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琴
(汕头大学 文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花笺记》《二荷花史》在广东被称为“木鱼书”。“木鱼书”由佛教的“俗讲”、“变文”及“宝卷”与珠江三角洲地方民歌民谣相结合而成,是明末的一种吟诵体曲艺形式。郑振铎认为“木鱼书”其实也是弹词,是流行于广东的讲唱文学。与弹词的句法结构一样,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间有加以“三言”的衬字。弹词有国音与土音两种,国音弹词最多,体例也最纯粹,土音弹词则以吴音的最为流行,叙述及生旦说唱的部分多用普通话,丑角的说唱部分则每用吴语。广东的木鱼书则多杂入广东的土语方言。木鱼歌的木刻本和手抄本数量庞大,约有五百种,其中《花笺记》和《二荷花史》最负盛名。
《花笺记》和《二荷花史》的作者及确切的出版年代,尚无明确的定论。薛汕在整理《花笺记》时,采用的最早版本是清初翻印版本,即《静净斋第八才子书花笺记》,明代刻印版已经绝迹,但他确信《花笺记》是明代作品无疑,甚至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二荷花史》根据的是丹桂堂《新刻评点第九才子二荷花史》影印本,由于原刻本刻误较多,以及印刷年久,薛汕还参照五桂堂的仿刻本加以订定。梁培炽在《花笺记会校会评本·前言》指出:事实上康熙五年(公元1666)以后“才子书”系列(共11部)已全部形成了,也就是说《花笺记》和《二荷花史》的创作时间应该早于1666年。《花笺记》曾驰名欧洲,备受歌德推崇。
本文研究的版本为1985年薛汕校订本,《花笺记》和《二荷花史》(下文用例简称为“花笺”和“二荷”,后附数字为页码)均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为简体字版本。本节引例下画“_____”线部分为粤方言词和句子。
(一)《花笺记》文本节选
(1)夫妻贪婿
相公饮罢辞生转,归房又共老妻言:“好个高才梁秀士,必然身近帝王边。心中爱佢
为吾婿,点得佢
先传红叶到堂前。”夫人答道:“真登对
,爹为阁老做人贤,几好便时开一句口,等佢
差媒来问遂心田。”相公又对夫人语:“佢
个花园阔大百花鲜,开个横门通过去,等我日长闲暇过佢
花园,此子情亲如子侄,与生谈笑乐余年。”(花笺16)此节基本以七言句为主,并配有“三言”粤方言衬字“点得佢”(怎么让他)“真登对”(真相配)以及“佢”(第三人称)粤方言词。此语句结构符合弹词的特点。
(二)《二荷花史》文本节选
(2)二婢寻笺
白生只话
行来截,唔想
花神偏要恼三郎。就畀花树花根来掼倒
,登时跌直在花旁。起得身来人已远,空系
惹人兰府尚留香。带恨便从亭畔睇
,只见石凳诗笺有两张。执
将月下方来看,唔想
入耳欣闻笑语狂。遂即卷来笼入袖,走埋
幽处把人目庄
。(二荷43)此节在保持以七言为基础的结构中,衬字多为有粤方言词组合的双音节词,如“唔想”、“空系”(“唔”、“系”为粤方言词),同时粤方言的句法标记也进入到语句中,如“被动句”标记“畀”,体貌标记“走埋”中的“埋”,夹用的粤方言词还包括“话”(说)“睇”(看)“执”(捡)“目庄”(偷看)等。因粤方言存有较多的单音节词,故易于在通语文体中嵌入或置换方言词。
李如龙认为“方言特征词是一定地域里一定批量的,区内大体一致,区外相对殊异的方言词”,本文木鱼书中的粤方言特征词主要从沿用至今的强势词和式微词两个角度来考察。“强势词”界定为:从明清一直沿用至今的高频粤方言词,“式微”主要指现在已被替代或使用已减少减弱,但有些式微词在明清时期则是高频词。本文所探讨的粤方言特征词,既指本区所特有的,也包含与别区(如客、闽、赣方言等区)交叉共有的部分词。
(一)强势词
1.名 词:边;大 话;街 坊;隔篱;嘢;孻女;细蚊;手赆;屎佛;天光;仔
【边】pin,表处所
(3)既有横门通得去,就趱金莲往个(那)边
。(花笺16)【细蚊】sɐimɐn,小孩子
【手赆】sɐuʦœn,小小的礼物,“赆”为“贐”简写。古语词,现在用“手信”表示,表“礼物”,高频词。“手信”一词在《广东省土话字汇》(1828年)“名分类”中已出现,“信”是“贐”的假借字。
