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兵交战系统的战伤模型设计

2014-09-02 10:17龚红伟赵建军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实兵战伤伤情

周 俊,连 平,龚红伟,江 雷,赵建军,秦 超*

(1.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3. 解放军第85医院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 200052)

基于实兵交战系统的战伤模型设计

周 俊1,连 平3,龚红伟3,江 雷2,赵建军2,秦 超2*

(1.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上海 200433;2.第二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3. 解放军第85医院全军远程医学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 200052)

为增强战救训练的真实性和效果,应用实兵交战系统设计战伤模型。依据战伤救治规则,按不同武器种类及所击中目标确定伤类,以激光靶标确定击中部位和伤型,由医学专家经验结合上述参数给出战伤并发症等,同时设定每一伤势的生命时长。战伤模型设计为我军科学、合理开展实兵对抗战救训练、提高战伤救治能力奠定了技术基础和理论依据。

战伤模型;救治训练;实兵交战;卫勤保障

Hosp Admin J Chin PLA,2014,21(2):182-183.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我军作战训练方式已由传统的协同式训练向基于信息系统的集成训练转变[1-2],随着陆军实兵交战训练的广泛开展,对我军战救训练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针对实战背景下战救能力的培养,基于信息化陆军实兵交战系统提出建立战伤模型的总体构想,籍战伤模型作为训练并提升战救能力的抓手,并带动战救理论的创新发展。

1 建模原则与基本思路

通过对我军自主研制的陆军实兵交战系统和野战单兵搜救系统技术原理和战技性能的综合分析,结合我军以往作战战伤原始数据,组织军队卫勤专家、战创伤专家、计算机专家和部队卫生人员,按以下原则构建“战伤模型”。

1.1建模原则本模型以2006版总后卫生部制定的《战伤救治规则》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我军历次作战部分原始伤票和野战病历,结合美军伤情编码相关研究成果和历史数据,为制定构建战伤模型提供数据支撑[3-4]。所建战伤模型是实兵交战训练系统和野战单兵搜救系统交互战伤数据核心技术,可视为两个系统融合 “桥梁”;构建战伤模型的战伤数据,既要满足实兵交战导调控制中心对伤情信息的需求,又要满足生成简式电子伤票以牵引战救训练的开展,重要的是在上述两方面,伤情伤类伤部伤势应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1.2模型设计根据实兵交战训练系统现有武器种类和击中目标,明确致伤武器致伤因素或致伤因素组合,确定对应伤类;根据分布在现有训练背心头、胸背部、腹部和盆腔、四肢共23个激光发生点,确定战伤部位;结合以往战争数据和临床经验,按照轻伤、中等伤、重伤、危重伤、死亡,给出相应的伤情描述,将伤亡的数量通过实兵交战训练系统上传至导调控制终端;根据伤情描述,确定相关伤型和并发症;最后确定对各种伤情现场急救的处置措施、生命时长及考评标准。伤类、伤部、伤型、并发症、伤势等信息汇总至野战单兵搜救系统(图1)。

图1 总体设计示意

2 研究结果

本战伤模型是根据不同致伤武器、不同受伤部位的概率和战伤不同严重程度及发生概率,以确定伤情描述、并发症及各种可能性和相关组合而生成。

2.1致伤武器及伤类现阶段研究,先将交战武器分成三种:直瞄、间瞄、地雷。伤类与致伤武器种类相关,如,枪弹伤很少造成烧伤,烧伤多见于炸伤,但无论是枪弹还是弹片都可能导致骨折。根据简明性原则,设计直瞄武器产生“枪伤”;间瞄武器产生“炸伤”和“烧伤”;地雷产生“炸伤”。随着研究深入,将研究产生包括毒气及核化生武器产生的其他伤类,以及较为复杂的多发伤和复合伤模型。

2.2伤部及发生率根据2006版战伤救治规则确定伤部,即头部、面部、颈部、胸(背)部、腹(腰)部及骨盆(会阴)、脊柱脊髓、上肢、下肢。根据简明性原则,现阶段仅研究设计单一部位伤情,暂不考虑多部位伤。参照我军历次战争伤部发生规律,同时兼顾计算方便,设定各部分发生率。人体遭不同武器击中,各部位发生率不尽一致,但是顺序基本一致,即按照下肢、上肢、头面部、胸背部、腰腹部的顺序发生。例如,直瞄武器击中后不产生烧伤,各部位发生概率分别设定为头部10%、面部5%、颈部5%、胸(背)部10%、腹(腰)部及骨盆(会阴)5%、脊柱脊髓5%、上肢35%、下肢25%;间瞄武器击中后80%为炸伤,各部位发生率依次为头部10%、面部3%、颈部2%、胸(背)部8%、腹(腰)部及骨盆(会阴)5%、脊柱脊髓2%、上肢30%、下肢20%;烧伤为20%,各部位发生率依次为头部、面部、颈部3%,胸(背)部、腹(腰)部及骨盆(会阴)2%,上肢5%,下肢10%。

