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价值与相关问题
——纪念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

2014-09-06 07:48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句丽拓本裂痕

朱 尖

(1.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通化师范学院 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价值与相关问题
——纪念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

朱 尖1,2

(1.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通化师范学院 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吉林 通化 134002)

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是一份较为重要的早期拓本,价值颇大。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对拓本进行了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并出版了研究成果《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现将此拓本的状况和初步研究情况,以及拓本价值等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兹纪念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

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现状;《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价值;相关问题

2012年初,通化师范学院在民间征集到了一部保存状况良好的好太王碑拓本。后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对拓本进行装裱、拍照、保护处理、研究,并出版了《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一书。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参与了拓本的装裱、测量、拍照,以及书稿文字编辑和拓本照片的处理工作。通过不断的接触,笔者愈来愈意识到此拓本的重要性与代表性。故将拓本情况、初步研究成果和拓本价值及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一、拓本的现状

在拓本刚被征集到时,是被多次对折后叠放在一帆布背包内的。拓本每一面分上下2幅,共有8幅组成,每一幅均被对折多次。经展开后文字状况良好,在部分折痕处存在一定的破损,每幅的边缘经过了人为裁剪,裁剪对第二面的左上角以及第三面的第一行和右上角有一定的损伤,这可能是收藏人对拓本文字状况不了解的原因造成的。拓本是用一种深黄色、较厚的粗糙皮纸捶拓而成,着墨较重。由于皮纸韧性较强,捶拓较为用力,深入刻痕,文字笔画稍粗。通过细节可以发现,整幅的拓片是由一个个小块的皮纸对接而成,每块小皮纸宽度大约尺许,长度则在三尺左右,在拓本的边缘地方可以看清纸中的纤维情况,有的部分还露出像毛发一样的纸质。这种纸张和过去所见到的好太王碑拓本用纸有所不同。另外拓本上碑面的石花和裂痕也比较清晰,文字之间的界格也较为清晰。

2012年6月29日下午,高句丽研究中心邀请参加 “纪念高句丽好太王逝世1600年学术研讨会”的张福有研究员、刘厚生教授、王绵厚研究员、梁志龙研究员、孙仁杰研究员等专家在高句丽研究院院长室鉴赏了好太王碑拓片。专家们一致认为:好太王碑拓本完整、保存较好,从纸张、墨迹以及捶拓的情况看,应该属于好太王碑石灰涂抹之前的拓本。第一面裂痕清晰,裂痕伤面较窄,边缘清楚,关键文字如“辛卯年”条、“宁八城”等部分清晰可辨,属于光绪末年拓本的特点。根据皮纸接面的痕迹,所用皮纸的使用数量,都属于年代较早的拓本特点。

为了更好的保存拓本,研究中心于2012年暑期请装裱师傅进行了装裱。仍然保留原来8幅的状况,对于每幅中间折断部分和有裂痕的部分进行修复,基本保存拓本原来的面貌。对拓本上碑石裂痕以及边缘剪裁后的状况予以保存,不改变任何文字。由于原拓本是用多个小幅皮纸粘接而成,加之文字捶拓过程中深浅不一,造成个别地方纵横稍有差距,整体上保持了碑文原来的面貌(见图1)。

图1 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

第一面上、下 第二面上、下 第三面上、下 第四面上、下

经装裱后拓本的尺寸如下[1]:

第一面上部 长294厘米 上宽147厘米 下宽155厘米

下部 长272厘米 上宽148厘米 下宽145厘米

第二面上部 长290厘米 上宽110厘米 下宽128厘米

下部 长284厘米 上宽132厘米 下宽136厘米

第三面上部 长292厘米 上宽181厘米 下宽188厘米

下部 长272厘米 上宽179厘米 下宽193厘米

第四面上部 长280厘米 上宽110厘米 下宽125厘米

下部 长283厘米 上宽129厘米 下宽124厘米

每面的长宽尺寸如下:

第一面 长566厘米 宽148.75厘米 (取平均值)

