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旭哲 刘素波 吕会新 司亚楠
·护理研究·
细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在临床中的应用
庞旭哲 刘素波 吕会新 司亚楠
目的探讨细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例糖尿病患者。首先对临床内分泌科护士进行细化方法培训后,对患者执行细化方法的注射部位轮换,同时以此方法教育患者。观察施行细化方法后,护理人员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执行情况;患者教育前后注射部位规律轮换依从性及皮下硬结发生情况。结果实行细化方法后,护士对注射部位按同一规律轮换执行率达96.4%,患者注射部位规律轮换的依从性明显提高,皮下脂肪增生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1)。结论细化方案能更好地促进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按同一标准执行注射部位规律轮换,同时提高了患者注射部位规律轮换的依从性,降低了皮下脂肪增生的发生。
糖尿病 胰岛素注射 规律轮换
众所周知,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1],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必要性等特点。因此,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胰岛素注射方法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接受程度和其治疗效果[2]。但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需长期注射胰岛素,易产生局部硬结和皮下脂肪增生等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再在该部位注射胰岛素,将影响药物吸收,导致血糖波动。注射部位的轮换是有效地预防方法。有研究证实:将注射部位分为四个等分区域,每周使用一个等分区域,并始终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轮换,是一种有效的轮换方案[3]。但临床实践工作中发现,在每一个注射区域进行胰岛素注射时,仍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轮换无规律,造成一个等分区域尤其腹部多次重复注射同一点。为了便于患者掌握注射部位规律轮换,同时规范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注射胰岛素操作时,都能按同一规律进行部位轮换。我科于2012年对此轮换方案进行细化,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220例,其中男134例,女86例;年龄26~72岁;病程6个月~5年;1型糖尿病10例,2型糖尿病21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者18例,初中者105例,高中及以上者共107例;胰岛素注射剂量(30.0±2.7)U/d,住院期间胰岛素的注射操作全部由在内分泌科工作2年以上的专业护理人员去完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4];②神志清楚,语言表达清楚,生活完全自理;③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注射方案为注射胰岛素3~4次/d,注射胰岛素时间≥3个月;④使用胰岛素注射笔。(2)排除标准:病情危重,合并严重并发症,意识障碍,精神障碍者。
1.3 方法
1.3.1 注射部位与方法:我科将腹部注射部位以肚脐为圆心,通过圆心划一个“十”字,将腹部分为四个等分区域,避开以肚脐为圆心,直径5 cm的圆形区域。将右上腹标为第一区域,按顺时针方向则左上腹为第二区域,左下腹为第三区域,右下腹为第四区域。为了便于记忆,且保证同一天注射部位的统一固定,我们将每月的1~7日定为第1周,使用右上腹第一区域,8~14日订为第2周,使用左上腹第二区域,依此类推,例如,今天是16日,是第3周,应使用左下腹第三区域。具体到每一个等分区域的每一个注射点,操作方法是让患者将手部四指伸展并拢放于等分区域内,对于上腹部区域,小拇指外侧缘平肚脐延伸的水平线,由上向下依次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每周第1、2天注射食指上缘单位,由外向内注射,每次至少间隔1 cm。第3、4天注射中指上缘单位,第5、6天注射无名指上缘部位,第7天注射小拇指上缘部位,对于下腹部区域,将食指平放肚脐延伸水平线位置。每周第1、2天注射食指下缘,由外向内注射,每次至少间隔1 cm。第3、4天注射中指下缘单位,其余同前。上臂、臀部、大腿则上下分为二个等分区域,左右共四个等分区域,其轮换方法同腹部。
1.3.2 将上述方法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直至完全掌握,再让其应用于对患者的注射实践中。
1.3.3 患者的教育:从注射治疗一开始,就向患者讲解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重要性,每次注射,都向其讲明每一个注射点遵循的规律,便于患者多次重复记忆,并能掌握。同时,让患者参与其中,自己来遵循规律,确定每日注射点。