2.3伤势区分与变化战伤救治规则将战伤分为轻伤、中等伤、重伤、危重伤,考虑到实际战斗中部分参战人员会立即死亡,故将整个战斗伤亡伤情区分为轻伤、中等伤、重伤、危重伤和阵亡。我军以往伤势仅区分轻伤、中等伤和重伤,相应的百分比约为轻伤35%~40%,中等伤30%,重伤25%~30%[4]。由于缺乏四种伤势构成的历史数据,本组参照NATO国家轻伤40%、中等伤20%、重伤20%、危重伤20%的构成比例[5-6],将战斗伤亡总的发生率按照40%、20%、20%、10%、10%分配。具体到各个部位的伤势比例,根据击中武器和临床经验再作调整。如,胸部枪弹伤轻伤比例是5%,中等伤是10%,重伤是25%,危重伤是50%,死亡是10%等。

2.4伤情描述、转化时限、急救措施及评判标准各种伤情描述,包括相应的伤型或并发症。伤型是伤员受伤部位的组织损伤类型,分为贯通伤、穿透伤、非贯通伤、切线伤、皮肤及软组织伤(擦、挫、撕裂、撕脱伤)、骨折、断肢和断指(趾)等;并发症包括大出血、窒息、休克、抽搐、气胸、截瘫、气性坏疽等。各种伤情与击中武器、部位、伤类相关联,均由临床专家在战伤救治规则基础上提出,根据实际经验,增加感染、脑疝等其他并发症。生命转化时限指现场未能及时处置,伤势进一步恶化的时间。设定生命转化时限的目的在于贯彻时效救治原则,不仅要求急救人员在规定的时限内发现、接近伤员,及时进行抢救,也为检验基于信息系统的战救能力,和训练战救治时效性提供考评依据[7]。

3 小结与展望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构建的基于实兵交战训练系统的战伤模型仅为初级版,用以解决当前我军基于实兵交战战救训练的关键勤务急需;首次研究探索成果,为实兵交战训练系统与野战单兵搜救系统实现集成与运用,研发更加详实的战伤模型积累经验及理论基础。今后将解决多发伤、复合伤和坦克乘员受伤等难题,根据参训武器种类的增加和核化生武器系统的应用,不断丰富伤类,完善伤情描述及伤型并发症,发挥战伤模型在实战化战救训练中作用,提升我军战救训练水平。

[1] 陈照海. 创新发展具有我军特色的集成训练,加快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军事学术,2012(10):16-20.

[2] 张英杰,贾春杰.聚焦新质战斗力的生成,创新信息化条件下陆军军事训练模式[J].军事学术,2012(5):44-47.

[3] Blood C G, Nirona C B, Pederson L S.Medical Resource Planning: the Need to Use a Standaarded Diagnosis System[R].ADA223193.1990.

[4] Walker G J, Zouris J M, Blood C G. Projection of patient condition code distributions during ground operations[R].ADA366748.1999.

[5] 鱼 敏.军队卫生勤务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60-161.

[6] Battlefield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BATLS). J R Army Med Corps[J]. 2004,150(1):32-40.

[7] 吴之理.“处理大批伤员的外科哲学”简介.见:吴之理医学文选[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18-125.

(2013-09-07收稿 2014-01-20修回)

(本文编辑 戴志鑫)

AnEnvisionofCombatWoundModelbasedonACombatEngagementSimulationSystem

ZHOU Jun1,LIAN Ping3,GONG Hong-wei3,JIANG Lei2,ZHAO Jian-jun2,QIN Chao2*

(1.Department of Health Service, Faculty of Military Health Servic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2.Institute of Military Health Management,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3. Military Institute of Long-distance Med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85 Hospital of PLA,Shanghai 200052)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realistic experi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combat casualty care training, we envision a combat wound model that can be applied along with a combat engagement simul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mbat casualty care, types of wounds can determin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weapons and wound areas while hit locations and types of injuries are determined by the combat engagement simulation system. Combined with experiences of medical experts, these parameters are used to generate wound complications and the “lifetime” of each type of wound. The design of the combat wound model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a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mbat casualty case training method based on an engagement simul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combat casualty case.

combat wound model; combat casualty care training; combat engagement; medical support

总后卫生部2011年度卫勤理论研究计划课题“精确化卫勤保障基础理论研究”(11WQZ17);第二军医大学军事医学专项研究课题“基于实兵对抗训练系统的战伤发生与救治模型研究”(2013JS07)

周 俊,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电话:021-81871403

秦 超,电话:021-81871422

R 197.32

A

1008-9985(2014)02-0182-02

猜你喜欢
实兵战伤伤情
基于LORA通信的模拟实兵对抗训练系统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军用飞机战伤抢修技术体系建设发展论证研究
护理士官战伤救护技能培训方法、效果及建议
战伤分类和四肢战伤发生发展趋势
384例急诊军事训练伤伤情及心理应激分析
海军在南海举行实兵对抗演习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战斗力的“倍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