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2014-09-04 06:08张巍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改革

作者简介:张巍,女,(1969.11——),辽宁省营口市人,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高等职业学校中语文课程的开展并不顺利。所以,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应当从内容上进行改革,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让大学语文课程在提高人文素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从语文课程在课堂中的教育方法,课程定位等方面入手,对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的改革取向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改革

前言:大学语文的历史文化悠久,它以培养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设置的课程只是针对社会上比较好就业的专业,导致大学语文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也较轻,从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大学语文基本上属于选修科目,因此在很多的专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没有当成重点科目,很容易造成语文课文学习仅仅是走过场。而语文其实又是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科目,当前的大学生其实就正缺少这种文学素养的提升,因为有很多的大学生不注重自己的文学素养,造成在日后的工作中出现交流尴尬局面。此外,我们大多数学习语文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语文本身的艺术魅力不能得以体现,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一、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课程中的定位

(一)在内容上应体现高职教育的要求

大学语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体现对文章中的事件与实践相结合,文章中体现的人物具有领导教育意义。同时所设置的语文课程要和就业相联系,让语文课程与实践相联系,为学生就业提供相应帮助。在文章选择上应包含对创作的经验、艺术领域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让语文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让语文学习在内容上变得生动有趣。使语文课程内容选取上体现当代高职院校的教育新面貌[1]。

(二)在教育方法上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的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在教材编排上要充分体现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在教育方法上也要体现学生就业的需要。以《大学语文》中的《冯援客孟尝君》为例,让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走入社会的就业岗位相联系,从写作手法、为人处事、说话艺术等方面就行学习,将语文课程融入专业元素。教学中通过对冯援求职过程和职场中成功秘诀的解读,帮助学生提前树立职场意识,了解在今后工作中的为人处事,以及如何进行职业分析定位[2]。通过大学语文中教材内容的分析,让学生在学校中提前了解职场文化,懂得走出校门如何更快的转换角色,尽快融入社会。

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改革取向

(一)创新语文教育思想,明确语文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是一门体现综合素质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情操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语文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情况每况愈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应通过对文章的学习,结合专业本身的特色,结合实践,让学习和表达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体现。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其中经典文学著作更是数不胜数。这些文学著作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学的发展历程,凝聚了中华文学精神。然而在大学语文受到冷落的时候,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从思想上进行改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要让学生自己去亲自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事情与语文学习息息相关[3]。同时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同时在课后作业中,可以转变传统的的写论文的形式,可以通过阅读讨论、校园讲座、名人采访等学习模式。只有学生从学习语文的心态和思想上改变,教师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大学语文才能在学生学习中受到重视。

(二)从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设置上进行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设置可以通过“通识模块”、“专业文化模块”、“地域文化模块”三个模块来体现。

1、通识模块打破由原来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理论研究,让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学名著文章中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对对经典文学的仔细品读,让非中文专业的高职学生,了解文学本身的强大感染力,即便是学习过的文章也能体会到不同的意义。

2、专业文化模块结合学生本身的专业来进行语文的学习,选择学生相关专业的文章进行分析理解,从文章中体会到与自己所学专业本身相关的知识,配合学生专业,展开教学内容。如对管理专业学生可以有选择有代表性的管理文章进行讲授,理论结合实际去讲课。这样不但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从知识面上扩展了学习内容。与此同时还可以为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语文教学体验,让学生们体会到:原来语文科目的学习也可以这样。通过符合学生专业教学内容选取,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极大限度的为学生们带来熟悉的课题[4]。

3、地域文化模块我们祖国各省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历史,在进行大学语文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所在的地域,进行语文教学的学习。如我们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义乌本地文化名人骆宾王等资源,从生活中体会义务人的精神,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文人古迹等等,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语文,乐于学习语文。

(三)增强互动开放教学

1、加强语文课堂开放式教学

通过不断加强大学语文的开放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们掌握好语文学科的学习提供保障。不能够盲目的让学生们进行跨学科边界学习,根据学生们的具体需求、学习资源、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等对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教学处理。教学执行开放式教学,可以通过设立专题科小组,通过组内讨论、辩论、问卷调查以及角色扮演等是进行语文课程互动交流。语文课程教学专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对议题进行深入详细的研究,并且还要搜索大量的资料辅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论点。各课题小组之间可以进行激烈的辩论,积极发表个人意见,争取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时候需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意见,让其他的学生拥有深入其境的感觉,达到广泛体验的效果[5]。endprint

2、交叉式课程开放教学

随着语文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交叉发展,加上任课教师的意识觉醒,在教学中避免使用一些有争议的方法,例如在缺少整体架构或关键结构的情况下仅依据共同主题或共同议题就开始进行语文性质教学活动;又如教学中使学生得不到概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从而造成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不够深入,此类疑似项目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拼凑,课程成为了某些技能课程术语与语文课的拼凑,教师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真正的理解课程融合的内涵,对内容的设计任凭学生选择。课程资源选择成为了东拼西凑的专业术语与课文的拼凑;二是解体,课程成为了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杂烩,课程由多个学科碎片构成,对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没有形成统一的集合,学生不仅经历着支离破碎、表面的学习,还无法感受到有联系、有意义的学习,这使学生无法掌握课程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三是失衡,在对语文课程进行设计时,过度的朝着某一学科倾斜,这削弱了课程本身的母语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内涵,使其成为了其它课程的附属课程。上述教育问题的出现,这需要语文教师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项目教学不一定适合语文教学,它是一种随大流的做法,是一种概念,对语文教学有不利的影响。

结论: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精髓文化更是数不胜数。然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面临痛苦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选择。大学语文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中,然而实践结果往往是好坏参半。改革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于课程内容的保守,以及教学方法的不创新。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这个开放性应表现在语文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内容设置上的趣味性等。大学语文课程富含千百年的文化积淀的养料,希望改革带给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从心底对语文真正的热爱。

参考文献:

[1]刘邦凡,张松竹.试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2:17-19.

[2]吴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2,16:30+33.

[3]于晓楠,杨冬,范晰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职教论坛,2013,32:82-84.

[4]许燕.浅谈理工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育定位[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08-109.

[5]林丽琼. 让大学语文担负起“幸福教育”的使命——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探讨[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5:142-143.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改革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等院校教育督导职能与任务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