【屎佛】sifɐt,屁股
(6)谁想果然假货非真货,系一禽罗屎佛
假斯文。(二荷32)2.动 词:畀;睬;抵;得 人惊;得 人 憎;荡;估;悭;系;企;落(雨);唔该;埋堆;冇;望; 闹; 恼; 拗; 挨/捱(花笺7/二荷27);睇(花笺10);抖→唞(二荷51);话(花笺1);搵;斟(茶);整;着(棋);目庄【抵(银)】tɐi ,值钱。现在单用,表示“值得”。
(7)昨日绮琴同我讲,佢话我个仙方实抵银。(二荷66)
【得人憎】tɐkjɐnʦɐŋ,让人讨厌
(8)丫鬟说话得人憎
。(花笺51)【悭】han,少。现多表“节省”义。
(9)恐怕明珠一落他人手,欲寻踪迹信音悭
。(花笺26)【唔该】mkɔi,“唔该”开始用的时候,表“不该”,还没有“感谢”之意。
(10)此事唔该
你我言。(花笺19)(11)人生如遇痴情个,唔该
铁石作心肠。(二荷36)【埋堆】maitœy,同在一起
(12)海誓山盟今反悔,罗帏唔 (不)望得埋堆
。(花笺34)【闹】nau,骂人
(13)娇时把我频频闹
,话你仙家唔学俗人行。(二荷97)【恼】nou,生气,现一般采用“嬲”字。
(14)芸香、碧月知娘恼
,近前携姐出园行。(花笺43)【目庄】ʦɔŋ,偷看。粤方言字,形声造字。
(15)柳梢目庄
见奴奴到,就把私情对婢言。(花笺18)3.形容词:登对;夜;容乜易;立乱【容乜易】j ŋmɐtji,太容易
(16)要破番兵容乜易
,救出梁兄末待迟。(花笺57)【立乱】lɐplyn,乱;胡乱
(17)岂料唐兵心未定,慌忙立乱
且逃生。(花笺47)4.代词:哩→呢;嗰/个;咁;佢;佢地→佢哋;我地→我哋;乜[乜 N:乜 物、乜 谁;V 乜:有乜、做乜、冇乜];点;边;几(按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分类排序)
【哩→呢】li,这。如:哩下、哩回、哩封、哩个、哩头、哩边、哩张、哩场、哩位。
(18)哩回
无望再逢君,天涯路远江山隔。(花笺37)【边】pin,哪,疑问代词,与处所名词“边”不同。
(19)借问桃源边处
系?(花笺24)5.量词:的;度;匀
【的】ti,些。不定量词。
【度】tou,扇(门)
(21)趱步近前观仔细,新门一度
柳荫前。(花笺16)【匀】wɐn,回,次,粤方言常用动量词。
(22)对月有时双泪落,间肠断几匀
。(花笺27)6.副词:唔;冇;重;几;实;唔通;好彩
【几】kei,很。唐宋白话文用词特点保留,由疑问代词“几”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
(24)相挨相倚池边绕,相爱相怜几
在行。(花笺2)(二)式微词
虽然这些特征词已经在当代式微,但在明清时期,大部分属常用词,其中标“*”号的为当时的高频词(下文同)。
1.名词:阿野;灾殃
【阿野】ajε,东西、物品。前缀“阿”在粤方言中使用较为灵活,此例可与“野”组合。
(25)秀才多喜色,稍时你就出书房,那重(还)有哩 (这)封阿野
(东西)唔知乜 (什么)?(二荷28)【* 灾殃】ʦɔijœŋ,灾难;祸殃。
2.动词:抽气;痴缠;揩;趱【抽气】ʦ‘ɐuhei,叹气。
(27)《子》《史》百家都不读,空系一番抽气
一伤神。(二荷2)【痴缠】ʦ‘iʦ‘in ,痴情不已。韵体文中常用词。
(28)花荫撞着难回避,知他平日惯痴缠。(花笺23)
【*揩】hai,拿;带。在《二荷花史》中高频使用。此词不是“磨”“擦”之义。
(29)揩
住花笺唔放手,一天愁绪向谁言?(花笺14)(30)丽姐此时揩
玉笛,学吹杨柳韵初扬。(二荷11)【趱】ʦan,快走。
3.形容词:狼犭康;恶
【* 狼犭康 】lɔŋhɔŋ,狼狈。
(32)撞着一时难躲避,睇 (看)身睇势觉狼犭康
。(二荷15)【*恶】ɔk,难。一般用在动词前,构成“恶V”格式,表“难以做什么”。此种用法一直沿用了很长时间,约在70年代式微。
(33)两字相思真恶
抵(真难忍受),寒窗挨日胜如年。(花笺20)4.代词:乜谁;乜谁人
【乜谁(人)】mɐtsœy(jɐn),谁。
(34)姐罢指法轻清真系好,唔识系乜谁人
