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就业诚信机制研究

2014-09-01 22:30周玉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就业诚信

周玉

摘要: 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分配市场化改革,硕士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材料水分多、面试都会去、毁约多借口等就业不诚信现象频发。这些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变革对道德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有指导性制度缺失、主体道德失衡等原因。通过建立诚信教育机制、保障约束机制、主体自律机制来培养研究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实现诚信就业的制度他律,提高研究生诚信道德的行为水平。

关键词:就业;诚信;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3-0124-05

教育部《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显示,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584416人,相比十年前翻了一番。伴随着研究生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以及我国就业分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研究生资源从“稀缺资源”渐变为相对“过剩资源”,研究生高端学历的优势也正在被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和竞争所代替,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多个省份出现研究生就业率低于本科生就业率的情况[1]。为了寻求更满意的工作,大量不诚信的就业行为相伴而生。在一项针对研究生诚信的调查中,有1/4的学生不抵触在求职中改变自己的履历,有两成认同视情况违信[2]。硕士生就业诚信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硕士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

硕士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在表现形式上与本科生基本类似,但是由于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以及研究生自身生理条件等因素,研究生的就业诚信缺失现象也呈现了不同与本科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简历不真实,材料多水分

硕士毕业生为了在应聘中争取更多的机会,在求职资料中掺假,制造虚假简历。硕士生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是简历中的最重要部分,因此,作假的研究生多数刻意夸大自己在参与的科学研究和工作项目中的作用和实际的工作内容,对于在各类竞赛中获得的奖项级别进行拔高或者模糊。在各类型的自我评价和推荐意见中,存在一些评语不真实客观、溢美之词较多的情况,特别是导师推荐意见一栏,常常出现同一个导师的研究生评语都是相同的,或者签名为导师的盖章内容由学生自行填写、自由发挥,或者内容异常简单等情况,对于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来说,这样的推荐意见在实际的就业工作中无法起到应有的推荐作用和参考价值。

(二)简历广泛投,面试都会去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严重缺位。有数据显示,8412%准备就业的学生显然还没有为就业做好准各,对自己的未来和从事的行业还不清晰,处在逐渐摸索阶段[3]。在职业能力的自我评估、职业信息的了解及职业准备的投入等方面没有形成正确认识的情况下,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第一,不懂装懂型。这类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或者工作经历,在面试时察言观色、夸夸其谈,或极力掩饰自身缺陷,或投用人单位所好,表示任何条件都可以接受;第二,超级“面霸”型。这类研究生有着较突出的优势,可以有较多面试机会,但是隐瞒已经签约的事实,继续进行面试,占用和浪费了大量的面试机会,既影响了实力较弱的同学就业,又耽误了用人单位的招聘进程。

(三)签约不定心,毁约多借口

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年纪一般在25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青年男女,在职业规划上希望有着更长远的打算,就业期望值较高,受专业对口程度、就业所在地以及婚姻家庭等条件因素牵绊较多。就业过程即是一个寻找“性价比”最高工作的过程,由于择业期望值高和受影响因素众多,许多研究生出现了签约后不定心继续寻找工作,进而连续毁约的情况。一方面,许多学生有着找一个工作“保底”的思想,既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又期望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待冷静下来后或遇到更好的就业单位时,就千方百计向原用人单位提出解约;另一方面,对于就业协议的严肃性及法律约束力缺乏认识或者不以为然。有些热门专业的研究生甚至出现多次毁约情况,为了获得新的就业协议,以家庭坚决反对等五花八门的借口向学院申请新的就业协议,令校方难辨真伪。

