你落伍了!Out了!深深地BS你!”海报创作者的原本意图是想通过有力宣传,号召更多新成员加入其社团。然而,这则宣传用语过于偏激,有失礼貌,其效果反而与作者初衷背道而驰。部分大学生可能对轮滑不感兴趣或者不擅长,也许还有一些家境不好的同学因支付不起相关费用而无法加入,因此说这一部分人“落伍,Out”极不公平,而最后一句“深深地BS你”,用语粗俗,读来极不舒服。这样的标语,对于上述部分大学生群体来说无疑是一种嘲讽、鄙视,甚至人身攻击,给其心理上造成很大的伤害,实为不妥。再如:某社团制作了一幅大型宣传海报,在右下角用醒目的大字标出:“长期摆放,勿挪动!!!!”。该海报以一种居高临下,极为强势的口吻命令他人,语气强硬且霸道。也许该地段日后也会有其他重大活动宣传或相关事宜,该社团却根本没有考虑他人是否方便,显得极其自私自利,也对其他同学和社团极其不尊重。特别是最后四个感叹号,更凸显了海报设计者傲慢无礼的态度。由此可见,在海报创作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重视礼貌原则。海报宣传应传达出对读者的充分尊重与关怀,切不可强硬霸道,否则不但达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反而使读者不悦,令人反感。
1. 违反关系准则。关系准则要求说话人所说话语与当前的语境及听话人要有关联[4]。在所搜集的高校校园海报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在设计海报语言的时候往往会参杂一些与海报本身关联不大的话语,比如在一张宣传环保活动的海报结尾写道:“美女们,期待您的到来”,将活动主体只锁定在女生群体,与上文内容关联性较弱,违反了关系准则,难免使读者心生困惑。但如果是为宣传女生节活动而设计的海报,此句则与主题关联紧密,比较恰当。
2. 违反量的准则。量的准则要求: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5]。一些海报标语常常会违反量的准则,如:有一张海报在宣传某项演出活动时,将时间、地点标为“时间12月6日晚,大活礼堂”,没有清晰地说明具体时间节点,明显违背了量的准则的第一条要求,即未能给出满足交际所需的足够的信息量。另有一张海报以一棵大树为主干,各个树叶及海报空白处都写着“吃不了兜着走”字样,意在呼吁大学生对剩菜进行打包,提倡节约粮食,拒绝浪费。但设计者在不经意间违反了量的准则的第二条要求,在海报上提供了过多的信息,导致读者视觉疲劳,降低了海报吸引力。
3. 违反方式准则。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清楚、明了,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语言简练,井井有条[6]。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海报语言复杂难懂,令人费解。如有一则校园海报中出现下面这句话:“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通过查阅资料得以知晓该句出自孔子,指的是要仔细审查自己所学的知识、言行。高校校园海报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侧重宣传而非文化学习,即使采用名人名言也应当选择那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语句。上面这句孔子的名言用在海报标语中,未免显得有些晦涩,违背了海报利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群体介绍、宣传、和呼吁的初衷,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与认同感。
对于语用能力这一术语,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其进行了解释。Widdowson 认为“能力”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知识(competence)和技能(performance)[7],前者侧重于语法能力,后者侧重于语用能力;Leech认为语用能力分为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8]。我国著名语用学家何自然则将语用能力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9]。因此,为使语言得体、恰当,交际者必须在平时的实际运用中学会认识交际的语境,认识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同时还应考虑社会及文化因素,并结合言语交际的原则、策略和模式,恰当地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
1. 培养大学生汉语基本素质及能力。现如今,英语学习已成为全球的时尚潮流,相比之下,大学生对于母语的学习劲头和掌握程度却略低一筹。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汉语基本素质,各大高校应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力度,部分尚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高校应当重视起来,鼓励和督促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增强母语使用的正确性和恰当性。应积极开展大学语文教师培训工作,着力建设更多的各个侧面或级别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增加语用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环节,引导大学生重视母语,正视提高母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2. 培养大学生的语用意识与技能。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还要注意表达的得体性,即在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不同渠道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提高学生的语用技能。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适时地介绍相关语用知识,如语境、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以及一些常见语用修辞手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同时,教师本身也应言传身教,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3. 培养大学生的语境认识和把握能力。造成大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语境学习语言。在我国,教学内容大部分来自于课本,而学生也只能接触课本上的语言知识,缺乏真实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促进作用,尽量营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举办短剧表演、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创造贴近生活的语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认识及把握在语境中正确驾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左燕茹.当代社会用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探析[J].作家杂志,2011,(8):158-159.
[2]刘冰洁,考书健.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1):84-87.
[3]付惠英,白丽梅.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E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4][5][6]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54-155.
[7]Widdowson, 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48-49.
[8]Leech,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Press,1983.85.
[9]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