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梅
〔关键词〕 教师;课堂教学;自信;谦逊;论据;
激情;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3—0083—01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名教师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自信与谦逊的关系
教师应当是在某专业、某领域学有所成的人。学识广博的人由于有深厚的知识学问 “垫底”,因而,当他面对学生时,自然会流露出一种自信来。这种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但自信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于自信,以至于自负,容易引起接受者的逆反心理,令人反感,因而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自信与自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表现出来,甚至表情、神态都可以透露出这种心理的轨迹。要把握好这个“度”,非得练好“内功”不可。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逊可以促使人不断地上进,同时也具有一种亲和力。博学而又谦逊,应该是教师的最高境界。真正的饱学之士、学问大家往往是谦逊而又平和的。但是作为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果缺乏自信,过于谦逊,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得接受者对其传授的知识的准确性、可靠性产生怀疑。同时,过分的谦逊也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会令人生厌,并产生一种抑制和抵触的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传播。
二、引证过多与论据不足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是需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见解的,而观点、见解的阐述与展开离不开论据的支撑。如果只讲观点、见解,没有论据或者论据不足,势必干瘪抽象,缺乏说服力,令人难以接受。适当地引用一些理论论据或者事实论据,特别是一些带有典型性的论据,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观点、见解易于别人接受,同时也可以使得讲课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
一个教师只有以丰厚的知识积累作后盾,在教学中才能厚积薄发。但旁征博引也有个“度”的把握问题,过犹不及。引证不在于多,而在于能否说明问题。如果事例典型,有代表性,用得又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而引证举例过多、过细,就会喧宾夺主,淹没论点,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起到“喻”的作用,甚至还会给人以“堆砌”、“卖弄”的嫌疑。
三、激情过度与激情不足的关系
教学活动并非纯理性的信息传输活动,其中必然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因素。所谓“情理相融”,就是既要讲透知识,又要渗透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变化,以促进师生情感共鸣,思维同步。倘若从始至终语速平均、声调平缓、平白道来,这种平直单调、缺乏激情和变化的讲授,会令学生听觉疲倦、情绪降低、打不起精神,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言道: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其实,教师讲课也有一个“进入角色”的问题。一旦进入角色之后,情绪就会处于最佳状态,情感饱满激昂,语言充满激情,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得到一种振奋的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作为教师,应当注重研究讲课的方法、艺术和技巧,因为这的确很有必要。漂亮的板书、标准的语音语调、优雅的手势仪表,无疑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也须明确,一堂课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丰厚、新颖和生动,能否给人有益的启迪。而讲课内容又取决于讲课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倘若讲课者孤陋寡闻、学问浅薄、知识贫乏,无论怎么绞尽脑汁地研究方法、艺术和技巧,也难以把课讲好,甚至可能弄巧成拙,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得到广泛运用。然而,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和实际需要,切不可使其与教学内容相脱节。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充斥着大量复杂的信息、不停闪动的画面,往往会喧宾夺主,淡化主题。运用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明确它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制作中要有的放矢,把握教学重点,选取与重点内容有关的素材;其次运用多媒体要特别注意把握适时、适量这个“火候”,应尽可能地简约、适用,避免花哨,尽量少用节奏快、强度大的音响。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表现形式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手段与效果高度统一的最佳境界。
以上谈到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其中均包含一定的辩证艺术,要想灵活地加以控制和把握,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一定的“悟性”,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逐步地积累经验,提高技艺。
编辑: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