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异化的根源和规避*

2014-09-01 00:37闫坤如黄理稳
关键词:异化

闫坤如+黄理稳

摘要: 技术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技术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恶化、人的主体性地位丧失等局面,导致了技术异化的出现。我们通过对技术异化表现以及对技术异化根源的分析来加深对技术异化的理解,从而对技术异化进行合理规避和有效控制。

关键词:异化;技术异化;反自然性;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3-0063-06

技术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但是对于“技术”这个概念的界定却并非那么容易,技术原义是技能、技艺、 能力等,于光远先生主编的《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对技术的界定是“技术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的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通过以上界定,可以总结出技术以下的属性:第一,技术包含了人类的目的;第二,技术发展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第三,技术是一种手段和方法。埃吕尔(Jacques Ellul)也认为技术是方法,技术是“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理性地达到并且(在特定发展阶段) 具有绝对效率的所有方法”(Ellul,1964);除此之外,技术是“一种社会建构和一种社会实践”(Stamp,1989),“技术是无形技术与有形技术、潜在技术与现实技术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技术是软件与硬件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技术是经验、知识、能力、与物质手段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技术还是目的与手段在动态过程中的统一。”[1]也就是说,技术除了是一种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目的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方法,还是人类满足自己的某一方面的目的从事的活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摆脱被自然界奴役的局面的同时,也使得技术越来越偏离人类期望的轨道,甚至出现了“技术异化”现象。

一、异化和技术异化

欲澄清“技术异化”概念,首先要对“异化”的概念加以界定,“异化”概念来自于拉丁文alienation,这个概念具有让渡、转让、分离、疏远、差异、精神错乱之义。“异化”早在《圣经》中就出现过,很多学者在不同领域用到这个词,例如,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就曾经在权力转化意义上使用过异化。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异化作为哲学范畴使用。马克思从劳动异化来揭示异化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如人用脑创造了上帝而受上帝支配一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用来支配和奴役工人,这种财富的占有以至于劳动本身和人的本质都异化为与工人相敌对的异己的力量。”[2]36“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工人在劳动中所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 [2]517 马克思认为的“异化”指活动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其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的客体成为外在力量,反过来奴役、支配和统治主体本身。马克思的异化观在其“劳动异化”概念及劳动异化理论中对“技术异化”含义的界定引起整个西方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异化理论经历了中世纪的神性异化论,近代社会契约论形态和 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形态经过费希特、费尔巴哈尤其是黑格尔的进一步阐发,将异化理论纳入思辨领域并充分发挥,使其获得抽象的哲学意义”[3]。

总的来说,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的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自身。异化是“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4]

把技术和异化放在一起是随着工业化的过程进入学者的领域的,较早论及技术引起异化的有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等。他们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技术是导致人类文明堕落、道德沦丧、人的主体地位丧失的根源。在技术社会里,“世界的主人正在变成机器的奴隶”,技术导致了“个人不成其为个人”,“人变成了被用于高级目的的材料”从而导致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法兰克福学派从人的自由解放角度对现代技术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如弗罗姆(Erich Fromm)在《健全社会》中指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人的本性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压制,人不再是自然状态的人,而变成了一架“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机器”。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在《爱欲与文明》和《单向度的人》等著作中指出,技术理性在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技术压抑了人性,技术与人类的幸福相对立,在技术社会,人已成为一种只有物质生活而无精神生活的 “单向度的人”,社会也成了一种 “单向度的社会”。

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坚持“技术统治论”,认为技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使人类普遍异化。

埃吕尔坚持技术实体论观点,对技术异化问题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当代技术已日渐成为一个完全自主的、外在于人的支配系统;技术越发达,人所丧失的自由就越多。所以,人在技术系统面前无能为力。

拉普(FLapp)对技术异化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技术异化是现代技术世界的特征,技术异化是一切工业化国家的特征,这种异化的根源在于技术程序本身的性质。

总的来讲,技术异化指的是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控制自然而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中,技术成为主体的异己力量并且反过来反对技术主体。技术不但不是‘为己的,而是‘反己的。技术异化除了技术由“为己”变为“反己”也就是变成了人的对立面之外,还具有另外一个方面的特征,那就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的主体地位面临丧失的危险,技术已经成为摆脱人类的控制的独立力量。

