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路径选择

2014-09-07 04:38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师资重庆市

李 霞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 400067)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关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内容,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在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大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从宏观上受国家现行的教师资源配置制度的影响,从微观上受重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运行机制的制约。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工业带大农业”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的特大型城市。重庆市农村地区,特别是两翼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活环境相对恶劣,是造成城乡地区教师非均衡配置的客观因素。

一、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师资非均衡配置的归因

(一)教师资源配置模式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就是政府借助法律和权力实现对教师的分配、安置和使用。这种配置模式具有三大特性,即强制性、等级性与偏向性。[1]强制性指以法律和权力的硬性规定保证教育领域教师供给渠道的畅通。这种强制性有助于教师配置的制度化、正规化,避免了教师的流失与浪费,促进教师供给的稳定性。等级性主要指在各级学校之间教师配置的差别性,体现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的梯级等级。这种等级性不利于级别低学校教师的配备,从而迟延了这些学校教育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可以说是最低等级的教育,故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最为缓慢。如,2006年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普通高校的比值分别是0.38、0.31和0.26。这种师资配置的等级性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最主要原因。偏向性主要体现在城乡偏向与校际间的偏向。目前,重庆市不仅存在城乡差异,而县域内的校际差异也非常大,择校愈演愈烈就是证明。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以牺牲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为代价,重点校的发展以牺牲非重点校的发展为代价。因此,在这种偏向性的作用下,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学科不对口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显而易见了。

(二)师资配置运行机制的影响

1. 师资配置运行机制的弊端

重庆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运行机制的形成,与其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其高度的计划性、强制性、等级性、偏向性,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要求,远远不能适应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目前,师资配置主体总是以分级管理的权限,优先满足自身所辖学校的教师数量和质量,然后再考虑边远学校;再加上配置主体的多元化,又造成教师资源在地域、学校、学段、学科上的分布不够合理,形成隐性浪费,校际差距日趋明显。

2. 师资配置主体的功利性

义务教育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政府应该是促进师资均衡配置的主体,但配置主体的功利性却严重延缓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优化的进程。其一,配置主体虽然认识到通过改革发挥教师主体能动性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改革将会给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但诸多运行机制流于形式,如支教政策。其二,政府不作为配置主体出现,就失去办学主体的权威性和对教育的支配性,从而丧失对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教育行政如果不作为教师资源的配置主体出现,就丧失了对资源配置客体的领导权,丧失对教师个体的控制力。其三,师资配置的“城市取向”及“重点校取向”凸显其急功近利,农村教育在短时间难以出现政绩效应。如主城区每年实行在职教师公招,要求中级职称以上或市级赛课获奖等条件,属于典型的掐尖方式,造成区县优秀教师大量无序流动,缺乏补偿运行机制。其四,师资配置主体中,学校话语权消减,出现了学校考核成为行政考核的傀儡,学校选中的师资进不来,上级及各种社会关系在教师补充中充当了相当的决定力,而学校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3. 师资配置客体的客观现实性

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客体的客观现实性决定了教师流动、交换的现实“功利性”与单一性。一方面在于农村地区贫穷落后、环境艰苦、待遇低、城乡差异大、教学强度大、职业发展局限、子女就读就业环境不好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农村优秀教师流动的单向性。另一方面交流、互换配套机制不健全,强制性的政策只能暂时将教师强制流动到农村学校,而缺乏真正的主观意愿,造成区域教师流动出现困境,区域师资均衡配置流于形式。

二、重庆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路径

(一)明确师资配置价值取向:城乡统筹,均衡配置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政府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教育领域国家也是倾向于集中优秀的师资、更多的财力物力发展城市教育。要实现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需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均衡配置”的价值取向。城乡统筹并不意味着城乡同质化,均衡配置也不是城乡平均配置,而是立足农村地区师资配置特色,实行动态均衡配置。在重庆市目前的现状下,需要以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为重心,在城乡教育统筹的大背景下,逐渐缩小差距,首先实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逐渐过渡到经济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最终实现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完善师资均衡配置运行机制:机制统整,联动协调

以价值取向为导向,关键在于师资配置运行机制的统整与联动协调,只有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才能确保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统筹均衡配置。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的运行机制主要有保障机制、利益表达与利益修正机制、准入及退出机制、数量补充机制、素质提高机制、帮扶机制、交流互换机制、管理机制、督导评估监测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这些机制中,利益表达及利益修正机制、准入及退出机制、数量补充机制、素质提高机制、帮扶机制、交流互换机制、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是以师资均衡配置为中心点环状交错相互促进制约,保障机制确保这些机制的良性运行,督导评估检测机制为各种机制的修正与运行把握方向(模型见图1)。这些机制均以师资均衡配置为轴心,统整、联动、协调,共同作用,方能实现重庆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逐步均衡配置,最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

图1 师资配置运行联动协调机制模型图

(三)匡正师资均衡配置力量:相互制衡,优势互补

义务教育阶段形成了政府、市场、学校与教师四种师资配置力量。目前,这四种师资配置力量存在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并存、市场功能缺位、学校职能错位、教师职能移位[2]。这四种力量只有相互制衡、相互促进才能最终实现重庆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在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中,政府力量代表了行政的低效与主持公平的两面性,而市场力量具有效率与逐利的两面性。从政府与市场力量的制衡来看,公平大于效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政府应该从法律、政策等外部环境给予支持,学校根据师资需要自主用人与管理。基于此,匡正这四种力量的路径如下:政府对教师、学校、市场分别进行资格、编制和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师资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两种方式进行配置,如通过人才市场“教师资源——市场——学校”的模式配置。

(四)拓展农村教师教育培养路径:多元定向,政策引导

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市情决定了城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需要多元定向、政策引导,吸引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基于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实际,满足农村尤其是两翼地区师资,德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3]值得借鉴。地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课程设置实行主辅修专业方向,能够胜任两门课程教学,加强与边缘学科的联系。这种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中学开设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教师的需要,同时可解决农村中学师资学科结构问题,客观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适应能力,逐步解决城乡师资配置城乡倒挂矛盾。其次,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关键靠政策引导。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保障政策必须统筹协调实施,如农村教师津补贴分级政策、绩效工资保障政策、教师继续教育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免费师范生政策等。省市统筹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教师生活和工作条件、给予农村教师生命关怀,使农村教师岗位真正具有吸引力,这样才能激发农村教师的职业追求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成先中.湖北省石首市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调查与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耿海波.制衡与匡正:我国公办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力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7.

[3]周钧.美国教师教育的第三条道路:教师培养的驻校模式[J].全球教育展望,2010,(9).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师资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