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恩多罗
在非洲津巴布韦高原以南,赞比西河与林波波河之间,矗立着一座“石头城”,它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遗址:大津巴布韦。实际上,津巴布韦的国名就来源于这个遗址——在1980年摆脱英国统治之前,这个国家遗址叫做罗得西亚,独立之后,便根据这个遗址的名字,将国名更换为了津巴布韦。同时,该遗址还成为了津巴布韦国徽图案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
大津巴布韦建于公元1100年至1600年间,在当地的马绍纳语中,它的意思是“石头房子”。整个遗址占地约7.2平方公里,主要由三大建筑群构成:康普列克斯高地、大围场和瓦利废墟。康普列克斯高地在整个遗址中历史最为悠久,欧洲人把它称为“卫城”。有证据表明,早在公元5世纪,农夫和猎人就可能来到这里安营扎寨,这片遗址位于高约80米的高地上,因此居民可以对潜在的入侵者一目了然。高高伫立的外墙高约11米,也可以为居民提供可靠的保护。墙内伫立着一幢幢“达加”(房舍),其建筑结构具有弧线形,如同棚屋一般。
再康普列克斯高地下面,就是大津巴布韦最令人惊叹的建筑物——大围场。大围场的围墙长约244米,沿着外墙的某些部分,还建有一道内墙,因此两墙之间形成了狭窄的通道。据估计,当年建造大围场时,耗费了近100万块砌石。大围场建于大津巴布韦的鼎盛时期,19世纪时,说卡兰加语(卡兰加语是马绍纳语中最常见的一种方言)的居民住在这里,他们把大围场称为“伊姆巴胡鲁”,意为“伟大女性的房子”或“大房子”。尽管有人认为大围场曾经用作皇宫,但实际上人们至今对它的功用尚不清楚。由于大围场的石墙上有许多沟槽(也许象征着女性的解剖形态)和男性生殖器形态结构,一些历史学家便推测,大围场曾经用来举行冠笄之礼或其他重大仪式。
相对而言,瓦砾废墟规模较小,坐落在康普列克斯高地和大围场之间的谷地。这里的墙壁似乎年代最近,说明这些建筑是为了满足津巴布韦人口增多、居住空间供不应求而修建的。
在遗址中,出土过众多文物,其中最珍贵的文物就是当年用于装饰大围场顶部的“津巴布韦鸟”——和大津巴布韦遗址一样,津巴布韦鸟的形象也出现在津巴布韦的国徽和国旗上。津巴布韦鸟是用淡红色皂石凿成的雀鸟,高约50厘米,躯体像鹰,头似鸽子,颈部高高挺直,两翅贴身。这种石雕鸟出自公元14世纪至15世纪当地能工巧匠之手,是当时人们所崇拜的一种神鸟,其工艺精细,艺术价值连城。当年在大津巴布韦遗址共发现了8只这样的皂石鸟,但后来殖民者掠走了其中的6只半,直到津巴布韦独立后才从南非收回了其中5只。但那半只皂石鸟一直没有得到团圆。据说,当年那只鸟的头被切了下来,丢弃在大津巴布韦遗址,而底座则流落到了德国。直到2003年5月14日,再津巴布韦哈雷国家宫举行的“津巴布韦鸟”皂石柱底座移交仪式上,“津巴布韦鸟”与其石柱底座才终于团聚。这只重获“新生”的皂石鸟和另外6只石鸟一道向世人展示了津巴布韦灿烂的古文明,也在盼望着最后一只依然流落在南非的皂石鸟能尽快地“飞”回来与它们团聚。
如今,石头城只剩下孤独的躯体。数百年来,它那高高的圆锥形塔楼、长长的弧线形石墙和散落在各处的古器物,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古城曾经的繁荣和衰落的悠悠往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