学界对技术异化的界定并不统一,有的学者把技术的负面效应也包含在技术异化中。技术异化和技术的负面效应是有差别的,所谓技术的负面效应指的是因技术的发展而引发的一些危及人类和自然或人造设施的情境、事件与物质,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对技术主体的负面作用,而技术异化指的是技术远离人类初衷,或者技术摆脱了人类的控制。当我们谈到技术负面效应的时候,并不否认技术对人类有积极的作用,但当我们谈技术异化时,我们讲的是技术的发展远离人类的最初目的和控制。技术负面效应是从技术的作用来讲的,技术异化是从技术的本质来谈的。技术的负面效应是现实存在的,是指技术带给人的当前境遇,技术异化是从动态视角来谈技术的,指的是技术的发展与技术主体的目的不相一致。技术的负面效应从技术本性的结果来谈的,技术异化是从技术本性的过程来谈的。因此,我们这里区分合理区分技术异化和技术的负面效应,不把技术的负面效应包含在技术异化的范围内。

二、技术异化的表现及其效应

技术异化表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和人本层面。

在自然层面上,技术的应用在增强人类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和气候的恶化。例如,用现代技术合成的DDT具有很好的广普杀虫作用,为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蚊蝇传播的疾病危害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WHO的报告指出:“单从疟疾病看,DDT可能拯救了5000万个生命。”1948年,Paul Miller还因此获诺贝尔医学奖。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了DDT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DDT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在自然界及生物体内可以较长时间存在,毒性增大、导致鱼类和鸟类的死亡,甚至在南极大陆定居的企鹅体内都有DDT的存在,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了威胁。它的使用污染了环境和食物,与技术主体保护环境和健康的目的相背离,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危害。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517技术的异化表现在技术能够在克服被自然界奴役的同时,使得自然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森林锐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污染严重: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和食品污染等。引起全球环境变化:温室效应,酸雨蔓延,臭氧层破坏等等。这些技术异化现象很多时候是由技术自身的发展造成的。正如技术哲学史家伊德(DIhde)深刻地指出:“虽然在低技术的条件下,人类的活动也会引发环境灾难,但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却大大地加速和加强了这一进程。”[5]52

技术在社会层面的异化表现在:技术异化在社会层面的表现是“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技术的内在价值转变为现实价值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消极作用或消极影响,它表现为技术实现其负价值效应的一切过程、结果和状态。”[6]131技术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的同时,它也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知识差距,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网络的使用造成信息的不公平、对核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造成国家间军事实力的差异等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如核武器的存在威胁着整个人类的和平。

技术在人本层面的异化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但同时也剥夺了人类的自由,使得人类在自然界中面临主体性地位丧失的危险。马尔库塞告诫说:“‘内心自由……这一私人空间也被技术现实侵占和削弱。”[7]11在现代技术社会,人全面地服从于技术,人的自由被局限在技术的需求之内,人以丧失自由为代价的换来了技术的进步。技术的异化还表现在“技术可以导致人类的劳动价值丧失;个人的孤独封闭和人际间的疏远冷漠等精神方面。人的思维成为无必要的。技术就是一个摒弃人类能力的过程。”[8]95马尔库塞认为在技术时代“劳动几乎完全异化了。装配线的整套技巧,政府机关的日常事务以及买卖仪式,都与人的潜能完全无关。”[9]72-73技术异化使得人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的全面性。人在利用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同时却失去了主体性,失去了自主活动的自由,成为附属于技术产品的奴隶。

技术异化在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和人本层面的表现是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的结构,我们在分析时必须从总体上加以考量。

三、技术异化的根源

技术异化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试图从技术的本质、技术知识的不确定性,技术与人类认识的差异等方面来分析技术异化的根源。

(一)技术本质上是合自然性和反自然性的矛盾统一体,是技术异化的本体论根源

技术的本质具有二重性,首先,技术具有合自然性,要想设计、研发、生产、运用技术客体必须要合乎自然界的规律。F拉普认为:“人类所创造的和未来要创造的一切技术都必然是与自然法则相一致的。”[10]102技术的合自然性是技术的本质属性。人类为了摆脱自然界的奴役,必须先认识自然界的规律,然后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制造出技术产品。比如,人类如果想开发和利用核技术,必须根据放射性元素核裂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个自然界的规律,制造核武器用到的是放射性元素,而用金、木、水、火、土等元素不能发展核技术。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因为其违反了自然界的能量守恒定律而不能制造出来。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有整体的规律,但是人类却把自然界这个整体拆分成各个不同的学科来获得关于自然界的局部规律,即使某个具体的技术没有违背某个或者某些自然规律,但是却难以遵循整个自然界的整体规律。技术的合自然性体现的是符合自然界的局部规律,而非自然界的整体的普遍规律。

其次,技术又是反自然性的吗,“所谓技术,从其出现的那天起,就是反自然的。技术……只要使自然发生某种变化,就要引起自然的破坏,因此不会有什么绝对安全的技术。”[11]人类之所以要征服与改造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自然原有的秩序阻碍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技术的应用就是通过对天然自然的“干预”、“破坏”过程来实现的。故人类对天然自然的改造过程就是对天然自然的原有秩序破坏或者是对天然自然原有系统平衡的干扰与破坏。可见,技术必然具有反自然性。

