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奖丽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由于数学的学科性强、逻辑性严密。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工作
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了解学困生,沟通心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转化的基础
每个学困生的“困”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调查一样,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情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并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记录。
(2)个别交流,进行心灵的碰撞与沟通。打开与学困生交流的大门,了解其数学学习差的真正诱因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对数学的恐惧,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转变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3)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时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因此容易取得家长的支持。但在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长欠妥,所以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妥当的教育方法、激励机制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利保障。
二、爱心激发动机,赏识增强自信
1.加倍关爱,排解压力,唤醒学困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挺大的。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2.提倡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教育者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就让我们用赏识教育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三、从学困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使其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断层各不相同,已有知识经验也不一样。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以长方形的面积这个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课前了解,班上的学困生几乎都不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的甚至面积、周长混为一谈。于是我便利用课前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显然也能跟上。又如五年级学生在练习x-3/8=1/5时,学困生在解答这个方程时显得相当吃力,通过了解他们解方程的知识经验不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而是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于是,我给他们补上了基本关系式,他们记得也好,但在第二次练习时同样出错,我最终发现原来他们在认识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名称时出现了知识的断层,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于是我又赶快为他们补上,并通过简单的算式与生活中的联系让他们理解到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式,在以后的练习中,我又特别强调他们说算理。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解答方程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困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帮助他们将各断层补起来,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我们做出长期的、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彻底胜利。
参考文献:
[1]袁燕.做好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小学时代:教师》,2011(7)
[2]钱士新.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代教育》,2013(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