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生本教学

2014-09-01 04:44连瑞雪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合作小组评价机制

连瑞雪

摘要:“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的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切实有效地设计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关注生成,用自己的教学机制让自己的教学唱响“以生为本”的主旋律。坚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信念,从而毫不犹豫地走向生本。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的特点来确定教学方法,学生就能获得最好的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先学后教,通过活动去学习。以学定教,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的情感和兴趣。那么,如何围绕“以生为本”展开教学,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呢?

关键词:教学重心;合作小组;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03-01

一、教学重心要转移

应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根据这一特点,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增长知识,学会欣赏、创作方法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怎样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这其中,语文,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正确世界观的形成,语文,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合作小组

学生的学生本小组人数不宜过多,因为这样组内成员就减少了充分运用实践的机会,互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人数过少又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一般4-6人为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同自己的小组,在小组划分上可以分两步走。

1、在最初时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由组合。这样相熟的人组为一组,好处就是组内容易分配任务,学生的发言也踊跃。但几堂课下来,学生自己就会发觉其实这样划分的小组之间差别会很大,有些小组因为较多优秀生,因此总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获加分机会也多,而一些由基础较差较内向的人组成的小组就会被远远地抛离,欠缺竞争力。因此他们就会产生重组小组的强烈愿望。

2、老师 “顺应民意”开展小组重组。这时的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成员固定后,上课时就按小组座位基本固定下来,以便随时进行生本小组间的相关活动。实践证明,学生比较认同老师为他们重组的生本小组,这样的小组生机勃勃,极大地提高了师生进行教学的热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小组内部文化

生本小组基本固定后,建设好小组内部的文化就会令小组更具生命力,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发挥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应定期集中小组长进行座谈,及时了解各组内的合作情况,并随时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令他们在老师的关爱下积极投入到生本学习中,教师还应作为一名参与者,每次全程参与一个小组的活动,让学生有章可循,学会合作。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公正的评价是学习互动取得成功的有力保障,进行有效的评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实现不同的目标,展示各自的才华,从而更好地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因此在生本小组竞赛的活动中,教师要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明确的规则说明,公平的操作流程,既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要小组展开友好竞争。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1、学生评价,又可分为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谈认识和体会,指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同伴评价主要是小组成员对同伴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和合作性、责任感等方面作出评价,小组长综合各组员意见得出一个总评。小组评价是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侧重评价整个小组各方面的表现,尤其是分工合作、团队精神等方面。

2.教师评价,又可分为教师对个人和对小组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个人表现、学习效果和小组团队合作性等作出评价,而且尽量采用加分形式,有个人加分也有小组加分,每堂课作记录并及时公布。

五、关注生成、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任何一位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务必要做好两项最基本的工作---教案设计和组织好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师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深挖教材、备教材,却忽视学生的学,把学生搁在一边,自始至终地执行自己既定的教案。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进入新课程的今天,随着课堂教学的新变革,“弹性”课堂教学设计应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而具有相应的灵活调整,随机应变,变化选择等教学机智。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小蝌蚪变化。当大部分学生都能从从图片上发现小蝌蚪明显的的不同时,我意识到通过课件视频的播放,已构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抓住这生成的资源,我及时进行课堂调控、重组自己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便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指导学生回到教材,认真阅读课文,再让学生讨论“小蝌蚪有哪些变化”,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课文。在课堂上,我不再死抱“预设”,而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我的教学机智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我相信学生对这句诗句的理解也已融入他的生命中。窦桂梅特级教师提出,语文教学要努力实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充满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合作小组评价机制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班级管理中组建合作小组及运行合作机制的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高中学生合作小组建立与运作的基本原则
中职生自己动手制作应用文写作模板的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