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诗画诗境,品诗情诗韵

2014-09-04 19:21余桂兰
考试周刊 2014年56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古诗语文

余桂兰

摘 要: 学好古诗,对描绘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引发想象,进入诗境,品味诗情,读出诗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 古诗

古诗,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谐的音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独具魅力的华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丰厚博大的中华文明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然而,古诗使用的是古代语法,描写的是古人古事。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风土人情都陌生而疏远。古诗成了语文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它别于一般阅读教材的体裁风格,抓住它“字简而涵丰”的艺术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方法,进入诗画诗意的境界,品悟诗情诗韵的美妙,在诗词歌赋的王国里尽情徜徉,享受美感体验的愉悦与幸福。

下面,我就如何进行古诗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知诗人,定诗情

古人云:“文发于心,文如其人。”古诗亦然。诗人情感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常常会抒一时之情,发一时之慨。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自然也就不同。所以,学习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诗歌的写作背景。

“创作风格”是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特点。不同的诗人,艺术特色和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杜甫生不逢时,仕途不济,他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王昌龄的诗雄健浑厚,散发着边塞烽火的气息,抒发着思乡、念人、厌战的思绪;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重,恬静而浑健;王维的诗恬淡生动,诗中有画……

古人论文讲究“就事”,即在赏析、学习诗歌时,要注意联系诗人特殊的个人际遇及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这样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面具体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内在意思,自然而然地生发诗歌所抒发的强烈情感。

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先让学生了解诗的作者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豪迈奔放,独具一格,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又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更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了祖国的壮丽山河。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这首诗是李白涉嫌永王磷事件,被放逐夜郎途中遇赦时所写。当时,李白刚到四川省的白帝城,适逢新帝登基大赦天下,李白也在赦免之列,心情自是欣喜已极。这样,通过对诗人写作风格和诗歌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对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而准确的把握,对“彩”、“还”、“啼”、“轻”等字眼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有了粗略而直观的了解,也对整首诗的主题有了大概而明晰的印象,为学生学习理解诗歌,在知识上、情感上做好了铺垫。

二、抓诗眼,明诗意

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它犹如人的眼睛,是作者通过反复推敲、不断锤炼而得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全诗情趣盎然,意境深远,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因此,我们学习、鉴赏古诗,就要巧抓诗眼,体会诗眼。

如《望天门山》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这种白描的手法,使得全诗清新、明丽。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望”,但诗句中却无一个“望”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抓住“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发现每句诗中隐含着的“望”的神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正是诗人远望,才能看到长江水势汹涌、水流湍急、水面开阔的气势;也正是因为远望,诗人才能看到怒涛奔涌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狭窄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才能感受到长江水对天门山百转千回、依依不舍的侠骨柔情;“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逼真地表现了小船行驶在江面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雄奇姿态;“日边来”的一片“孤帆”更是点明了“望”的落脚点,传神地描写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从诗眼“望”字入手,借助四个动词,势如破竹,境界全出。不知不觉间,孩子们经历了诗人的观察过程,体验了诗人的认知感受,体会了诗人的欣喜心情,感悟了诗人的奇特想象,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含义,品味了诗歌的无穷魅力。

三、想诗画,入诗境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诗的意境是诗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世界、艺术的王国,是诗人通过一个个具象描绘出来的一幅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一首诗文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栩栩如生的图画,极具画面美。在教学中,若能充分发掘诗中的画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平面的诗句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从而扣动心弦,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

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描绘的是一幅树头花落、树荫未成、菜花繁茂、黄碟飞舞的画面,展示了一派动静结合、情境交融的田园风光。在初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诗歌,想想诗歌所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大致了解了整首诗的内容后,要求学生三读诗歌,找出诗中每种景物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勾画出诗中的画面。在孩子们的笔下,稀疏的篱落、蜿蜒的小径、青葱的树木、活泼的儿童、飞舞的黄碟、艳丽的菜花组成了一幅幅风格各异、生趣盎然的乡村风景图。孩子们驰骋在想象的王国里,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再现作品中的生动形象,渐入诗歌的美妙意境,产生移情和共鸣,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感受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美好的艺术境界中得到感染、受到熏陶。

四、读诗句,赏诗韵

每一首古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精心架构的杰作,对仗工整,平仄有律,有一种令人击节叫绝的节奏之美、和谐之美、音乐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德国诗人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回味无穷。学习古诗时,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反复吟哦讽诵,感受领略古诗的独特韵律,体味品赏古诗的精妙韵味,才能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欣赏古诗独有的诗境。

如教学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这首诗时,可引导学生用真挚深沉的语调、郁闷孤独的感情,品味“声”、“船”、“织”、“明”四个平韵,吟咏出疏密相间、悲喜交替、平仄相对、整齐匀称的节奏美、韵律美。还可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通感手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品味这首诗的韵味,感受诗人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视觉方面有梧叶纷飞、秋江水冷、客船漂泊、顽童夜游、篱落疏疏、灯火闪烁,唯美画面的勾勒,历历在目,满目皆是秋景;听觉方面有送来阵阵寒意的落叶萧萧之声、牵动诗人万千愁绪的秋风瑟瑟之声、更显江面静寂寥落的船篙击水哗哗之声、浑然不知危险将近仍率性鸣唱的促织曲曲之声,还有带着些许紧张、几分期待、几许兴奋的顽童喘气呼呼之声,细微声势的渲染,声声入耳,满耳全是秋声;情感方面先有秋风送寒意、秋江载愁船的悲景烘托出的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后有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的趣景引发出的诗人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欣喜感受,百般滋味交织,丝丝入怀,满怀尽是秋情。在入情入境的诵读中,孩子们品味了诗歌悦耳顺畅的韵律美,品析了诗歌抑扬顿挫的语言美,品悟了诗歌荡气回肠的情感美,品赏了诗歌摄人心魄的韵味美。

总之,古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古诗本身的特色与韵味,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领悟诗歌的美妙意境,欣赏诗歌的独特韵味,达到读诗、明义、入境、悟情、审美的目的,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清]王国维著.滕咸惠译评.人间词话.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3.

[2]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3]曹静.让学生读出古文的真滋味——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诵读教学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3(43).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古诗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