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

2014-09-04 06:21田红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伪满洲国货币

作者简介:田红 (1990—)女,专业:历史学,院系,历史学院,2013级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是对付丽颖的《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的简要解读和评析。《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一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伪满洲国金融统制的架构,一目了然,很清晰。但是,通过本人查阅书籍,对照其他论文,发现在一些细节上作者存在着失误,通过研究分析给了我些许启示。

关键词: 伪满洲国;伪满中央银行;货币

一、关于伪满州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的任命上与其他文章、书籍有不符之处。

作者提到:“伪满洲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任命上,关东军统治部提出了十分详细的提案: 政府特命第一任总裁、副总裁及理事; 总裁一人(中国人),副总裁一人(日本人) , 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国人, 一名日本人) , 包括三个官银号及边业银行总办各一人, 政府可任命日本人为总行及重要分行的经理和副经理。”

本人查阅《中东半月刊》中有载:“以中央银行法设正总裁副总裁各一人。理事五人以上。监事三人以上。任期正副总裁各五年。理事四年。监事三年。最初的重任定由政府任命。现在被任命者。总裁为荣厚氏(五十九岁)。副总裁为前台湾银行理事山成乔六(六十一岁)。理事六人(满日各三人)。监事一人(满)。”

姜念东等著的《伪满洲国史》中也有提到:“六月十五日认命了伪满中央银行的主要头目。总裁由汉奸熙洽的亲信、原吉林省财政厅长荣厚担任,他当然是一具傀儡。操持实权的是日本人副总裁,由进行殖民地金融掠夺的老手、伪满国务院总务长官驹井德三的亲属山城乔六担任。理事六人,中、日各半。”

黑龙江省社科院出版的《满洲国史》中也有对伪满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简要介绍:“1932年6月11日,公布货币法、满洲中央银行法及组织办法,15日……满洲中央银行便成为满洲特殊会社之滥觞而创立起来,其官员由政府任命如下:总裁:荣厚(原吉林省财政厅长),副总裁:山成乔六,理事:鹫尾矶一(正金银行大连支店长)、吴恩培、武安福南(朝鲜正金银行大连支店长)、刘燏棻、五十岚保司、刘世忠,监事:阚朝洗(原陆军上将,热河都统)”。

通过以上书籍、期刊的记载对照可知作者所提到的“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国人, 一名日本人) ”是有误的。通过《满洲国史》《伪满洲国史》以及当时报刊的相关记载,都称理事为六人,中日各半。

二、文中一处数据计算有误。

作者在文中分析伪满洲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的问题上,提到这样一个疑虑:“令人迷惑的是, 表1中1942 年到1945年的货币发行额锐减至百万日元数量级, 远不及1941年的1% (参见表), 这与其他著作中的结论十分矛盾。赵继敏以及董双印、王振林的文章中称1936年后伪币发行额大增, 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 1942年后伪币发行增速更快, 至1945年7月发行额猛增到80亿元, 及至日本帝国主义垮台, 最后发行额高达136亿日元, 为伪满中央银行开业时发行额的96倍。”那么作者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作者结合满洲中央银行发行额的表,在文中提到:“伪满洲国成立初期, 为稳定金融, 伪满中央银行采取了紧缩货币方针, 1932 年发行银行券15 187 万日元, 1935年发行银行券与铸币合计20 494 万日元, 比1932年增加34. 9%。1936年起货币发行额迅速增加, 全面抗战爆发后, 伪满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增加越来越快, 1941 年131 702万日元, 是1932年的8. 67倍。”

由此我们可知作者计算的货币发行量就是发行银元券的数量加上铸币量的总和,那么作者是如何计算出1942年的货币发行量不及1941货币发行量的1%呢?我们来亲自计算一下:1942年的货币发行量即 1 669 631 + 19 433 011 187 = 19 434 680 818 ,1941年的货币发行量即 1 261 531 746 + 55 497 696. 34 = 1 317 028 442, 可算出1942年货币发行量是1941年货币发行量的大约20倍,怎么可能不到1941年货币发行量的1%呢,所以作者产生的疑问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单只是1942年的铸币发行量就已经是1941年货币发行量的19倍,作者出现这种失误,可能单只算了1942年的银行券发行量,而忽视了铸币的发行额。所以,伪满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是逐年增加的,并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从下表满洲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额的变化可以看出。

