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明,于海英,姚新美
(1.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护理部,浙江 桐乡 314500; 2.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品质管理活动在降低儿科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
张菊明1,于海英2,姚新美2
(1.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护理部,浙江 桐乡 314500; 2.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科)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活动(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QMA)在降低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小组,运用PDCA循环(戴明环)方法,确立“降低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发生意外拔管的主要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通过开展6个月的QMA,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率由活动前的38.3%降低至活动后的14.5%。结论QMA在降低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中的效果显著。
品管圈;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
品质管理活动(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QMA)是医院用于改善品质、提升效率的团队活动[1]。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持续质量改进的运作方式,已不断融入医院细节管理中[2-3]。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4]的发生。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在2012年6月成立了品质管理小组,应用PDCA循环(戴明环)与QCC管理工具开展降低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的QMA,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2012年1-6月我院儿科开展QMA前收治的患儿350例,其中男186例、女164例;年龄29 d至13岁,平均(3.05±1.25)岁;病程1~16 d,平均(4.65±1.12)d,其中发生意外拔管134例。调查记录2012年7-12月我院儿科开展QMA后收治的患儿385例,其中男206例、女179例;年龄32 d至14岁,平均(3.16±1.27)岁,其中发生意外拔管56例。活动前后患儿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静脉留置针的材料均选用24 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6 cm×7 cm透明敷贴。
1.2 方法
1.2.1 QMA概况 2012年6月1日,我院儿科召开QMA动员会,并成立QCC小组,在自主自愿的原则下,完成圈员的报名,全圈共有成员9名,设QCC圈长1名,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护士长为辅导员。
1.2.2 QMA步骤 根据QCC十大步骤确定工作计划、找出科内的问题、确定主题、现状调查、原因分析、掌握改善主题的重点、制定目标、提出对策、对策实施、效果确认[5]。
1.2.3 主题选定 2012年7月2-12日为选定主题阶段。召开QCC圈员会议,圈员针对本科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待选主题,通过脑力激荡法,根据问题的严重性、可测量性、适宜性、可现实性和合时机性,经小组投票,最终决定QCC的活动主题为“降低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并填写申报表,上报护理部审批,通过后立即展开QCC活动。
1.2.4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为了对我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现状进行充分了解,我们对本科室2012年1-6月留置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记录进行回顾性调查,共计患儿350例,意外拔管134例,发生率为38.3%,小组分析讨论制定了详细的留置针意外拔管原因分析表(表1),并进行了实施前的原因柏拉图分析。根据分析,我们得出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的原因以套管脱出/折叠、穿刺失败、自行抓脱等为主,占75.5%,依柏拉图80/20法则,将此类原因列为本期活动的改善重点。依据圈员的工作年资和学历,通过评估得到圈能力为85分。按QCC方法给出的公式计算目标值[6]。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38.3%-38.3%×75.5%×85%=13.7%,拟定我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由38.3%降至13.7%的目标,降幅为24.6%。
1.2.5 针对原因实施细节讨论 2012年7月13-20日针对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的原因进行细节讨论分析,通过绘制鱼骨图确定了护士、患儿和其他等三个方面的因素。护士方面包括宣教不到位、封管不当、穿刺失败、固定不妥等因素;患儿方面包括皮肤过敏或静脉炎、出汗多胶布松脱或针头滑出、看管不严自行抓脱等因素;其他方面包括软管折叠、软管脱出、套管堵塞等。针对这些因素,展开细节讨论,最后确定提高穿刺技术、加强宣教、改善固定方法为主要的改善方向。
表1 活动前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原因分析
1.2.6 对策实施 2012年7月21日开始,用PDCA的方式开始QCC的对策实施阶段,每月定期检查、总结、分析,进行持续改进,画制甘特图(条状图)进行实施情况记录,以检讨对策实施情况。
1.2.6.1 规范穿刺技术,提高穿刺质量 (1)对穿刺静脉选择、进针角度、置管长度、固定方法进行统一培训;要求圈员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首选头部额正中、耳后静脉、颞浅静脉及额角分支等较粗的静脉,其次上肢血管。刘秀霞[7]的研究表明,上肢静脉留置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下肢静脉。(2)给静脉穿刺难度高的患儿穿刺时,向年轻护士进行示范讲解;增设8-4班护士1名,穿刺时尽量2名护士配合,以增强协作者和穿刺者的信心。(3)保证穿刺环境光线充足,配置壁挂灯1台。
1.2.6.2 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做好相应的宣教指导 (1)留置针穿刺在患儿头部时,嘱家长不要在患儿的头部加盖物件,母亲喂奶和护理孩子的过程中,也应避免触碰留置针[8];(2)留置针穿刺在患儿手部时,在患儿睡眠时将其手放入一次性脱脂棉手套内;(3)嘱咐患儿家长避免患儿有留置针侧的肢体过度活动,减少肢体下垂;(4)穿衣时先穿有留置针侧,脱衣时应后脱有留置针侧。
