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开去

2014-09-04 19:21鲁大凤
考试周刊 2014年56期
关键词:单一化多元化评价语文写作

鲁大凤

摘 要: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忽略多元化,从而使评价单一。本文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多元化思维 多元化评价 单一化 语文写作

教师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本无可厚非,但在理解运用的实践中却存在问题。

几天前听一位语文老师执讲县级公开课,导课时,老师为了活跃气氛,对学生说:孩子们,老师今天要送你们礼物——渔网和100条鱼(多媒体展示渔网和鱼的图片),你们会选择什么呢?学生齐声答道:渔网。老师听后微笑着说:你们真聪明。接着就出示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多元思维训练”。

这一教学环节乍一看,好像没什么,连小孩子都知道渔网比鱼好,孩子们确实很聪明。可一品,就觉得有问题了:孩子们的回答竟然是唯一的。

“为什么不可以要鱼?可以吃着鱼去结网啊!为什么不可以二者都要?品了鱼的鲜美,网鱼的劲头会更足啊!”。思维训练课刚开始,学生的思维就被定式了,但还受到老师的表扬。为什么不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品了鱼的美味,再教给他们打鱼的方法,不就“事半功倍”了吗?再深入思考,这难道仅仅就是说“渔”和“鱼”吗?

这不禁让我想到流传了很久的一个故事:“雪”融化了是什么?当只有一位女生答“春天”,其他全部回答“水”时,老师肯定了“水”,就否定了“春天”。这个故事曾经引起过强烈的辩论,很多人认为:答“春天”更有想象力。当这个故事流传得教师和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时候,再问学生这个问题,他们又会齐声答“春天”。

错误总是惊人的相似。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语文思维中,一旦学生的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些学生的思维就将定式发展。如果这种现象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所谓的“多元化思维训练”就将成为一纸空文。

虽然我们常说看问题要全面,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甚至还经常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但在评价学生时,教师又往往无意中忽略这种多元化,从而使评价单一化。殊不知,教师评价的单一化,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是非常可怕的。

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我常听同行抱怨说:学生写作瞎编乱造,或写作缺乏个性、千篇一律,存在严重的背诵和抄袭嫌疑,根本就找不到学生自己的影子……老师怎样手把手地教学生采撷生活浪花呢?

帮孩子找到写作真实的原点,怎样才能帮学生找到这一原点并从真实的原点出发呢?

面对同一人、事、物、景时,学生喜、怒、哀、乐、惧的情绪随时都会出现,如果稍不留心,就会犯单一评价的错误,从而让孩子的思维偏离真实的原点,就如本文开头讲到的那位老师一样。

我在一节“感知景之换时、换位、换情训练”课中,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在学生展示进入伤感情景中的创作时,第一位学生写道:“……一阵风吹来,一根树枝折了,我觉得我的心也像树枝一样折了……”第二位学生写道:“我拿起扫帚,狠狠地扑打池边的小草,没想到,被我扑打过的小草依然在随风摇曳……”

不知为什么,当听到第二位孩子展示时,我脑海中突地就迸发出孩子化悲痛为力量的形象,就来了一句:“多乐观的孩子呀!一个乐观的人,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但这句话却让那些自卑的孩子、一直还没有摆脱伤感阴影的孩子情何以堪?要真实,还是想听后面的孩子编故事?

类似的故事不断上演,这都是老师对多元化评价认识不足造成的,换一个角度看,这不正是肯定“渔”而否定“鱼”的翻版吗?

“鱼”会激发“渔”的兴趣,而“渔”又让人捕获到更多的“鱼”。我认为,如果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改为“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是否更明白些?这样“鱼”和“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就描述得更妥帖。

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开去,引发的绝不仅仅是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和多元化的思考,更需要的是对教育教学本质的再认识。

猜你喜欢
单一化多元化评价语文写作
幼儿园美术教育多元评价现状和策略
教学评价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妙笔生花灵动生动写作
培养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探微
日记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写作中的应用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多元化评价的研究与实施
中西方“财富观”演变路径分析
创作主体变化与戏曲的单一化走向
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