三、货币发行量增加造成通货膨胀

1、对两表分析

由两表我们可以分析得出:(1)从1932年到1941年货币发行量增加越来越快,特别是1937年以后货币发行量增加幅度越来越大。(2)货币发行准备是货币得以发行的信用凭证,由表二可看出从1937年之后纸币发行准备率逐年降低,1941年甚至降到35% ,使得市场上的货币发行量远远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市场上纸币泛滥。(3)通过两表所反映出的伪满央行货币发行量以及准备金,我们得出,货币发行量的急剧增长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货膨胀,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2、1937年之后的严重通货膨胀的表现及其造成的物价上涨。

(1)比较1937年前后银行存贷情况,以此反映1937年以后严重的通货膨胀。

银行信贷收支的差额与货币流通量有直接关系,1937年前伪满洲国比较严格地控制了货币流通量,达到了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平衡。存款往往大于贷款,这表明货币是回笼的。

从伪满后期伪满中央银行存、贷情况表中我们得出,1937年以后银行贷款额大于存款额,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银行存款额是贷款额的两倍还多。市场上货币发行量泛滥,货币难以回笼,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另一表现,物价的猛增。

该表反映出,以1933年的物价为标准,1936年以后东北三省物价一直上涨,1940年以后物价更是达到原来的两倍以上还多,市场上钱不值钱,货币泛滥,物价猛增,通货膨胀严重。

小结

《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一文系统阐述了日伪政权对伪满洲国金融掠夺的基本架构,对金融机构、货币制度的详细研究还未深入,这是要进行的工作。另外,作者论述此文着重探讨日伪政权对东北地区的金融统制,那么,日伪在建立伪满洲国初期,是如何整顿东北复杂的金融机构和混乱的币制的。在看到日伪掠夺一面的同时,那么,它是否对稳定伪满洲国初期的金融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引导呢。这是我们仍然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是此文给我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姜念东,解学师等.伪满洲国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2] [日] 满洲国史刊行会编. 步平,王希亮,白青文等译. 满洲国史[M].黑龙江:省社科院,1990.

[3] 张福全. 近代东北经济史[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4] 许斌. 伪满洲国的金融中枢[J/OL].银行博物,2011(8).

[5] 张新知,王学文.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考证[J/OL].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5).endprint

作者简介:田红 (1990—)女,专业:历史学,院系,历史学院,2013级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是对付丽颖的《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的简要解读和评析。《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一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伪满洲国金融统制的架构,一目了然,很清晰。但是,通过本人查阅书籍,对照其他论文,发现在一些细节上作者存在着失误,通过研究分析给了我些许启示。

关键词: 伪满洲国;伪满中央银行;货币

一、关于伪满州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的任命上与其他文章、书籍有不符之处。

作者提到:“伪满洲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任命上,关东军统治部提出了十分详细的提案: 政府特命第一任总裁、副总裁及理事; 总裁一人(中国人),副总裁一人(日本人) , 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国人, 一名日本人) , 包括三个官银号及边业银行总办各一人, 政府可任命日本人为总行及重要分行的经理和副经理。”

本人查阅《中东半月刊》中有载:“以中央银行法设正总裁副总裁各一人。理事五人以上。监事三人以上。任期正副总裁各五年。理事四年。监事三年。最初的重任定由政府任命。现在被任命者。总裁为荣厚氏(五十九岁)。副总裁为前台湾银行理事山成乔六(六十一岁)。理事六人(满日各三人)。监事一人(满)。”

