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丽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发展也不断改革创新,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步上了一个新台阶。小学教育成为全社会人民共同关注的教育重点,而小学数学的教学更成为重中之重,因为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本身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对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和不断完善,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观念和认知理念,以适合新课标的教学方式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互动式的教学等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途径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方式基本上就是老师教,学生被动地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不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还会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也会经常出现不认真听讲的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也不断进行改革,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等一系列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多角度思考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兴趣的养成。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阐述,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性。
1.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导致在社会实践中无法将理论指导实践。小学生只有学会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够真正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美好,才能够对学习数学充满激情和乐趣,才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才能够让各方面能力比如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素质和其他方面的素质。
2.小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1)教师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教学。小学是一个人的起步阶段,师生们都承担着很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再加上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存在,致使学习在数学学习时,就只是机械地背诵和掌握。这也给老师实行兴趣培养教学带来了困难,但是教师一定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认真地教学,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形成感染力,从而有助于其学习数学兴趣的提高。
(2)个性化、分层次教学。所谓的个性化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人不同的素质、性格、爱好、优势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有的人擅长应用题解答,有的人擅长口算,那么在教学课程中,就要对其擅长的项目进行较高强度的训练和提出较高的要求,而对相对较弱的项目进行适当强度的训练,制定符合学生学习数学得到强化和拓展的课程项目。小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够制订教学计划,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能够选择增强学生数学素质的教学内容,投其所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从而在课堂中,学生可以得到满足感和荣誉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数学课程的重视,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技能和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3)鼓励小学生通过辩论进行思维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组织一些辩论交流的课程。通过辩论,既可以让学生表达个性化的想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取长补短,向别人学习。在辩论过程中,还能激发出新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4)组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游戏活动。只有选择适合的游戏,才能够达到游戏教学的目的,否则游戏就只变成了单纯的游戏。任何不适合课程教学的游戏,或者是高难度的游戏,都会使游戏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让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而且游戏教学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实践仍然得不到改善,也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老师要做好循序渐进的引导,通过组织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5)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课堂,不要只是简单地讲读公式,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养成较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只有能够在思考时不断创新,才能对数学学习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爱好,同时促进数学教学的可操作性。
小学数学教学,既不能脱离课本知识,同时也要和实践相结合,以教学原理为基础进行教学,用生活现象、生活实践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巩固课本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内容,既能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养成良好的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还能为老师教学减轻负担,增加学习乐趣。学生坚持养成好习惯,学习任何一门功课都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生治.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学周刊·教学研究,2013(6):48—49.
[2]赵风先.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长治学院学报,2008(S1):65—66.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