二、硕士生就业诚信缺失原因

硕士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经济形势严峻、就业政策变化等宏观因素,也有就业管理制度滞后、用人单位不诚信等微观因素,这是一个系统而庞杂的社会问题,本文侧重从诚信教育出发,认为研究生的就业诚信问题主要是由社会、制度和主体三个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社会因素:巨大社会变革对道德诚信产生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诚信问题而言,首先,社会转型期道德约束体系滞后。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社会的道德约束体系却出现了严重的滞后,传统道德观缺失,新型信用体系并未完全建立。由经济基础巨变而产生的各种价值观、道德观的冲突与对抗,没有得到相对等的重视,维系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信用关系的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建立[4]。第二,公民道德建设不足。诚信失落造成的道德标准空场使得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道德观念涌动,人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自我目标的体现和认可,在个人利益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有的人往往会选择非常规手段以达到目的;第三,社会整体诚信体系的不完善。不完善的诚信体系使得人们使用不当手段追逐利益的过程中所受惩罚的成本非常小,无法有效地达到惩恶扬善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一些不遵守道德的人,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和制裁,反而还能从中受益[5],这种扭曲的道德环境,不仅使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漩涡,道德水准下滑,而且严重破坏了人们的是非判断标准,影响人际的和谐关系。

(二)制度因素:局部小环境内指导性制度的保障缺失

严格的说,制度也可以是社会因素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在具体指导和操作中的特殊作用,所以单独列为一个因素来研究。第一,针对毕业生,没有严格的诚信测评制度,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与规范就业的指导性政策。是与非的判断仅仅依靠学生内心的道德标尺来把握,这既不利于鼓励先进,也是对侥幸心理的包庇。第二,针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就业流程的相关制度中没有明确的条文对诚信就业加以规范,就业指导教师、研究生导师、学院就业负责人在例如撰写评价等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既没有原则也有失公允。第三,针对用人单位,既没有统一的学生信用数据库供其参考,也没有相应的明文规定来规范他们在招聘中的行为。对用人单位而言即缺乏保障,又缺乏约束。

(三)主体因素:缺乏自我评价和自我约束引发的道德失衡

社会诚信环境的失衡,制度导向性的缺失使得社会公众道德观出现严重的下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重要阶段的研究生,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行为失去判别的标准。同时,与研究性教育相适应,研究生必须要有较大的个性化和自由度。但是如果缺乏自律精神,个性化和自由度则会为研究生诚信缺失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

[6]。因此,研究生对自身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要求普遍偏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有一项针对研究生就业的状况的调查显示,有549%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感觉无助、压力大,或者焦虑沮丧,甚至后悔读研的心理状态

[7]。这类研究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特别是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对自己的综合水平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识别,对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发展方向不能形成有意识的自我构建,在利益诱惑面前,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在某些道德问题上失衡。

endprint

三、硕士生就业诚信问题的解决对策及机制构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失信问题不是个体的偶发现象,也不是研究生培养在“出口”时才出现的问题,而是一个由多方面原因引发的普遍问题。因此,应该通过环境培育、制度他律和主体自律的三条途径,全过程润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建立诚信教育机制,培养研究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

诚信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与引导,而不是惩戒。因此,建立诚信教育环境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它是通过建立诚信环境来培育学生讲诚守信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土壤作用,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从情感上引导学生自觉将诚信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而不是依靠执行刻板的行政命令强制学生的行为。诚信环境的培育分为诚信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个方面。

1 诚信道德教育机制

诚信既是一个道德认知问题,又是一个道德行为的问题。道德认知要通过内化为道德情感,再通过道德情感才能外化为道德行为。因此,研究生的就业诚信道德教育应该是一套既符合研究生道德认知水平,又能够与社会实际发展相接轨的道德教育方法。

教育内容上,努力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要在尊重研究生原有道德认知水平基础上以努力完善人格为指导思想,努力发展与社会实际相符的道德教育理论。构建新型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法制前提,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基础,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历史资源的道德体系[8]

。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就业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的指导;不仅要求诚信,还应该鼓励研究生们以诚信为荣。在美国各高校都会开展“荣誉准则”教育,例如杜克大学的学生,在正式注册入学前,就被要求签署荣誉准则,“我不撒谎、不欺骗、不窃取别人成果,在学业上尽力而为……”。