姜念东等著的《伪满洲国史》中也有提到:“六月十五日认命了伪满中央银行的主要头目。总裁由汉奸熙洽的亲信、原吉林省财政厅长荣厚担任,他当然是一具傀儡。操持实权的是日本人副总裁,由进行殖民地金融掠夺的老手、伪满国务院总务长官驹井德三的亲属山城乔六担任。理事六人,中、日各半。”

黑龙江省社科院出版的《满洲国史》中也有对伪满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简要介绍:“1932年6月11日,公布货币法、满洲中央银行法及组织办法,15日……满洲中央银行便成为满洲特殊会社之滥觞而创立起来,其官员由政府任命如下:总裁:荣厚(原吉林省财政厅长),副总裁:山成乔六,理事:鹫尾矶一(正金银行大连支店长)、吴恩培、武安福南(朝鲜正金银行大连支店长)、刘燏棻、五十岚保司、刘世忠,监事:阚朝洗(原陆军上将,热河都统)”。

通过以上书籍、期刊的记载对照可知作者所提到的“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国人, 一名日本人) ”是有误的。通过《满洲国史》《伪满洲国史》以及当时报刊的相关记载,都称理事为六人,中日各半。

二、文中一处数据计算有误。

作者在文中分析伪满洲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的问题上,提到这样一个疑虑:“令人迷惑的是, 表1中1942 年到1945年的货币发行额锐减至百万日元数量级, 远不及1941年的1% (参见表), 这与其他著作中的结论十分矛盾。赵继敏以及董双印、王振林的文章中称1936年后伪币发行额大增, 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 1942年后伪币发行增速更快, 至1945年7月发行额猛增到80亿元, 及至日本帝国主义垮台, 最后发行额高达136亿日元, 为伪满中央银行开业时发行额的96倍。”那么作者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作者结合满洲中央银行发行额的表,在文中提到:“伪满洲国成立初期, 为稳定金融, 伪满中央银行采取了紧缩货币方针, 1932 年发行银行券15 187 万日元, 1935年发行银行券与铸币合计20 494 万日元, 比1932年增加34. 9%。1936年起货币发行额迅速增加, 全面抗战爆发后, 伪满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增加越来越快, 1941 年131 702万日元, 是1932年的8. 67倍。”

由此我们可知作者计算的货币发行量就是发行银元券的数量加上铸币量的总和,那么作者是如何计算出1942年的货币发行量不及1941货币发行量的1%呢?我们来亲自计算一下:1942年的货币发行量即 1 669 631 + 19 433 011 187 = 19 434 680 818 ,1941年的货币发行量即 1 261 531 746 + 55 497 696. 34 = 1 317 028 442, 可算出1942年货币发行量是1941年货币发行量的大约20倍,怎么可能不到1941年货币发行量的1%呢,所以作者产生的疑问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单只是1942年的铸币发行量就已经是1941年货币发行量的19倍,作者出现这种失误,可能单只算了1942年的银行券发行量,而忽视了铸币的发行额。所以,伪满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是逐年增加的,并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从下表满洲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额的变化可以看出。

三、货币发行量增加造成通货膨胀

1、对两表分析

由两表我们可以分析得出:(1)从1932年到1941年货币发行量增加越来越快,特别是1937年以后货币发行量增加幅度越来越大。(2)货币发行准备是货币得以发行的信用凭证,由表二可看出从1937年之后纸币发行准备率逐年降低,1941年甚至降到35% ,使得市场上的货币发行量远远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市场上纸币泛滥。(3)通过两表所反映出的伪满央行货币发行量以及准备金,我们得出,货币发行量的急剧增长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货膨胀,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2、1937年之后的严重通货膨胀的表现及其造成的物价上涨。

(1)比较1937年前后银行存贷情况,以此反映1937年以后严重的通货膨胀。

银行信贷收支的差额与货币流通量有直接关系,1937年前伪满洲国比较严格地控制了货币流通量,达到了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平衡。存款往往大于贷款,这表明货币是回笼的。

从伪满后期伪满中央银行存、贷情况表中我们得出,1937年以后银行贷款额大于存款额,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银行存款额是贷款额的两倍还多。市场上货币发行量泛滥,货币难以回笼,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另一表现,物价的猛增。

