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静
摘 要: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构建预习自学、自主探究—课堂导入、明确目标—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练评结合、当堂过关的有效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打造双赢的地理课堂。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 有效教学 模式构建
地理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然而,在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以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地理课程标准》开篇指出:“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笔者认为,要扭转地理教学的困境,就要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实施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构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
一、预习自学,自主探究
预习自学,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进行积极的阅读思考或动手操作,尝试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课本知识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预习时要指导学生浏览教材,大体了解教材的内容,形成本节课的基本概貌和框架,带着问题目标阅读,找出难点、疑点、重点等。对预习中出现的“困惑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演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例如在教学《地球与地球仪》时,让学生课前参照课本,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从而发现经线与纬线的区别,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纬线、经纬度等,还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地轴不是垂直于水平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教学《学会阅读地图》一节,可以先让学生参照课本中的校园平面图,绘制自己学校的平面图,有利于学生理解地图三要素缺一不可,更好地掌握地图的阅读技巧。可见这种“先学后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心中有数,实现课时目标。
二、课堂导入,明确目标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课堂导入必须围绕主题,让学生快速进入教学主区域。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好世界地形图,并将剪好的各大洲轮廓图准备好。上课后我说:“现在全球的陆地分为七大块,有一个问题,请大家边看边思考。”说着就把剪好的南美洲的轮廓图放在该洲的位置上,然后将它逐渐向非洲的西海岸移动,学生表现出惊奇的样子。“可以合在一起”,终于有学生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是的,但这种吻合绝不是巧合,这一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发现的。后来,他通过调查研究,积累大量的论据,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简介这个假说,是今天这堂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学生议论纷纷,一下子产生兴趣,这时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就会主动地探求这一节的知识。这样的新课导入借助教具和演示,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讲授新课作铺垫。这种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体现导入为教学服务,与整个过程融为一体。
三、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小组合作是地理课堂中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在进行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这些活动可以是课前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资料、讨论交流问题、开展表演、辩论等课堂活动;也可以是课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或布置一些相关的配套作业等。例如在教学《地球的运动时》时,创设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假如地球不是倾斜着身子运动,那么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如果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呢?把地球看成不动,太阳又是怎样运动的呢?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又如教学《水资源》时,开展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制订家庭节水计划等。无论是进行哪一种形式的小组学习活动,都必须精心策划准备。比如在组织小组课堂讨论活动时,我们应精心准备哪些讨论的内容,如何分解教学中的难点等,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思辨性、开放性和延伸性,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四、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学生小组之间要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的成果交流展示,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和借鉴,对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说写、讲、读、对话、表演等形式,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在此环节中,教师及时进行点拨精讲,主要放在重难点的突破、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解题技巧的强调上。师生共同把自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构建成一定的网络,使之系统化,有利于学生宏观上全面掌握。例如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别》时,让学生用“五指山”判别,即把手心放在图中海拔高的地方,呈五指山状,沿手指突出的为山脊,像指缝一样凹进高处的为山谷;在教学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国时,可将最大生产国和作物编成顺口溜:“菲蕉马棕泰橡印尼椰。”教学黄河流经的省区,编成:“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五千五。”又如在教学《极地地区》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企鹅和北极熊两个角色任选其一,用对话的形式介绍各自生活的环境。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效果很好。
五、练评结合,当堂过关
在学习完当课时的教学内容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地图、思考题或一些自拟的题目等进行当堂检测,旨在通过练习和讲评帮助学生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巩固所学知识,弥补知识缺陷,并掌握地理基本技能。这种练习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书面作业练习,练习的形式则是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不允许讨论。新教材中的一些空白地图或者自制板图是进行这种练习的好素材。例如在讲授完“34个省级行政区”一课后,引导学生在空白政区图上填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等;在自制的简图上填出阶梯界线的主要山脉、地形区等;设计一些练习题进行课前小测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哪些学生已经实现教学目标,哪些学生课后需要单独辅导,并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处理。这对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做到作业的“堂堂清”、“日日清”,都是极有利的。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构建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就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使学生在一堂课中身动、心动、神动,使每一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打造双赢的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