教育形式上,将正面的宣传教育化为诚信讲座培训、诚信教育活动以及诚信课堂教育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诚信讲座可以使学生们对诚信道德形成认识的轮廓;依托歌唱、演讲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诚信教育活动能够以更加生动、更加频繁地冲击学生们的内心并留下深刻影响;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道德教育的部分,既有理论高度,也有案例分析,使得学生们接受一套较为完整的诚信道德教育。

2 诚信法制教育机制

在当代社会规范体系中,诚信不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信念,只靠人们的内心自觉来实现,其原则精神己融入当代的法律规范和经济制度之中。[9]因此,诚信不仅是关乎人们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经济活动中的一个受到法律保护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对研究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清醒地意识到不诚信行为将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惩罚;其次,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过程中适时地给予学生法律咨询和建议,及时防范和规避一些不当行为的出现;第三,通过长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在经济活动中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形成诚实守信的习惯,进而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使诚实守信成为自觉的行为选择。

(二)建立诚信保障约束机制,实现研究生诚信就业的制度他律

目前,我国国内的制度建设尚停留在对研究生各种不诚信行为的关注和处理阶段,对于诚信教育的方法、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还处于自发和分散的探索阶段,缺乏制度性的规范和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是引起就业诚信缺失的现实原因,通过诚信道德约束机制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研究生良好诚信观念的形成。

第一,吸收借鉴美国负责任研究行为(RCR)教育制度,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生诚信制度。目前国内高校尚未建立针对研究生的诚信教育或者评价体系,学者们的研究也大多拘泥于某一部分诚信体系的建立,缺乏对整个研究生教育阶段的诚信体系建立的掌控。RCR教育以研究科研不端行为为主题,致力于培养高层次科研人员具有诚信的道德操守,在美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范围广泛、层次多样、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德法等国家也陆续开展该项教育实践。[10]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完善,该体系的制度建设已经较为系统和全面,全过程、多方位的教育及引导制度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将RCR教育与科研经费的获取相结合,引导科研机构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及时调整机构的职责;规范教育的具体内容,注重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等内容都是将研究生诚信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制度化的良策。

第二,加强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规范就业推荐工作。目前国内各高校在本科生阶段基本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必修课,也常规性地对本科生辅导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辅导,但是对研究生职业规划的辅导却十分薄弱。研究生拥有较高的学历、较多的社会经验,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认知自我、自我探索。因此,学校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加强这个部分工作的比重,加大对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专职辅导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的力度,特别是注重发挥导师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引导作用,提高导师的参与度。规范的就业推荐工作制度应包括毕业生准确的基本信息、时时的诚信状态以及规范毕业生推荐表等内容,所有内容和信息都应是可查可证实的,但是对于青年学生的诚信状态应以是否积极改正为最终目标,之前的失信行为仅作档案保存。

第三,大力推进导师推荐信制度。在欧美国家,推荐制度早已成为个人求学、求职不可获缺的一部分[11],在国外,教授一般不会给自己陌生的学生写推荐信;即便给自己的门徒写,也会字斟句酌,客观陈述学生的学术水准,给同行做参考。因为推荐信一旦失实,会失信于同行,进而影响自己在学术圈的地位。[12]推荐信制度实际上是用大学教授们用自己的学术信誉建立的信用抵押,一份言辞恳切的导师推荐信能为应聘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是以导师负责制为主要形式,因此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最为贴近事实的。一个什么级别的导师,是否愿意为学生写推荐信,推荐信的评价有多高,应该在学生的实际就业中发挥巨大的界定作用。通过导师推荐信制度不仅能促进导师在平时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和了解,更能大大加强学生主动与导师沟通的动力,同步提升了师生双方对诚实信用的关注。

