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实施和谐教育,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是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交流,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建设和谐社会是当前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谐社会的主体应该是和谐的人,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实施和谐教育,和谐教育与激励教育、创新教育、愉快教育一样,都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统一的市价出发,调控教育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和谐教育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再教育过程中着力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也就是说要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出的综合性教育合力,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程度和最佳状态,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二是在教育过程中体现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奏“同步和谐”。教育节奏是指教育的影响力量呈现出来的有规律的强弱、密疏、急缓变化的教育现象。影响教育节奏的直接原因主要有:教育目标的高与低或偏与全;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教育时间与空间的调配等。学生发展的节奏是指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发展速度与方式规律性的变化。影响学生发展节奏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的,也就是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水品和需求,个体的遗传素质的差异,包括学生认知结构与社会经验的沉淀等; 二是来自学生社会生活环境的差异,主要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提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的差别。
只有在教育的节奏和学生发展节奏达到“同步和谐”时,才能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否则当教育的节奏超过学生发展的节律时,会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重,他们难以接受这样的教育,拔苗助长,将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发展;而当教育节奏落后于学生的发展节律时,教育就会很难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
因此,学校在培养和谐人的教育活动中,要在实施和谐教育上下功夫。
首先要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活动突出“和谐”、 “共振"。也就是说,学校的各种“教"的活动,既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主观能动精神与秋极态度,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同时,也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学校还应从工作的整体上协调好各种关系,调整教育的节奏,使其与学生发展的节律相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笫二、建立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敦育的和谐关系,这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学生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家庭也是学生最早体验教育的地方。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就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具有的优势,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关爱教育,营造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等。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公民道德的作用也潜移默化深入学生的心灵。和谐社会的整体氛围会感染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明礼诚信等良好的美德会激励学生。这些都形成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也为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第三,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新课程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关系。实施和谐教育,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校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处在一种融洽和谐的气氛之中。教师要把教育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面发展。
为此,教师要在多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意识和人格,以崇高的道德隋操、优良的个性品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只有在师生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和健康地成长和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