技术的合自然性和技术的反自然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用技术来摆脱被自然界奴役的命运,首先必须利用自然界的规律,违背自然界的规律不能够得到技术产品,但是技术的反自然性使得技术客体难以融入整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之中,人类正是利用了技术的反自然性,才得以对天然自然进行改造,以得到一个符合人类目的的人工自然,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求,这两者的矛盾导致不可避免的出现技术异化。

(二)技术知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统一体,是技术异化的认识论根源

我们一般把技术知识可以看作科学知识的应用,“技术可以看作是关于人工事物的科学研究……技术可以被看作是关于设计人工事物,以及在科学知识指导下计划对人工事物进行实施、操作、调整、维持和监控的知识领域”。[12]231

一般来讲,技术知识分为两种:技术知识特别地包括了“可明言”知识和“不可明言”知识两种,“可明言”技术知识即可以用语言、文字等工具和手段加以表述的技术知识;比如想制造出一颗原子弹要依靠相对论以及原子物理学的科学知识。“不可明言”的技术知识是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达到目的,但是暂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知识,比如,烹调技术很多时候就是不可名言的知识,我们可以做出一桌香喷喷的饭菜,但是未必都能够把烹调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说清楚。不管是可明言的技术知识还是不可明言的技术知识,都是对科学知识的运用。技术知识必须具有确定性,也就是说技术具备可靠性和稳定性,否则将不能达到人类的目的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科学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按照普利高津的思路,“科学不再等同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同于无知;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是概率性的;由科学知识概率性所表征的不确定性不是因为我们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努力就可完全消除的,它是内在于科学知识之中的。”[13]2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使得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知识本身具有了不确定性。“虽然新的信息(尤其是科学提供的信息)有时消除了原有的不确定性但是它们也以表面上看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不确定性。”[14]37在现代社会中,科学知识也是社会建构性的,科学研究、技术探索除了与客观的真理与法则相关,而且还是包含着人类目的性的社会建构活动。“科学超越了其界限并且将社会及生活的生活条件作为一个实验室,一方面新的知识借助于理论和实验得以有效产生,另一方面却又发生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位移,人们可以将此位移近最大可能的浓缩为一句话:研究上的风险将变成社会风险。”“今天所有对自然奥秘的认识与探究就已经是一种对自然的操纵。”[15]304-305在现代社会中,实验室条件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探索就难以避免技术异化现象。

(三)技术的复杂系统性和人类认识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技术异化的出现

哲学家泰尔斯(Mary Tiles)在《科学哲学手册》中精选出了七种不同的技术定义,[16]其中有三种定义就明确表明技术就是一个系统,比如:技术是“人类创造的用它来完成而没有它就不能完成任务的系统”(Kline and Kash,1992);技术是“为达到特殊目的显示于物理对象和组织形式中、基于知识应用的系统(Volti,l992)”技术是“少数技术专家通过一个有组织的等级来理性化地控制大多数人群、事件和机器的系统”(McDermott,l969)。在技术哲学家F拉普看来:“技术是复杂的现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10]57“现代技术创造设计的是高度专门化的复杂技术系统。它们是一个具有自身规律的领域,只有人们愿意服从其固有规律的时候,它们才会产生并发挥出预期和非预期的结果。它们与人相分离,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而存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形态和面貌”。[17]10

技术内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系统具有复杂性、技术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深刻关联性与人类主体认识水平具有有限性存在着矛盾,使得主体仅能认识技术的局部,很难全面把握技术。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2]562人类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决定了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时既会带来福祉,也会带来一些背离人类初衷的异化现象。“这个社会在技术上越来越完善,它甚至能够提供越来越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是,与此息息相关的后果和种种危险却是受害人根本无法直觉到的。”[18]127技术本是人类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是人类追求福祉的工具。现代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超出主体的认识能力,技术主体对技术知识的把握受技术主体的认知能力、专业水平和心理状态等的影响,在特定的时代对特定的主体来说,对技术知识的把握都是有限的,并且技术具有自主性和不确定性,技术异化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技术是由技术主体、技术客体和技术本身多个元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技术异化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且因为技术的反自然性本质、技术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对技术知识认识和应用的复杂性导致技术的异化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以期在分析技术异化的基础上,在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降低技术异化的作用范围。