第二面 长574厘米 宽126.50厘米 (取平均值)

第三面 长564厘米 宽185.25厘米 (取平均值)

第四面 长563厘米 宽122厘米(取平均值)

二、《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的主要内容

《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是研究中心耿铁华教授和李乐营教授关于此拓本研究的初步成果,由吉林大学出版社于2014年5月出版发行,同时此书的出版也是为纪念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全书分为5个章节和1个图版部分。

第一章着重介绍了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的概况,从缘起、拓本现状和拓本上的裂痕三个方面进行的说明。

第二章是拓本上的文字与说明,首先对拓片上面的文字进行了直观的识读,并将碑文进行了整理记录,进而对其中有些文字进行了必要的说明。

第三章是拓本的年代问题的研究,一般断定拓本年代基本依靠拓本上附有题跋提供的有关年代的信息,以及拓本的外观状况和文字情况进行分析。鉴于此拓本没有发现题跋和其他说明文字,所以只能从保存的拓本外观和文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作者依据拓本的用纸、石花、裂痕、界格等情况,并结合拓本文字和不同版本拓本的文字对比分析,进而认为此拓本应该属于早期拓本,其年代应在好太王碑完整拓本出现的光绪六年(1880年)之后,年代下限应为1900年。根据对拓本流传的调查,此拓本应出自集安当地拓工之手,用纸用墨及捶拓技法都不是很精当。应该是初天富向京师拓工学习以后的拓本,年代大约在1889年(光绪十五年)前后。

第四章为拓本文字的新释,作者根据拓本的文字状况,参照好太王碑以往诸家的释文作出了好太王碑新释文,对有些过去尚存疑惑的文字,此次予以肯定。同时,还新识读出几个字,并对一些文字进行了必要的说明。

第五章是对好太王碑拓本的类型和分期进行回顾和梳理,并对石灰涂抹问题作了说明,认为好太王碑涂抹白灰的情况是存在的,大体情况是在1900年至1920年间。石灰涂抹致误的文字不多,并没有改变好太王碑的性质,石灰涂抹后的拓本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并非一无是处,应客观看待。[1]

图版部分先是好太王碑1909年时期的四面照片和通化师范学院藏拓本的8幅图片的缩小版。然后是拓本文字编排本图版,主要运用相关软件对照片进行缩小处理,但并不影响其分辨率,尽量保持原真的状态,每4字为一图片,自左至右排列,图片下方标出识读文字。为保持拓片的完整性,图版中将被裁剪仅剩边缘,不存在文字的状况,也按照同样的图版排列原则进行了拍照处理。

此书是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的初步研究成果,内容详尽,将拓本的来龙去脉、现状、年代、文字释读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相信在好太王碑建立1600周年的重要年份出版发行,定会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三、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的学术价值与相关问题

1.拓本的年代与识读文字

通过专家学者对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的研究和论证,以及耿铁华和李乐营两位先生的研究,认为该拓本应该属于早期拓本,其年代应在好太王碑完整拓本出现的光绪六年(1880年)之后,年代下限应为1900年。可知此拓片是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拓本。经过的释读研究,此碑文对过去尚存疑惑的个别文字予以了确定,同时还新识出几个文字。这对好太王碑碑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帮助。

为了更为直观的了解碑文及释读文字的状况,笔者参考《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一书里一些较有特点的文字,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说明。全部的释文情况和重要文字说明请参见《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第22-25页。