咁爱弹?(二荷31)5.副词:跟尾;唔忧;就时;疾牙;正
【跟尾】kɐnmei,随后。
(36)见语白生称极好,就叫书童跟尾
共抽身。(二荷5)【* 唔忧】mjɐu,不会。
(37)虽则佢今无道理,我亦唔忧
肯变更。(花笺36)【就时】ʦɐusi,马上;很快。
(38)就时
揩入房中去,贴在深深卧榻旁。(二荷28)【* 疾牙】ʦɐtŋa,霎时间;一下子。
【正】ʦiŋ ,才。用“正”表示“才”,沿用较长时间,现在少用。
(40)天若果然真落雨,我就待至晴时正
转乡。(二荷14)6.连词:共
【共】k ŋ,与;和;跟。近代汉语连词保留在粤方言中沿用至今,偏文雅表达。
(41)尊君曾共
我同窗,少年相处如兄弟。(花笺12)(一)名词前后缀:阿;仔
【阿 ~ 】a,阿野;阿官;阿白;阿妈;阿叔仔等。“阿 ~”可置于物件名、职业名、人名、亲属称谓之前。
(42)重有哩封阿野
唔知乜?(二荷28)(阿野,物件名之前)(43)有一阿官
来拜老爷身。(二荷94)(阿官:职业名之前)【~仔】ʦɐi,也可以用于小称事物,如:笔仔。
(二)量·名结构:粤方言“量词”具有“定指”功能
【条命】t‘iumiŋ,这条命。
(45)唔望阳间重做人,条命
必然因姐丧。(花笺33)(三)结构助词:个/格
【个/格】kɔ/kak,用法相当于粤方言结构助词“嘅”,表定中关系。据余霭芹研究,“嘅”来源于“个”的弱化,这种推论在《花笺记》中确有用例,而且在《二荷花史》中,“个”还置于句末,有“的”字结构功能的用法。如:
(46)佢个
花园阔大百花鲜,开个横门通过去。(花笺16)(47)只话过门去候多情病,又妨佢格
老严亲。(二荷64)(一)强势句法标记
主要指一直沿用至今的句法标记。
1.体貌标记
【*V埋】Vmai,粤方言体貌特征标记,具有靠近、扩充、包含等状态的含义。
(49)行埋
台上收棋子,梁生带笑启言章。(花笺6)【V定】Vtiŋ,表示动作固定、确定的状态。
【V实】Vsɐt,粤方言体貌标记,表示动作的稳固、紧密状态。
(51)隔墙贴实
我花园,既系通家如子侄。(花笺15)【V过】Vkwɔ,粤方言未然重复体标记,表决意要重新发生动作的状态。
2.副词后置
【VP 添】tim,再,还。
3.常见句式标记
①被动式。
【畀】pei,被动标记。从使役“让”之意演变为被动标记。作为被动标记主要出现在《二荷花史》中,《花笺记》中的“畀”大部分是“使役”动词。
(54)就畀
花树花根来掼倒,登时跌直在花旁。(二荷43)
②差比句。
【* 过】kwɔ,差比句标记,表比较。
(55)我姐恩情大过天
(比天大),粉身不敢忘今日。(花笺18)③选择句。
【定】tiŋ ,还是。析取连词,表选择。
(56)知人肠断定
唔曾(知道人家肝肠已断还是不知)?(花笺33)④处置式。
【*将】ʦœŋ,近代汉语句法特征,强势保留在当代粤方言中,在“将”与“把”两者中,粤方言选择了“将”为高频处置式标记,“把”式微。
(57)连忙走入花荫去,只望将
情诉姐闻。(花笺39)(二)式微句法标记
【V敲】Vhau,V了,清代粤方言主要完成体标记,只出现在《二荷花史》中。
(58)如此困敲
(被困了)三四日,捱来都似几年长。(二荷27)【*揩】hai,处置式标记。《花笺记》主要使用“将”“把”,《二荷花史》“揩”用例较多。
(60)我就任佢桃花面上移,又揩
一点红来试,真得意。(二荷37)【*过】kwɔ,粤方言与格标记,在《二荷花史》中大量使用。
(61)做乜卖弄风情过
我看?(为什么卖弄风情给我看)(花笺6)(62)你地大家言乜事?做乜都唔说过
我知闻(为什么都不讲给我知道)?(二荷66)(一)在用字方面,与清末《圣经》粤方言汉字译本相比,新造字不多,除了“冇”(没有)、“目庄”(偷看)、“嗰”(那)、“嘢”(东西)等字外,基本沿用已有汉字(部分通过假借)来表达粤方言。
