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东
[摘要]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教育模式的不足以及科技创新社会对电力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考核方式、改革教师考核评定方式、加强校企实训等观点,为适应市场机制,培养电气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电气类
[中图分类号]TM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2-0025-02
前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和培养理念。应用型人才主要与科学探索发现和科技创新有一定的区别,它更强调的是应用知识,这与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体系有所不同。在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有着更多的需求,因此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应当在强调知识创新的同时,也应当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与方式。
电力工业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性二次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政府对节能减排和电力供应可靠性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如何应用新技术解决电力工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成为目前电力行业人才需求的新方向。伴随着新需求的出现,在我国电气类高等教育领域培养熟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本文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学生考核方式、重视实践操作成果等观点,希望为在新形势下适应市场机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电气类是倾向于硬件类的专业,理论必然得建立在实践之上。当代大学生仍存在不少眼高手低的缺点,完成科研项目只着实于理论,算法不考虑实际问题,结果理论误差极小,实际应用中却无法运行。为此,在教学模式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一)实验室建设
对于理工科研究,实验室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我们需加大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尽可能地完善实验室。此外,提倡老师完成负责的科研项目后,由经费购买的仪器捐赠给实验室。实行一带多的本科生导师制,多让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实验室的试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做准备。在学生参观各类高压实验室时,不能走马观花,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细心介绍和讲解,参观完后需对学生进行考核,至少能达到辨认出各类电气设备的能力。
(二)改变课程设置模式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具体化措施,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问题之一。而现在的高校,其课程设置大多不是建立在广泛调查调研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而是采用简单效仿的方式,按照官方的规定或者是借鉴其他学校的课程设置系统,不能指定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导致与自身专业培养目标及其生源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我们应该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加大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增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块和相应的选修课、允许学生跨院系选修课程、引进“双师型”教师等。
文献[1]为此提出了三个着手方面。一,削减与电气专业培养目标无关紧要的课程;二,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第三,加强课程群的研究与建设。
(三)改善实验方法
限于历史及学校客观条件等原因,试验器材的更新往往较慢,目前的实验体系通常以各门课程为限,以原理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缺少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缺少各课程之间试验方法的融合,学生也往往是存在应付的心理,而不是从实际的应用去自主学习。学生一般按照教学实验大纲中的试验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得出预期结论。往往学生之间还会互相抄袭,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及结论分析仍是一知半解。
为改善这一状况,在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增添设计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自我设计、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设计研究型实验要求具有创新性或对原有实验技术及内容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补充,而且要求同学之间在内容及实验报告的总结与分析上不得有雷同现象。
在实验室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首先是熟悉各类仪器仪表的使用,然后是各类电路焊接与搭建,在电力专业试验方法方面,也可自主设置试验完成电力,采用变电站实地参观,自主设置仿真策略,培养学生在解决电力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改革学生考核方式
现在大学生缺课逃课,或者在课堂不认真听讲、玩手机、与同学小声交谈或者睡觉,课后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将课本扔在一边等现象过于严重。而学生仅仅依靠复习周那点时间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学,期末还能取得较不错的成绩,可是学得却很不扎实,大部分考后就记不得了,实际上根本没学懂。这些,还得从学生的考核方式抓起。
针对这些现象,不应当只对期末一次测验进行考核,应适当加入平时作业,实验课、理论课课堂表现成绩占期末成绩的比重,老师多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问题,并让学生开展自由讨论,相互学习交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注意对学生的表现打分。对于作业抄袭的现象,应给予抄袭和被抄袭的同学一定量的扣分,而对作业完成最好、上课最认真的同学每学期进行嘉奖。
三、改革教师考核评定方式
艾斯奎斯说:我们想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那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讨论人才培养体系问题不能囿于怎样培养,更重要的是谁来培养。
在大学里,很多工科教师在校内外都承担着多个科研项目,而教学工作因为激励制度的缺陷对老师前程影响甚少,因此,教师都将心思放在科研工作、发表论文、评职称上,而把教学工作看得无足轻重,这必然很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新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方式上,过多过重的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导致了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
为此,我们需要改变教师考核评定方式,不应当单纯看教师学术成果,更应该看重教学水平,由学生匿名针对老师教学表现评分,并将其得分与老师的工资和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提高大学教师育生的积极性。此外,应鼓励教师的讲授不仅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而且将所做科研项目融会贯通到课堂中,使学生了解教师在社会参与过程中所遇到的专业方面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进一步自主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鼓励教师在课外、业余时间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定期评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四、加强校内—校企联合
为加强学生实践与操作能力,应当充分挖掘与专业相关的试验条件,积极利用校内现有客观条件,如有的学校建立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可带学生在校内实地参观和了解,对于校内实践教学,可采用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大学生学科竞赛基地、教师项目实验基地等各类科研基地,多举办并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机器人、电子设计和程序设计等大赛。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要是利用学校相关社会资源,联系校外专业领域内相关企业,与校外相关企业建立一批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企业往往是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使学生提前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接触,了解所学与所用的内部联系,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以所用为目的,有效调整自己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的训练场所,是对校内实验实习基地设备和场所不足的有效补充。为此,应多安排学生校企合作的项目与实习,时间可以定在每个学期的寒暑假。
结语
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确实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然而创新应用型人才却看不到增长的趋势,无法满足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在本科生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教学模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提出的一些建议,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参与和奉献;需要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需要学校去完善并改革各项制度,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兴林.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着力四个转变[J].扬州大学学报,2011,15(1):3-7.
[2]廖惜春,黄清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6,12(6):9-11.
[3]R.Esquith,BuildTrust,BanishFear[J].Instructor,2007(6):47-49.
[4]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高等教育,2009,(8):24-26.
[5]李雪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实践教学[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128-129.
[责任编辑:左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