1.2.6.3 加强留置针的固定,防止软管滑出折叠 工作实践中,我们摸索到一种新型的留置针固定方法,即4步固定法:(1)先用1条长约6 cm的进口胶布在套管针下面往上交叉固定套管针针柄部分,针柄下垫一大小适宜的脱脂棉球;(2)常规用3M透明敷贴固定;(3)透明敷贴外贴加固贴(用3M自粘绷带自制)1张,加固贴长6 cm,宽6 cm,中间剪一0.5 cm×0.7 cm大小的棱形小孔,粘贴时小孔对对准留置针穿刺点,便于观察;(4)最后用3M易撕敷料胶带缠绕加固贴上下各1圈。隔天更换敷贴重新固定。
1.2.6.4 改进封管方法,减少套管针堵塞 (1)使用10 U/ml的肝素液进行封管;(2)推注封管液的速度不能过快;(3)封管时由原来的针头刺入肝素帽1/3改为仅将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4)封管后必须将关闭夹移至留置针延长管近端,肝素帽固定位置须高于留置针。
1.2.6.5 严格操作规范,防止静脉炎或者液体渗漏 (1)穿刺前,用聚维酮碘消毒穿刺处皮肤2遍,消毒面积大于敷料面积;(2)每天输液前消毒穿刺处皮肤,必要时更换敷贴;(3)输注高渗或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减慢滴速,封管时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4)套管部分脱出时,不能重新送入血管。
经过开展6个月的QMA,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明显降低,由活动前的38.3%降低至活动后的14.5%(表2)。
表2 活动前后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的比较
3.1 开展QMA的成效
3.1.1 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质量的提高,二是服务态度的改善和人文关怀的增多[9]。QMA的开展有效减少了儿科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情况的发生,意外拔管率由活动前的38.3%下降至活动后的14.5%;留置针的平均留置时间,由活动前的(2.9±1.1) d延长至(4.1±1.2) d,有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提升了护理服务的质量。
3.1.2 形成一种新的留置针固定方法 通过应用留置针4步固定法,患儿留置套管滑出、扭曲、折叠的情况明显减少,套管脱出/折叠导致的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也随之降低。
3.1.3 提升圈员管理工具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QMA强调让员工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10]的活动理念,QCC不仅仅是员工自主自发的活动,而且是一种自下而上、团体合作的持续质量改进活动[11]。在圈会上,成员脑力激荡、畅所欲言,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激发。通过此次活动,圈员学习和掌握了先进的质量测评工具:画柏拉图把握现状,用鱼骨图解析问题原因,画雷达图对无形成果进行评价等。因此,QMA的开展有利于培养临床护士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提高了护理人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QCC对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难题和患者需求的热点问题、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及改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2]。
3.2 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本次活动仅有护理人员参与,而医院质量的改进涉及多个部门,与医疗、后勤等支持系统关系密切[1]。护理品质是医院医疗品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3],今后QMA的开展需争取医疗、后勤等其他部门的参与和配合,使QMA的开展更加全面和深入。QMA小组成员对各种管理工具的应用能力不足,表2显示,活动后患儿浅静脉留置针意外拔管发生率为14.5%,尚未达到制定的目标值13.7%。因此,以后的工作中,医院管理者仍需加强对医护人员相关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管理工具的应用能力。
[1] 金静芬.医院推进品质管理的活动实践[J].护理与康复,2011,10(7):619-621.
[2] 付文焕,王晓舜,施孝金,等.品管圈活动在药剂科制剂部门的应用与成效[J].中国药事,2009,23(10):1033-1066.
[3] 沈玲丽,冯素文,朱秀芳,等.品管圈对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10):907-909.
[4] 王艳玲.护理干预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0,8(1A):19-20.
[5] 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23-55.
[6] 陈旭慧,叶海虹,艾梦婷.品质管理圈活动在手术室高值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7A):66-68.
[7] 刘秀霞.学龄前儿童静脉留置针留置部位与留置效果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2,12(18):215.
[8] 漆平,闵丽华,陈苹,等.3M自我粘缠外科绷带用于儿科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固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4B):41-42.
[9] 刘昭君,岳仕鸿,钱涵,等.精细化管理在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9):54-56.
[10]陆国红,吴隽,沈金芳,等.采用品管圈方法优化药学服务流程[J].中国医院,2009,13(9):15-18.
[11]张幸国,赵青成,里盈,等.品管圈在医院药学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4):233-235.
[12]方桂珍.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活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08,22(4):1103-1104.
[13]沈玉香.黄锦凤.汤辰苏.品质改善回圈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运用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12):1163-1164.
(本文编辑:沈园园)
2013-04-17 【
】 2013-10-26
张菊明,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10.3969/j.issn.1008-9993.2014.03.019
R197.323
A
1008-9993(2014)03-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