(二)特征词词类方面,粤方言进入木鱼书的词类主要是动词类与代词类。所列动词类强势类词条,一直沿用至今,成为粤方言强势词。现已式微的动词“揩”(拿)是明清时期的高频词,也是处置式的标记。“畀”有两个功能,既有动词“给、让”的用法,也可表“被动”标记。作为最强势的粤方言特征词“埋”,此阶段以“埋堆”“埋羣”和“V埋”进入到木鱼书中,历经发展,以“埋”为语素的词群在当代粤方言中相当丰富,而所标记的体貌义,也恒定不变,沿用至今。形容词进入到木鱼书中的不多,但其中的“恶V”(难V)是粤方言的特征词,持续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现已渐式微,但在粤方言说唱文本,如“粤讴”“粤剧”中仍沿袭使用,成为粤方言韵文的一个标记性形容词。粤方言代词特征词标记基本在这个时期定型。量词中的“度”“匀”“的”也是强势高频词,颇具粤方言特征。时间副词“正”(才)、程度副词“重”(还)、连词“共”是常用词,其强势一直延续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然后式微,分别被“先”“仲”“同”替代。当代粤方言丰富的语气助词系统没有出现在木鱼书中。
(三)这个时期的主要词法是前后缀“阿~”和“~仔”标记的使用。表定中关系的结构助词尚未定型,主要有“个”与“格”,“个”是“嘅”的来源。
(四)这个时期粤方言的“体”标记很少出现,反而是粤方言的“貌”特征已经大量出现,有“V埋”“V实”“V定”“V过”,这个现象表明木鱼书中的“体”特征主要采用的还是近代汉语系统,粤方言的句法嵌入最先是由“貌”特征开始的。其中“V埋”最具粤方言的体貌标记意义。“敲”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粤方言“完成体”标记,詹伯慧、陈晓锦认为:“敲”相当于北京话的结构助词“了”,“敲”也写作“休”。通过对1829年至1929年一百年间传教士所撰写的粤方言教材和番禺谭季强编撰的《分类通行广州话》的比较研究,本文发现此一百年间“哓”一直是粤方言“完成体”的主要标记,尤其是在口语程度较高的粤方言教材中,“哓”更是高频词。“敲”在音义上均与“哓”相近,应该是粤方言“完成体”的早期音写标记。不过,这个时期木鱼书“完成体”的主要标记依然是“了”。
(五)粤方言强势后置副词出现的是“添”的用例。
(六)粤方言常见句式标记,有被动标记“畀”、处置式标记“将”“揩”、差比句标记“过”、选择句标记“定”。“畀”字在明清时期基本已经完成了由“给予”到“被”的语法化过程。其发展轨迹为:动词[+给]>使役动词>被动标记。明清时期的处置式一共有三种标记,即具有粤方言特征的“揩”以及近代汉语特征的“将”和“把”,“揩”和“将”都是当时的高频词,“揩”后来式微。“将”最终发展成为当代粤方言处置式的强势标记。差比句标记“过”、选择句标记“定”沿用至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七)由于受弹词韵律及语篇的限制,木鱼书大部分的句法结构及虚词词类依然是近代汉语的基础。其粤方言书面化基本承袭了传统方言入文的特点,以部分特征词及句法标记的嵌入来体现。但入文程度已经在句法结构上发生了作用,这是粤方言书面化程度提升的重要标记。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商务印书馆1938年影印本).
[2]黎田,谢伟国.粤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3]薛汕.花笺记·前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4]梁培炽.花笺记会校会评本[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5]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特征词[A]∥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马礼逊.广东省土话字汇[M](影印版),1828.
[7]余霭芹.粤语方言的历史研究——读《麦仕治广州俗语〈书经〉解义》[J].中国语文,2000(6).
[8]詹伯慧,陈晓锦.《东莞方言词典》引论[J].方言,1995(3).
[9]谭季强.分类通行广州话[M](方言专号).台北:文海出版社,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