该表反映出,以1933年的物价为标准,1936年以后东北三省物价一直上涨,1940年以后物价更是达到原来的两倍以上还多,市场上钱不值钱,货币泛滥,物价猛增,通货膨胀严重。

小结

《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一文系统阐述了日伪政权对伪满洲国金融掠夺的基本架构,对金融机构、货币制度的详细研究还未深入,这是要进行的工作。另外,作者论述此文着重探讨日伪政权对东北地区的金融统制,那么,日伪在建立伪满洲国初期,是如何整顿东北复杂的金融机构和混乱的币制的。在看到日伪掠夺一面的同时,那么,它是否对稳定伪满洲国初期的金融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引导呢。这是我们仍然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是此文给我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姜念东,解学师等.伪满洲国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2] [日] 满洲国史刊行会编. 步平,王希亮,白青文等译. 满洲国史[M].黑龙江:省社科院,1990.

[3] 张福全. 近代东北经济史[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4] 许斌. 伪满洲国的金融中枢[J/OL].银行博物,2011(8).

[5] 张新知,王学文.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考证[J/OL].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5).endprint

作者简介:田红 (1990—)女,专业:历史学,院系,历史学院,2013级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是对付丽颖的《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的简要解读和评析。《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一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伪满洲国金融统制的架构,一目了然,很清晰。但是,通过本人查阅书籍,对照其他论文,发现在一些细节上作者存在着失误,通过研究分析给了我些许启示。

关键词: 伪满洲国;伪满中央银行;货币

一、关于伪满州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的任命上与其他文章、书籍有不符之处。

作者提到:“伪满洲国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任命上,关东军统治部提出了十分详细的提案: 政府特命第一任总裁、副总裁及理事; 总裁一人(中国人),副总裁一人(日本人) , 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国人, 一名日本人) , 包括三个官银号及边业银行总办各一人, 政府可任命日本人为总行及重要分行的经理和副经理。”

本人查阅《中东半月刊》中有载:“以中央银行法设正总裁副总裁各一人。理事五人以上。监事三人以上。任期正副总裁各五年。理事四年。监事三年。最初的重任定由政府任命。现在被任命者。总裁为荣厚氏(五十九岁)。副总裁为前台湾银行理事山成乔六(六十一岁)。理事六人(满日各三人)。监事一人(满)。”

姜念东等著的《伪满洲国史》中也有提到:“六月十五日认命了伪满中央银行的主要头目。总裁由汉奸熙洽的亲信、原吉林省财政厅长荣厚担任,他当然是一具傀儡。操持实权的是日本人副总裁,由进行殖民地金融掠夺的老手、伪满国务院总务长官驹井德三的亲属山城乔六担任。理事六人,中、日各半。”

黑龙江省社科院出版的《满洲国史》中也有对伪满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简要介绍:“1932年6月11日,公布货币法、满洲中央银行法及组织办法,15日……满洲中央银行便成为满洲特殊会社之滥觞而创立起来,其官员由政府任命如下:总裁:荣厚(原吉林省财政厅长),副总裁:山成乔六,理事:鹫尾矶一(正金银行大连支店长)、吴恩培、武安福南(朝鲜正金银行大连支店长)、刘燏棻、五十岚保司、刘世忠,监事:阚朝洗(原陆军上将,热河都统)”。

通过以上书籍、期刊的记载对照可知作者所提到的“理事五人(其中四名中国人, 一名日本人) ”是有误的。通过《满洲国史》《伪满洲国史》以及当时报刊的相关记载,都称理事为六人,中日各半。

