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
不更新观念,没有新的理论指导实践,谈教学改革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会导致师生教学之路的“迷茫”。所以,教师应该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实效。
一、激趣导入新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假如没有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顾着给学生传授知识,没有情感的学习就会带来身心的疲倦,对学习就失去兴趣,那么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精辟论述。有趣的新课导入,就会马上引发小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例如,有一位吴老师在执教“倒数的认识”导入新课时问:“同学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生:“姓吴。”多媒体课件跳出“吴”字以后,电脑动画闪烁,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吴”字突然变成了“吞”字。师:“哎哟!吴老师被“吞”掉了,此时学生开怀大笑,这时候多媒体跳出:吴——吞。两个字同时闪动“天”字,再同时闪动“口”字。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构造的规律,你们能再写出一些类似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写出了许多组:土—干,上—下,甲—由。师:“汉字当中的文字有像刚才我们说的这些构成规律,数学当中的数也有这样的构成规律吗?在教学中教师能跳出数学来教数学,结合自己的姓——“吴”字,把汉字当中构字的规律和数学中数的构成规律来进行对比,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为讲授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主体参与,发展学生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对学生知识传授与学生智力的发展。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了以前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主角”,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扮演“配角”,大部分学生扮演的是“陪衬演员”的局面。叶圣陶说:“我并不赞同某一个老师授课时有什么样的艺术,最关键的是看学生。”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带着学生去学习课本的知识。经常这样,学生就养成了很被动地学习,变成思维上的懒惰者。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重新认识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以前我们总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其实时代在发展,学生也在发展,他们通过各种接触社会的机会,可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所以,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用积极的心态去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推动学生自由地探索求知,彻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模式。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老师不是过多地讲解、分析和说明分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通过认识单位“1”,再理解分数的意义,最后理解分子和分母的意义,层层推进,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实践证明,学生不但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识记分数的意义,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正视个体差异,构建全新教学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指出:“每个人都具备多种智慧,其差异之一,仅仅是某人这几方面的智慧占优势,某人那几方面的智慧占优势。”这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学生间的不同差异,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种全新教学模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特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活动得到最佳结合;让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思维相结合。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20以内数的加法”时,我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等方式,理解算理。之后,进行小结,提出“凑十法”的思路。最后,再安排全班互动,对新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有效地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福建省安溪县梧桐中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