1.4 评价方法 (1)患者入院第1天及出院后3个月时,对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依从性和注射部位皮肤情况进行评价。(2)患者住院期间由专职护士每天对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情况评价,来了解统计护士规律轮换执行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护理人员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执行情况 调查患者220例,注射总例次8 523次,做到按同一规律轮换者212例,注射总例次8 192次,占96.4%。
2.2 教育前和教育后3个月患者依从性及皮下脂肪增生情况结果比较 细化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教育方案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依从性(P<0.01),皮下脂肪增生明显降低(P<0.01)。见表1。
表1 患者规律轮换依从性及局部皮下脂肪增生情况 n=220,例(%)
脂肪增生是皮下脂肪组织对于局部高浓度胰岛素产生脂肪增生及生长加速的结果。据报道:如果长期在同一注射部位进行胰岛素注射,易导致局部皮肤发生肿胀、硬结,部分患者由于局部严重缺血,使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皮下脂肪组织萎缩[5]。患者如果不掌握规律轮换方法,每天多次在相同部位注射胰岛素,极易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产生硬结或萎缩。再在该部位注射胰岛素将导致皮下胰岛素吸收减慢而造成血糖控制不良[6]。因此,在平时的注射中要注意注射部位的轮换。
护理人员都知道注射部位应进行轮换。但由于护理人员实行轮班制,每个班次对每例患者的每个注射部位都进行交接很难实现。尤其是每天面对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他们轮换的部位又都不尽相同时,进行注射部位的交接更是不太现实。因此,虽然有好的注射部位轮换方法,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差,而且,长期执行困难[7]。造成不可避免的同一个注射部位重复注射现象的发生。从而引发局部皮下组织硬结、脂肪增生等情况的发生。我科将四个等分区域轮换方法在实践中进行细化,在等分区域内以自己的手指为参照物,进行注射点定位,方便可取。由内向外依次进行注射,简单易于记忆。进行细化教育后,只要知道每天日期,坚持将患者手放在相应区域,依次注射即可。明确了具体时间具体注射点,只需记忆当天日期就可在相应区域注射,从而避免了护理人员交接注射部位的繁琐工作,做到护理人员按同一规律轮换。本研究结果显示:细化四个等分区域轮换方法易于记忆、掌握,可操作性强。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注射技术的掌握,是通过护理人员的教育获得。因此,护理人员注射技术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患者注射行为是否正确。尤其对于老年人,记忆力差,行动迟缓,接受学习新事物较困难。完全熟练地掌握注射部位规律轮换必须多次强化,反复示范。教育前,大部分患者都未做到规律轮换,表现为注射部位轮换毫无规律可言,随意性大。或注射区域太小,仅在肚脐周围的左右两侧较小的部位注射,造成局部皮下脂肪增生、硬结。更有个别患者注射部位错误,紧邻肚脐一个圆形区域注射。而教育后,护士统一化的操作标准,提高患者信任度。在相同的操作示范教育中,强化认识,不断提高自我操作能力,有94.5%的患者掌握了正确规律轮换方案,并能坚持长久。本研究证明:患者教育后3个月注射部位规律轮换依从性显著高于教育前,皮下硬结、脂肪增生率显著低于教育前(P<0.01)。
因此综上所述,细化后的胰岛素注射部位规律轮换方案,简单易学,实用性强。可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的依从性,使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受益。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编.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
2 陈灵芝,肖天华,孟金平.胰岛素注射点间距研究.护理学杂志,2006,21:7-8.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编.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电子版).2011.36.
4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8-780.
5 韩晓燕,李桂芝,卞丽香.胰岛素注射技术进展及相关护理问题分析.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36-38.
6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编.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教育管理规范.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8.
7 商海波,高海玉,郑月辉.腹部时钟定位轮换法在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11,26:32-33.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5.058
项目来源:石家庄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编号:121461393)
050011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R 473.5
A
1002-7386(2014)15-2372-02
2014-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