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依
摘要:一部成功的小说必然离不开对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同样如此,在作者罗贯中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带给读者以强烈的真实感,对于整个故事的情节搭造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在《三国演义》中,故事的基本框架是魏蜀吴的三国鼎立,作者想要极力表达的是对忠于汉室的蜀国的赞颂以及对于乱臣贼子形象魏国的贬低。这样一来,三国争霸之间的故事中东吴一方的的角色定位就略显尴尬,既不符合忠于汉室正直之臣的形象,又没有完全的以下犯上沦为奸佞之臣,徘徊于这两种边缘,吴国的人物大多具备了多重的人物性格,矛盾对立格外突出,而作为三军统帅这一形象出现的周瑜,则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将通过展开对周瑜的人物分析,来一探作者藏在人物性格设定背后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三国演义》 ;周瑜;二元性;性格
1、周瑜形象前后的变化,从光芒万丈到猥琐矮小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一书中的描写,周瑜不仅仅样貌出众而且文采斐然、多才多艺是一名风流倜傥的儒雅之士,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周瑜的军事才能。在孙权的兄长孙策死去之时曾经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的军事才能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周瑜确实是一名胸怀韬略,调度有方的一名杰出统帅。但是,罗贯中却在书中亲手毁掉了这个他一手创造的完美角色,以赤壁之战为界点,赤壁之战之前的周瑜胸怀宽广、屡建奇功,充分发挥了其东吴第一名帅的特点。但是在赤壁之战刚刚结束,罗贯中就将周瑜的形象从天空贬落,甚至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就此退出了三国演义的舞台。这样前后矛盾的形象塑造是罗贯中的考虑不周之处么,不是的,周瑜这种二元化的性格成因更大意义上是因为必须要衬托出此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聪明才智,而周瑜的对手就是被人称为“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赤壁之战前,孙权一方与刘备一方因为有相同的现实敌人,所以周瑜与诸葛亮是出于同一战壕的伙伴,小矛盾都被曹操压境这一迫切之事遮掩而去,但是当曹操败走,荆州的归属问题尚未解决之时,周瑜与诸葛亮二人之间的矛盾就完全爆发了。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代表的并不是他们自己,也可以看作是其所属国家的直观体现,作为作者极力夸奖的蜀国代表诸葛亮来说,战胜周瑜是一种情节需要,唯有战胜足够强大、足够聪慧的敌人方可显现出诸葛亮的智计卓绝,才思敏捷。因此,周瑜在赤壁之战时的运筹帷幄和算计过人都成了下文悲剧的铺垫,而周瑜形象的变化符合了罗贯中的故事线线索,却造成了周瑜这个形象的悲剧。
2、周瑜性格的前后矛盾,人性的扭曲与纠缠
任何一个人物身上都不可能仅仅具有一个方面的性格,人物的二元性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但是在《三国演义》周瑜这个形象身上二元对立的特征格外明显,甚至可以说造成了人物的扭曲,形成了性格上的对立。在罗贯中的笔下,周瑜在不同场合、不同事件、不同事件表现出来的形象完全可以用判若两人来形容,无论是军事才能、性格秉性甚至是道德品质与智慧程度都存在着前后矛盾之处。为什么一个人的改变会如此之快,这样两种极端的表现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如果仅仅用性格的复杂或者是双重性格之类的去解释这件事情,是远远无法说明的。然而,仔细阅读《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我们就能够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周瑜性格不断反复的规律。周瑜在处理东吴内部的事物的事物时往往会精神焕发,能够做到运筹帷幄,例如当魏国大军压境,东吴的文臣群龙无首纷纷要求投降,武将纷纷请战之时,周瑜做到了滴水不漏的安慰,让混乱的东吴官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不仅如此,在面对强大的魏国敌人,周瑜也做到了处乱不惊,进退有度,面对来自魏国的老同学蒋干,甚至成功的使用反间计除掉了蔡张二将,人格魅力与智慧程度令人倾倒。但是,每当到了与诸葛亮进行智慧交锋时,周瑜的才智瞬间就被败下阵来,经过几次的试探交锋,周瑜的心态便渐渐的失去平衡。其实,在笔者看来,这完全是因为心理落差所带来的头脑发热,每当诸葛亮化解一次周瑜的试探,心气过高的周瑜都会感觉到失落,特别是诸葛亮的出身仅仅是一名“躬耕于南阳”的“村夫”,在那个格外重视出身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最后被三气而死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3、周瑜书中角色的定位,行走于夹缝之间的无奈
作为书中主要凸显的人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到底有多高取决于对手的强弱。如果诸葛亮的对手是一名碌碌无为之辈,相应的诸葛亮的层次就会下降不少,相反如果诸葛亮的对手都是周瑜这种饱学之士,那么诸葛亮智慧的含金量也会大大提高。所以,为了显示出主人公的优秀,次要人物进行必要的牺牲是完全应该的。但从另一个方面去考虑,正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形象完美的军事将领,而罗贯中要想把这个角色融入到《三国演义》中去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取舍,到底是着力表现还是全力贬低。这种纠结的心态使得周瑜的形象出现了极大的落差。另一方面,陪衬人物的作用就是为了凸显主要人物的形象,东吴集团在整个故事中都处于一个较为旁观者的角色,落实到周瑜或者东吴人物身上这种纠结的心理便显得格外明显。综其所属,角色定位的错乱使得周瑜这个角色的性格以及前后行为出现了不正常的扭曲,造成了角色的无奈。
结语:总而言之,当周瑜这个角色出现在罗贯中的这部《三国演义》中时,其悲剧的的命运就已经被注定,本身周瑜所拥有的聪明才智成全了诸葛亮的“多指而近妖”,写作方向的倾向注定使得周瑜只能成为一个被牺牲的次要人物。
参考文献:
[1] 丘振声,刘名涛. 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生命力[J]. 文学评论. 1985(01)
[2] 徐传武. 《三国演义》与史实[J]. 阅读与写作. 1995(10)
[3] 林伦才,阎春萍. 在失败中塑造英雄人物——诸葛亮形象塑造刍议[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01)
[4] 袁思强. 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J]. 文学教育(上). 2007(09)
[5] 周德才. 从曹操刘备的形象塑造看罗贯中的道德观[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2(03)
[6] 周德才. 从曹操刘备的形象塑造看罗贯中的道德观[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3)
[7] 杨福廷 《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的艺术特色[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