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摘要】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法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探究性阅读这个概念,是由“探究性”和“阅读”两个关键词构成的。其核心是阅读,探究性是阅读活动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探究性阅读的基本特征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探究性阅读教学因为其综合性和复杂性,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策略和方法是灵活性与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活动的基础。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挖掘文本内涵,确定探究内容,做好引导准备就是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方面,探究性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及其把握作品深刻性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对作品审美性赏析的综合能力。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们已经逐渐在观念上接受了探究性阅读的先进理念,并且在方法使用和实际教学活动中,已经在进行有益的探究了。灵活地运用探究性阅读教学,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实践性探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一、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
由于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性、开发性和过程性,所以转变了角色的教师,将传统教学活动中老师的角色进行转变,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和参与者,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灌输与接受,而是共同探讨和相互交流、分享和评价。
首先,教师要成为课堂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必须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开发,设计相关教学环节,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思考和分析中去。其次,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如何构建一种平等自由、有序深入的讨论环境,如何激发每个学生的阅读热情和讨论积极性,考验着教师的能力。最后,教师要成为探究阅读的榜样。学生能否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老师给予他什么样的影响和引导。探究性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一种阅读习惯和方法。只有老师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习惯上的引导、学养上的塑造,教学才更有效。
相应地,学生角色也要转变。要从被动的受教接受、反馈转变过来,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实践者。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但是,初中生或许还不适应这样的学习理念,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养成习惯。
二、挖掘文本内涵,确定探究内容,做好引导准备
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尚处在一个有待更加系统地开发的阶段,老师要能深入地挖掘文本内涵,确定有待探究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一)于无声处听惊雷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技巧,追求的是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无言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作者的空白,是让读者自己去意会和揣摩,这些空白的地方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可挖掘之处。古诗中这种空白艺术更为明显,但更多的是采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之后,接着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结尾,就让读者有了更多的联想空间,作者和元二的友谊、西出阳关之后为什么没有故人了?等等问题,都值得学生去深入探究。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中,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解读唤醒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呈现新的韵味。
(二)寻章摘句品雕琢
任何文学作品,除了结构上要追求完美之外,在内容和语言表达上也要追求精致。因为文学作品就是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表达的精准、贴切和得体,是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得到认可的保证。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要探究问题,就需要抓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以此来深入地分析文章内在的精神特质和思想情感。另外,寻章摘句地进行仔细地品味,也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和情感的主要阅读方式。
首先,对关键词句的探究。例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探究关键词“大”“孤烟”“直”等,为什么王国维称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为什么《红楼梦》中的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通过对关键词的鉴赏以及画面的想象,最终引导学生从景象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体会出作者用雄浑的笔墨刻画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景象。
其次,在同类作品的比较中探究。同一个作者的作品往往具有共同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以作者的整个人生阅历、性格积淀为背景,能够更深刻全面,甚至有创造性地理解作品。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把《少年闰土》《风筝》作为延伸材料,让学生对比分析。通过初步感知文本,可以发现文中的少年都是不快乐的,那这种不快乐是怎样造成的呢?引导学生发现三味书屋中的不快乐和其他的快乐在具体事件上有所不同,但他们也有共同之处,分析出结果还要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说明。
最后,对题眼进行探究。文章的题目中往往有一两个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些字词就是文章的题眼。对题眼进行探究,往往可以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例如《皇帝的新装》,可抓住“新”字探究:“新”装有何特点?怎样做“新”装?怎样穿“新”装?怎样展示“新”装?在“新”装展示时不同人展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除了上述几种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就文章中感人至深的场景、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章中前后矛盾的地方等方面设置探究问题。
通过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找到教学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并针对性地设计方案,才能更好地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效果发挥出来。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