四、技术异化的规避和控制

总的来说,技术推动了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技术使人类摆脱自然界奴役的主导力量,技术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技术在人类历史上主要发挥的是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伽达默尔就曾经说过,“20世纪是第一个以技术起决定作用的方式重新确定的时代,并且开始使技术知识从掌握自然力量扩展为掌握社会生活,这一切都是成熟的标志,或者也是我们文明的标志”[19]63但技术异化现象也在自然层面、社会层面和人本层面普遍存在着,也没有绝对安全的技术,那如何正确的对待技术呢?首先不能因为技术异化的存在就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甚至放弃使用技术,这无异于因噎废食。其次,技术本身有价值负荷,技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技术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通过上面的陈述我们知道,技术异化的出现有其本体论根源和认识论根源,这就是说,技术异化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下面我们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来说明对技术异化的规避和控制。

(一)技术主体从观念上认识技术异化的存在

“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20]56,作为科学应用的技术,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也取决于技术主体——人类。如何对技术异化进行合理规避和有效控制呢?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为了满足人类某方面的目的,符合人类总的价值追求,技术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人类要避免“工具理性”的观念。所谓“工具理性”指的是“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所凭靠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21]5。工具理性追求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实际功效。在工具理性坚持“这样的知识或信念: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而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22]29但是这种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为最终目的,没有考虑到技术异化的存在,这种观念容易导致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脱离了人类的控制。人类应该认识到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人的认识的有限性对不确定性世界的把握是不全面的,所以,人类对技术的应用应该谨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弱化技术的负效应,才能有效对技术异化加以控制。

(二)通过技术主体的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来对技术异化加以规避和控制

技术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属性,通过对技术主体进行伦理宣传和教育,提高技术主体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使得人类对自身的欲望和行为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控制。使得而人类“在听到任何好消息时,我们都会预料到最糟糕的情况。风险感觉紧跟着进步的喜讯,就像影子紧跟着光一样。这就是说,人们只要一想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同时就得联想到风险即表面上看不见的东西”。[18]160-161同时,政府相关法律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对滥用技术的行为进行惩治和规范,引导技术向着有利于整个人类进步的方向发展。

总之,技术异化的规避和控制的主观方面除了从主体的心理层面采取措施,构建和塑造技术文化、心理沟通和伦理规约外,还要从制度层面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完善制度和制度创新来规避和控制技术异化。

(三)对技术进行合理地评估和监控

技术知识具有不确定性,技术的应用又关涉到技术主体的价值取向,因此,从客观方面对技术异化进行规避应该做到提前预防,所谓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是指“即使存在不安全的科学证据,人们也必须对环境问题(也可以推及其它形式的风险)采取措施”。[23]28

在运用技术知识进行技术设计的时候,尽量应用确定性的技术知识,尽量对某项技术的风险进行提前预测,预测技术异化出现的概率,减小技术异化出现的可能。避免技术主体高估技术的价值和作用,避免对技术的价值进行简单、孤立、静态的绩效评价,而应从多元、联系、动态的视角对技术的价值和作用进行合理的评价,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根源上对技术异化进行控制。

为了防止技术异化的出现以及对技术异化进行有效规避和合理控制,还应该在某项具体技术广泛应用之前,进行小规模的试验,对技术异化出现的可能进行合理的预见。同时,还要对技术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从技术应用知识的确定性、技术开发和设计过程的合理性、技术应用的可控制性等动态方面对技术异化现象的出现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控制,才能有效避免技术异化进行控制和规避。

技术异化有其客观根源和主观根源,只有深入挖掘其症结所在,通过系统、动态的方式对技术异化进行有效规避和合理控制,才能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让其为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远德玉.技术过程论的再思考[J] .东北大学学报,2003(6):391-4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王树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异化理论[J] .哲学研究, 1984(11):36-42.

[4]侯才.有关“异化”概念的几点辨析[J] .哲学研究,2001(10):74-75.

[5]D.Ihd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M]. New York:Paragon House Publishers,1993.

[6]郭冲辰.技术异化论[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7]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8]J Ellul.The Technological System[M].New York:Contnuum,1980.

[9]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 [M]. 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1]李立生.试论“科技异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4):10-12.

[12]M Bunge.Treatise on Basis Philosophy(Vol. 7),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 Dordrecht: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5.

[13]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

[14]汉森.知识社会中的不确定性[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1):37-43.

[15]尤纳斯.技术、医学与伦理——责任原则的实践 [M] . 张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6]W H Newton-Smith. A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C].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17]高伟,陈华.双刃利剑——百年科技利弊[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18]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 .张瑞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9]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 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20]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第3卷)[M].许良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1]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2]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M] .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3]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The Origin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and Avoid

YAN Kunru,HUANG Liwen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echnology is the dominant force to promote modernization, social progress and human develop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uses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loss of people's subjectivity, leading to the alienation of techn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lienation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tend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so as to make a reasonable circumvention and effective control of technology alienation.

Keywords: alienation; alienation of technology; anti naturality

(责任编辑:邓泽辉)

猜你喜欢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网络交往异化现象的哲学反思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语音输入法,会异化新闻文本吗?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