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艳
【摘要】在学校德德育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教育者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施加道德影响,力图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接受及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上。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主体意识;成才;选择能力;参与;骨干队伍
在学校德德育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教育者依据某种道德观念和要求,对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施加道德影响,力图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接受及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上。由于学生各自的主体性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对同样的教育影响会做出不同形式或不同程度的反应,亦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从主体自身以及影响主体诸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来自学校方面的问题——观念的陈旧、方法的不当、内容的不适;二是来自社会方面的问题——环境的开放性导致消极因素对校园环境的污染。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日益成为学校德育中这一对矛盾双方的主要方面。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应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方向发展,即在学校德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自觉探索,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一、创新和改进学校德育问题关键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德育中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这个问题在于谁发展,怎么发展德育的重心应转移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来,找出影响限制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发挥主体性,意味着知己知彼,了解学生,了解自己。德育是建立在真正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同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在德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自觉参与和自觉探索的基础上加以因势利导,实现德育目标。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从学生的成才需求出发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首先应该来自主体的内在动力。学生参与德育的内在动力在于学生要不要成才。一方面,在当今社会中,知识的价值愈来愈高,人才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学生开始明显地感到社会竞争的激励,感受到校内学生之间的互相竞争带来的压力。这些都使得学生时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成才愿望。抓住了学生成才的问题,就可以从内在动力的深度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德育工作针对了学生的成才,抓住了学生这种需求,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潜能,焕发出学生自主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须着眼于学生选择能力的提高
学校成为开放的学校,学生也成为开放的学生。因此,德育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思考问题。在过去,教育者的权威来自于其占有信息的数量优势,在今天的环境中,这种优势慢慢消退。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帮助学生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传统德育强调正面教育,主要是用大量的正面事实和正确观点来教育学生,同时辅以对不良信息与反面观点的批驳的话,那么在当前,教育者已经不可能告诉学生们每一条或每类信息的正确与谬误。因此,学校德育应大力加强学生面对信息的鉴别、选择能力的培养。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全面信息,让学生在比较中、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提高能力,而且应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提高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培养去伪存真的方法与能力。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采取参与式的教育方法
实现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参与,要求德育方式从“灌输为主”向“参与为主”转变。传统的德育实践比较强调灌输,普遍采取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进行集中式教育的方式。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实践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缺乏。当代学生的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意识。因而现在德育工作需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德育工作者应根据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和规律,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德育过程的主动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受到教育。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中建设一支骨干队伍
从学校德育的总体实施来讲青少年学生内部是有不同的层次的,存在着主体的差异性,必然存在着一部分思想较为先进的骨干分子。发挥学生整体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需要调动主体内部的积极因素,通过学生主体内部一部分先进分子带动其他部分,通过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来团结凝聚学生整体,这是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做法。学校应在德育上坚持分层次的格局,并努力实现以先进带动后进,以骨干分子带动普通学生,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自身和主体作用。
总之,学校德育中的主体性教育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加强学校中的主体性教育,才能迎接现代社会对学校德育的挑战,才能迎接教育现代化对学校德育的挑战,才能迎来学校德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
[2]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