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宏亮
摘 要:曾国藩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他在继承前人的治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治家理论。其治家思想内容相当庞杂零散,在这些治家理论中,最重视和论说最多的是家和思想,他说:“和气蒸蒸家必兴。”今天看来,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治家格言;现代意义
曾国藩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子侄们身上的影响作用,曾说:“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不贤,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书、积衣总是枉然。子弟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他在读了《课子随笔》之后总结道:“大约兴家之道,不外内外勤俭,兄弟和睦,子弟谦谨等事,则家败反是。”根据这一论说,本文分析曾国藩治家格言中的“和气蒸蒸家必兴”,并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分析借鉴曾国藩的治家思想。
家庭关系的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家运兴旺衰败。家庭和睦是曾国藩家教的重要内容,在写给父母的家书中说:“夫家和则福自生。”如何使家人和睦,概括起来有三条。第一,贵兄弟和睦。第二,贵体孝道。第三,贵亲戚邻里团结。
由于受传统社会家庭中,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他首先要求兄弟和睦,“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男之实以和睦兄弟为第一。”他将“力挽家运”的首要因素归结为“兄弟和睦”,这在他的治家思想中占居了重要的位置,起着扭转家运的关键作用。为了使家庭和睦,他还要求家中子女与妇人相处时要有“和”的思想,要“亲顺恭敬,不可有片语违忤三纲之道”“以能耐劳忍气为要”,由此可知,他的治家思想是有一定封建性瑕疵的,是有大男子主义和重男轻女思想痕迹的,他要求妇女要遵从“三纲五常”以维护封建社会大家庭的伦理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损害妇女们民主自由的权利。
在曾国藩的家和思想中,除兄弟和睦之外,他还要求子弟们贵体孝道,并且以长者的身份告诫子弟们:“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父亲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他要求子女不仅要对亲生父母尽孝道,还要求对叔父叔母也要尽孝道,曾告诫儿子们说:“我身殁之后,尔等视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事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以省啬,独特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
曾国藩的家和思想不仅仅是一家之内的和睦,更是一家之外的和谐,邻里关系的和谐。邻里关系是一家之内和睦的外部条件,若邻里关系紧张,一家之内的和谐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他对邻里关系的和谐非常重视,要求子弟们“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在他的家书中也多有寄银钱,赈济亲族邻里的记述,却未有“夫妻和”的直接文字记述,但透过字里行间,可得知曾国藩的夫妻关系是相当和睦融洽的。曾国藩将家和思想看作是一家人兴旺发达的关键,只要家庭和睦,福自然就会得到,只要家庭和睦,即使是穷氓小户也必兴,所以他非常肯定地说:“和气蒸蒸家不兴者未之有也。”为了使家庭兴旺昌盛,他讲求家庭的和睦,为了使家庭和睦,他要求做到兄弟和睦,做到贵体孝道,做到亲戚邻里团结。但是他的家和思想更多地强调一家之和睦,很少延伸到整个国家的和睦。
在一家的和睦方面,他的家和思想似乎离我们早已远去。人们对儒家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的简单抛弃,扭曲了家庭的内部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竞争性的异常激烈,西方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一些人中蔓延,这一切都淡化了传统家庭成员间浓郁的血肉亲情关系,削弱了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孝道”精神,诸如“商场无父子”的激烈竞争弱化了中国人的父子情深。“三纲五常”已不再约束每个家庭成员,却出现了新的现象。此时,人们才急切地呼唤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急切地呼唤传统美德复归。于是曾国藩的孝悌和家教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借鉴一下曾国藩的家教思想,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相处,并能推爱于人,则无疑能减少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磨擦与冲突,使家庭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和谐美好,从而为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环境和精神动力。当然,我们在继承其思想时,要剔除“愚忠愚孝”“显身扬名”等封建的糟粕,不能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不分好坏地加以继承。
综观以上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曾国藩的治家思想主要是以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为基础。他在继承先贤治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治家思想,如书信式的教育方法等。在治家方面,他非常看好家庭成员的内外勤俭,家庭和睦以及谦虚谨慎的人格修养。然而在这些治家的理论中,文字论说最多的是家和思想,曾国藩本人最为重视的也是家和思想,家和思想是他治家思想的基础,在今天看来,曾国藩的治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仍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治家格言中有不少内容反映古今中外的,一般家庭生活中共同或基本相同的人伦关系及道德要求,这些具有全人类的共同因素,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应予以批判地继承。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曾国藩.曾国藩治家方略:家训解读[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
出版社,1999.
(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