二、文中一处数据计算有误。

作者在文中分析伪满洲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的问题上,提到这样一个疑虑:“令人迷惑的是, 表1中1942 年到1945年的货币发行额锐减至百万日元数量级, 远不及1941年的1% (参见表), 这与其他著作中的结论十分矛盾。赵继敏以及董双印、王振林的文章中称1936年后伪币发行额大增, 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 1942年后伪币发行增速更快, 至1945年7月发行额猛增到80亿元, 及至日本帝国主义垮台, 最后发行额高达136亿日元, 为伪满中央银行开业时发行额的96倍。”那么作者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作者结合满洲中央银行发行额的表,在文中提到:“伪满洲国成立初期, 为稳定金融, 伪满中央银行采取了紧缩货币方针, 1932 年发行银行券15 187 万日元, 1935年发行银行券与铸币合计20 494 万日元, 比1932年增加34. 9%。1936年起货币发行额迅速增加, 全面抗战爆发后, 伪满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增加越来越快, 1941 年131 702万日元, 是1932年的8. 67倍。”

由此我们可知作者计算的货币发行量就是发行银元券的数量加上铸币量的总和,那么作者是如何计算出1942年的货币发行量不及1941货币发行量的1%呢?我们来亲自计算一下:1942年的货币发行量即 1 669 631 + 19 433 011 187 = 19 434 680 818 ,1941年的货币发行量即 1 261 531 746 + 55 497 696. 34 = 1 317 028 442, 可算出1942年货币发行量是1941年货币发行量的大约20倍,怎么可能不到1941年货币发行量的1%呢,所以作者产生的疑问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单只是1942年的铸币发行量就已经是1941年货币发行量的19倍,作者出现这种失误,可能单只算了1942年的银行券发行量,而忽视了铸币的发行额。所以,伪满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是逐年增加的,并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从下表满洲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额的变化可以看出。

三、货币发行量增加造成通货膨胀

1、对两表分析

由两表我们可以分析得出:(1)从1932年到1941年货币发行量增加越来越快,特别是1937年以后货币发行量增加幅度越来越大。(2)货币发行准备是货币得以发行的信用凭证,由表二可看出从1937年之后纸币发行准备率逐年降低,1941年甚至降到35% ,使得市场上的货币发行量远远超过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造成市场上纸币泛滥。(3)通过两表所反映出的伪满央行货币发行量以及准备金,我们得出,货币发行量的急剧增长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货膨胀,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2、1937年之后的严重通货膨胀的表现及其造成的物价上涨。

(1)比较1937年前后银行存贷情况,以此反映1937年以后严重的通货膨胀。

银行信贷收支的差额与货币流通量有直接关系,1937年前伪满洲国比较严格地控制了货币流通量,达到了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平衡。存款往往大于贷款,这表明货币是回笼的。

从伪满后期伪满中央银行存、贷情况表中我们得出,1937年以后银行贷款额大于存款额,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银行存款额是贷款额的两倍还多。市场上货币发行量泛滥,货币难以回笼,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另一表现,物价的猛增。

该表反映出,以1933年的物价为标准,1936年以后东北三省物价一直上涨,1940年以后物价更是达到原来的两倍以上还多,市场上钱不值钱,货币泛滥,物价猛增,通货膨胀严重。

小结

《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一文系统阐述了日伪政权对伪满洲国金融掠夺的基本架构,对金融机构、货币制度的详细研究还未深入,这是要进行的工作。另外,作者论述此文着重探讨日伪政权对东北地区的金融统制,那么,日伪在建立伪满洲国初期,是如何整顿东北复杂的金融机构和混乱的币制的。在看到日伪掠夺一面的同时,那么,它是否对稳定伪满洲国初期的金融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引导呢。这是我们仍然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是此文给我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姜念东,解学师等.伪满洲国史[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2] [日] 满洲国史刊行会编. 步平,王希亮,白青文等译. 满洲国史[M].黑龙江:省社科院,1990.

[3] 张福全. 近代东北经济史[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4] 许斌. 伪满洲国的金融中枢[J/OL].银行博物,2011(8).

[5] 张新知,王学文.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考证[J/OL].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1(5).endprint

猜你喜欢
伪满洲国货币
试论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中等学校殖民教育政策特点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伪满洲国语境中东亚连带的正题与反题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新兴市场货币:各自负重前行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铁蹄下的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占东北罪行纪实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伪满洲国时期农产品价格变化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