图2 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个别文字说明

说明:位置中“1.3.27”代表第1面第3列第27字,以下以此类推。

2.拓本用纸和石花、界格、裂痕等问题

前文已述,此拓本所用纸张是一种皮纸。皮纸是最古老的手工纸,是采用木本韧皮植物的皮为原料制成的长纤维纸类的通称。据《八闽通志》载:“邵武造纸,始于唐宋,先制褚衾,后造竹纸。”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唐宋时期,直至明清、民国时期,南方市县仍有生产皮纸的,被称作褚纸、棉纸、藤纸。根据其薄厚、颜色等不同质量,可以用作书写、制伞、捶拓、糊窗等。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就是用的一种纸张较厚、颜色较深、较为粗糙的径尺皮纸拼接捶拓而成,这种纸张具有一定的韧性,捶拓可以较为用力,也就使得墨迹颜色较深、能够深入刻痕,文字笔画稍粗,拓片上碑面的石花和裂痕较清晰,文字之间的界格也较为清晰。通过对裂痕位置的测量、伤损文字的观察,此拓本裂痕的尺寸较后来要小些,伤及文字少些。而这些特点正是判断拓本年代的重要依据。

3.拓本年代判断依据

一般情况下判断一个拓本的年代,大多依靠拓本上附有题跋提供的有关年代的信息,以及拓本的外观状况和文字情况进行分析。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是没有题跋等相关信息的,那么只能通过拓本的外观和文字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看拓本的用纸——皮纸。颜色灰黄,纤维明显,年代较早。

其次,看用墨。此碑是用早年的锅底灰、煤烟一类用胶调和而成。虽经过多年收藏,仍然有细微的异味。这两个特点,与早期学者记录“穷边无纸墨,土人以径尺皮纸捣煤汁拓之”的情况相符合,表明拓本的年代要早些。

再次,看拓本碑面的石花和界格。由于拓工的捶拓技艺不一,用墨的特点各异,早期拓本总会保留有纵向的界格,而且文字周边有很多碑上的石花,墨迹斑斑点点。这一点与更早的双钩本、双钩加墨本以及后来的石灰涂抹本不同,双钩本仅是将宣纸铺在碑面或拓本上,通过光照或按压,再用毛笔描出文字轮廓,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捶拓本。双钩加墨本是直接从金石文字上描出字形,然后用墨水廓填,有的还经过轻轻地捶打,由于墨水廓填的原因,基本不存在碑面的石花和界格。同样石灰涂抹后的拓本,由于碑面过于平整,文字间很少有石花,墨色也较均匀,纵向的界格保留得很少,偶尔有的也断断续续。而此拓本文字间的石花十分明显,文字纵行之间的界格比较明显,与双钩类本子和石灰涂抹后的拓本明显不同。

第四,看裂痕。众所周知好太王碑裂痕是由于火焚除苔的原因导致的,早期的拓本的裂痕面积较小,由于多年的反复捶拓和风霜雨露,尤其是后期石灰涂抹造成的腐蚀损坏,中后期的拓本碑面裂痕面积逐渐变大。所以根据拓本碑面裂痕的大小也能够初步判断拓本年代的早晚。本文的拓本裂痕的尺寸较后来拓本比较要小些,伤损的文字相对较少。

第五,看文字。主要是看文字的整体状况,文字的可辨识程度(不能以清晰与否为标准),更重要的是要看文字、石花、界格等整个碑面的状况,因为不同时期的拓本碑面是有区别的。本文的拓本从文字和整体碑面看,具有早期拓本的文字特点;从细节看,个别文字出现了扭曲的情况,这说明由于碑面不平,捶拓时用力拽拉纸张,使得文字变形,从这一点看应是灰前本,与双钩本和石灰涂抹后的拓本文字状况明显不同。