(三)建立诚信主体自律机制,提高研究生诚信道德的行为水平

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通过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道德的自律也就意味着人的尊严确立。[13]虽然现实环境存在很多问题,但是解决研究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关键还在学生自身自律。研究生坚守个体道德才是诚信培育的根本,只有研究生的个体道德水平从他律道德上升为自律道德,自身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提高了,使诚信成为个体道德的底线,才能在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中,主动地去适应与引领社会的发展,才能在任何时候不会为利益的诱惑而丧失自身的诚信。

在哲学上,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康德的自律概念对道德的宗教基础的消解,但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讲的道德自律,并不是道德主体毫无根据的任意选择。[13]马克思认为,个人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有可能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意志自由,实现自己的目的。[14]因此,自律的养成实际上是对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的高度认识和主动符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自我识别、自我建构、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几个阶段。第一,自我识别即是一种认知自我的过程,主要是指养成者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并借助相关识别工具对自我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自主认识和判断。研究生面对就业的时候,对内应了解清楚自己的工作能力、心理需求等方面;对外应认识清楚当前社会总体发展趋势及需求、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通过两方面的识别过程,个体可以明晰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第二,自我建构是自律养成的核心部分,是指研究生要将自己在外部环境中所受的诚信道德教育和诚信法制教育逐步内化,将诚信道德的内容同自身的学习到的其他知识一起融入思想意识中,形成个体新的内在的素质。第三,在自我识别和自我构建的基础上,研究生通过比照外部环境对于诚信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判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继而进一步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大大提高自律养成的有效性。最后,个体要通过不断地自我识别,自我构建和自我评价,将自己的行为与社会向个体所传递的诚信行为标准进行比照,并由此进行自我表扬或批评、奖赏或惩罚,这个过程即是自我强化。只有通过了这个道德认知内化过程的高级阶段,学生才能成为有效持久的自律主体。

endprint

参考文献:

[1]衣春翔,韩雪. 我省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本科生[N]. 黑龙江日报,2013-04-20(002).

[2]王君,于飞. 南京研究生诚信调查:1/4研究生求职简历曾造假[EB/OL].(2006-02-21)[2012-03-14]http://news.sohu.com/20060221/n241947511.shtml

[3]黄静,刘强,王薇. 研究生就业心态调查与学生职业生涯探索[J]. 现代企业教育,2012(11):67-68.

[4]王军.研究生就业应恪守诚信原则[J]. 中国研究生,2005(4):22-23.

[5]杨金志,程士华,郝亚琳. 遏制诚信缺失,建设“道德强国”[N].新华每日电讯,2012-03-12(002).

[6]黄志平,唐媛. 试论高校研究生的诚信缺失及其培育[J]. 现代大学教育,2006(5):77-80.

[7]冯蓉. 研究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3):85-90.

[8]裴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J]. 视野,2010(11):18-19.

[9]杜振吉.关于诚信建设的伦理学思考[J]. 伦理学研究,2004(5):101-106.

[10]胡剑. 美国负责任研究行为(RCR)教育的演进、特点及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2(2):120-128.

[11]陶勇.加拿大人离不开推荐信[N].青年参考,2009-11-27(02).

[12]樊丽萍. 国内教授推荐信来得太容易[N].文汇报,2011-12-09(007).

[13]刘余莉,道德的自律与他律[J].道德与文明,1996(1):28-30.

[14]何建华,道德自律与意志自由—兼论道德自律的社会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2(4):117-120.

Research on the Honesty Mechanism of Graduate Students Employment

ZHOU Yu

(Publicizing Division of CPC Committ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graduate students enrolment and marketization reform of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graduate student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pressures when finding a job. Dishonest behaviors, such as personal materials which contain false information, capriciousness in interviews and breach of promise, are frequently noticed, and they are caused by negative effects of social reformation, institutional deficiency as well as imbalance of moral life.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ncrease graduate students observ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al standards of honesty, so as to establish mechanism of honesty education and ensure restriction and individual selfdiscipline mechanism.

Keywords: employment; honesty; graduate student;

(责任编辑:邓泽辉)

endprint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就业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