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英
(广东省增城市沙埔中学,广东 增城 511300)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析
吴翠英
(广东省增城市沙埔中学,广东 增城 511300)
新课改的实施,给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数学教师要解决当前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三是关爱“学困生”,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
1.趣味教学,激活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取向。初中数学的新教材在课文中穿插了“观察”与“探究”等栏目,知识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并重。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在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取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动脑、观察、想象、归纳、沟通交流等能力。比如,在中心对称图形一节的学习中,借助教具扑克牌悬疑引题:让学生在一叠扑克牌中任意抽出一张牌,记住这张牌,再插回这叠牌中,老师都能顺利把它找出来。告诉学生要揭开谜底学完本节课知识就知道了。给学生设置了“悬念”,又能把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状态。
2.创设情境,精心导入。教师巧妙地导入教学内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在学习“中心对称”之前,选择这样一道游戏题:两人轮流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不重叠地放一个硬币,直到放满封面为止,以放满最后一个硬币为胜,你认为是先放好还是后放好,怎样放才能取胜?这时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想试试,但均不得其解,此时不失时机地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学习中心对称知识,立即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探索。再如在“合并同类项”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清楚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及如何合并,在教学中可先提出问题:“假设有一群鸡、鸭混合在一个笼子里,怎样有序地把鸡、鸭数清楚呢?”然后把学生将鸡、鸭分清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引伸到“合并同类项”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合并同类项。
3.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引趣,激发学生的热情。生活实例生动、具体,应用生活实例能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看得见,摸得着”而易于热爱。数学教材不像语文那样富有诗情画意。因此在某些内容中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无味。为了调整学生的厌学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结合教材内容,设置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如针对初一新生刚接触《几何》,为了使学生对《几何》产生兴趣,可提出问题:“单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它可以是椭圆的吗?”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产生要学习《几何》的欲望。再如在初三“解锐角三角函数”一章中为使学生能掌握这一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带好尺子等,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量出旗杆的高度。当学生束手无策,我们利用这时机可引导学生将已学的内容运用于此。
4.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生动性、趣味性。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是不可忽视的。数学知识表面是“枯燥”的,教师要善于将语言趣味化。教师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有趣,形象具体,深入浅出,感染力强,会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思维环境,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做一道几何题之前教师可说“观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等等。若在课堂较为沉闷时,教师可用富有一定哲理和诙谐的语言鼓励学生学好数学的决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为此各地纷纷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各有特色,笔者曾尝试过将它们“搬”过来,但收益不大。据此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兵教兵”教学模式,此种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1.由于中下生较多,由一个教师辅导学生根本力不从心,因此从本班中挑选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若占20%)进行辅导培训,然后由他们辅导学困生,这就是得力“兵”。
2.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全班分成A、B、C层,然后让他们按1:2:1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编排一个排头兵作为组长。
3.精心设计导学案,精讲多练。导学案的设计主要是把知识点设计成为题目的形式,精选、精讲例题。配合相应习题,主要有:基础达标练习题,主要以选择和填空为主,以便教师能在课内批改、反馈,注意控制题量和难度,尽量能在一节课内完成;能力提高题主要是拓展思维训练,数量不宜多。
4.每节课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讨论,在此期间便可发挥组长的作用,让组长去辅导组员,充分发挥了“兵教兵”的作用,让学生调动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转变学困生的思想。有些学困生总认为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因此放弃学习;有一部分学生听信社会上流传的“读书无用论”而放弃读书;还有一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而无暇学习等。所以我们要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让他们懂得读书让人明理,丰富知识。
2.发挥集体力量关爱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办到的。我们还必须发动全班参与,学生帮助学生。比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兵教兵”教学模式将全班分成若干组,组内施行“一帮一”的对策,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课堂上教师要多抽时间巡视,面批作业,向他们了解知识“卡壳”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补讲和耐心开导。对于学困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杨与肯定。课后,利用自习课、中午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组织优生给学困生个别辅导。
新课程是挑战,同样是机遇。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遵循新课标,联系学生生活,精心研究教育理论,努力让这些教育精髓融于我们的教学,并适应学生的实际,就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G632.0
A
1674-9324(2014)21-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