4.拓本的分类和分期

通过长时间对拓本的接触,并阅读相关著述,笔者对拓本的分类和分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是认识和研究好太王碑拓本的前提,也是好太王碑研究及其学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好太王碑拓本的分类和分期是兼容并存的,通过分类可以初步界定拓本的年代,反之通过拓本年代的分期也基本可以界定不同的拓本类型。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目前已知的好太王碑拓本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双钩本、双钩加墨本、拓本(石灰土涂抹前的拓本、涂抹石灰的拓本、石灰脱落后的拓本)。双钩本与双钩加墨本前文已述,此处不赘;拓本(原石拓本)顾名思义,就是将纸张直接贴在碑面上,并用墨进行捶拓后的本子。拓本由于捶拓时期不同基本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石灰土涂抹前的拓本,这类拓本又被称为原石拓本,这类本子价值较高,本文中所探讨的拓本便属此类;涂抹石灰的拓本,又被称为石灰补字本,是指碑面被人为用石灰涂抹修补文字后拓出的拓本;石灰脱落后的拓本,就是指石灰脱落基本干净后所拓出的本子。当然这一分类是较为笼统的,国内外学者对此有着较为详尽的研究。水谷悌二郎将拓本分为三个时期:双钩廓填本制作期(1884年-)、原石拓本制作期(1887年-)和石灰拓本制作期(1889年-)[2];李进熙拓本编年方案:(1882年-)双钩加墨本制作期 (第一次石灰加工)、(1887年-)真正拓本制作期 (石灰未全面涂抹)、(1899年-)石灰拓本制作期(石灰涂抹作战实施期)、石灰拓本制作期稍后不久(第三次石灰加工)、石灰开始剥落期(第三次石灰加工后不久)[3]。王健群将拓本变迁分为五期:光绪初年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双钩加墨本流行期、光绪十三年左右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双钩本和正式拓本并行期、光绪十五年左右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左右,正式拓本流行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1937年左右涂石灰后的拓本流行期、1963年开始石灰脱落后拓制期[4];武田幸男先生提出更为详尽的分期:A型拓本(包括A1-4型)、B型拓本、C型拓本 (包括C1-1/2/3型、C2/C2-2/3型、C4-1/2型、D型、E型、F型)[5];还有白崎昭一郎[6]、朴真奭[7]、耿铁华[8]、徐建新[9]等先生的分类和分期。好太王碑拓本编年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对于拓本价值的判断和文字的厘定大有帮助。

总之,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早期拓本,价值意义极大。纸张、用墨、捶拓和碑面及文字都显示了早期的特征,尤其是碑文的新释读,对过去尚存疑惑的文字予以了确定,同时还新识读出几个文字,这对好太王碑碑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帮助。初步研究成果的出版发行,有力的宣传了拓本,也更好的促进了学术交流。

[1]耿铁华,李乐营.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

[2]水谷梯二郎.好太王碑考[J].书品,1959(100).

[3]李進熙.广开土王碑陵的研究[M].东京:吉川弘文馆,1972.

[4]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5]武田幸男.《广开土王碑》墨本的基础研究[J].东方学,2004(107).

[6]白崎昭一郎.广开土王碑文的研究[M].东京:吉川弘文馆,1993.

[7]朴真奭.好太王碑拓本研究[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1.

[8]耿铁华.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徐建新.高句丽好太王碑拓本的分期与编年方法[J].古代文明,2009(01).

(责任编辑:徐星华)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高句丽·渤海历史文化研究”特色栏目征稿启事

“高句丽·渤海历史文化研究”栏目是《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最具地域、学科特色的栏目,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句丽、渤海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和园地之一。2014年成功入选“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栏目特邀主持人:高句丽史研究专家耿铁华教授、李乐营教授。为进一步提高本栏目的学术质量,扩大本栏目的社会影响力,特向从事该领域研究或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集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选题:高句丽·渤海历史文化研究(涵盖好太王碑,高句丽古墓壁画,古城瓦当,文化遗迹考古,高句丽及渤海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军事等研究领域)。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史料准确翔实,论述有理有据,文笔通畅凝练。

2.论文形式:单篇文章或一组有主题的文章皆可,7000字以上为宜。

3.投稿方式:请将电子版文稿投电子信箱thsywk@126.com。

收稿后一个月之内回复,文稿一经录用即支付相应的稿酬。

欢迎专家学者赐稿!

本刊编辑部

K289

A

1008—7974(2014)06—0029—05

2014-09-02

朱尖(1986-)安徽萧县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东北民族民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BZS014;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项目成果。

猜你喜欢
高句丽拓本裂痕
金钱包装爱情难掩感情裂痕
全球增长:世界经济潜在的新裂痕 精读
有裂痕的钟面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贾养材墓志》拓本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