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问候语差异在跨文化交流的应用

2014-09-01 23:54何祎娜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何祎娜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与美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美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必然会导致“文化冲击”带来的困扰。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美文化差异;从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角度谈中美问候语异同;问候语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以及问候语在汉语学习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解析从中美文化习俗异同现象所产生的问候语文化差异。同时得出结论:正确使用问候语不仅可以使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以及汉语学习者,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增进对中美语言和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从而促进中美两国人们相互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中美问候语;跨文化交际;汉语教学

一、中式问候语对美国人产生的问题现象

在与美国人的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况:

例一:一位来京留学的美国留学生下课后回宿舍,当她开门时,碰到中国舍友的对话:

中:回来啦?

美:……

例二:来京工作的美国人出门时碰到邻居王阿姨的对话:

中:吃了吗?

美:……(困惑)

例三:一位外国女教师在中国参加朋友聚会时被问到:

中:您看起来真年轻。请问您今年多大了?

这位女士不但没有回答而且一气之下离开了会场

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很平常的汉语问候却让美国人感到困惑、反感、甚至愤怒?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些例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中美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观看跨文化交际对问候语的影响

1.中美民族性格“含蓄内敛”与“开放自由”

尽管上古中国地理环境处于半封闭隔离状态,然而国内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中华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勤劳的双手养成自给自足、平稳实干的民族性格。另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体现为重视内部的统一与安定。

地理环境有限而且气候变化大,使美利坚民族难以依靠本国资源生存。因此美国不仅要引进、输入其他国家的物资与人力而且还需要不断学习吸取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另外,美国又是一个多种族移民混合的国家。这种社会条件培养了美利坚人民开放自由的民族性格。

2.中美文化差异“礼”、“仁”与 “self”、“free”在问候语中产生的冲突

中国古代文化中,受到儒家思想“以类合之,天人合一”的倡导。在中国传统文化习俗中,把“天”看作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此,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也转化为用“礼”来约束人们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管理国家系统。

中国文化重视集体观念:“大‘家在前小‘家在后”的社会思想。把个体看做群体的一份子,团体价值与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与中国文化相反,美国文化以“self”和“free”为主。美利坚民族尊重个体,崇尚人文主义。美国人习惯快节奏、每天充满挑战与激烈竞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适者生存”残酷的社会环境下,美国人不得不选择拼搏与奋斗。此外,美国是个高度移民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平等自由的政治原则。美国人养成了融合、自由的生活态度。

中美在不同文化下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观。由此可见,两国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自然会产生文化冲突与误解。我们以开篇讲述的三种问候交际情境为例,进行分析:

例一:一位来京留学的美国留学生下课后回宿舍,当她开门时,碰到中国舍友时的对话:

中:回来啦?

美:……

解析:首先,美利坚民族性格独立、自由。美国人也很少将自己思想强加于别人。另外对于这种明知故问的问候方式,他们会感到厌倦、无言以对。由此可见,这位美国留学生,认为这种中式特有的疑问式招呼语问候形式是无意义、多此一举的。

例二:来京工作的美国人出门时碰到邻居王阿姨时的对话:

中:吃了吗?

美:……(困惑)

解析:由于这位美国朋友不了解“吃了吗?”的文化背景,导致他对这种中式问候方式产生误解,甚至产生困惑。“吃了吗?”在中国是一种固定的问候形式,是约定俗成的。导致这种问候方式的主要原因有:

其一:中国是饮食文化大国,美食与文化有密切联系。中国饮食不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而且还是一门艺术。 “色、香、味”俱全意味着食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其二:饮食也是中国礼仪不可缺少的社交环节。饮食是中国人重要的社交手段,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中国人用盛宴招待客人,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

最后:由于自然灾害带来的困扰,当时温饱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吃”是当时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不再担心温饱问题。然而,由于文化传承根深蒂固和少数贫困地区吃饭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少部分人至今仍然用“吃了吗?表示问候、关心与礼貌。

另外,在美国如果有人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多数有请客之意。然而,中式问候中的“吃了吗?”并无请客之意,只表示问候与关切或引出其它话题。

例三:一位外国女教师在中国参加朋友聚会时被问到:

中:您看起来真年轻。请问您今年多大了?

这位女士不但没有回答而且一气之下离开了。

解析:美国文化交际习俗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尊重隐私。特别是女士被提问到年龄。“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正因如此,人们对于衰老和死亡产生心理恐惧,在美国被视为禁忌话题。

三、问候语在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汉语问候语教学中忽视环节——语境现象学习

多数美国汉语学习者在与中国人们问候时都会产生这种困扰——汉语语境难、不理解含义,从而导致他们对汉语学习的消极态度。

汉语语境本身包括上下两个不同的意思层面:下层意思是直观可见的。然而,上层意思涵盖在一种无意识、深层抽象的语境中,这种含义对人们日常生活起到制约的作用。在不同语境中,汉语的使用是灵活多变的。例如:一名留学生在课上学会了“看”是“look”的意思,课下这位学生在路边遇到一位中国朋友,正要上前打招呼,突然路边飞速驶来一辆汽车。中国朋友立即大声喊道:“看车,看车!”这位外国留学生误认为是“观看汽车”的意思,之后疑惑地停下脚步,细心观察驶来的车辆。

这个例子是典型的语境理解错误,中国朋友说“看车”中的“看”不是普通语境中“观看、读”的意思,而是提醒小心来往车辆,确保安全。

2.如何提高汉语问候语中语境的学习,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在面对与本族文化不同或不兼容的众多因素时,人们习惯于参照本文化的问候语情境,影响判断,产生民族中心思想。忽略了语境文化的差异,造成问候交际的失误。首先,汉语学习者应该从主观意识上建立平等的态度。正确对待并且接受不同群体以及文化异同,导致的中美问候语差异,提高文化适应度。

其二,对汉语教学者来说,了解学习者对汉语问候语理解与应用失误的原因,能正确猜测对方想传达的思想。 从中美文化背景或问候语语境的应用角度来分析,考虑到语境与文化所导致问候语多变的情景因素,进而推敲其言外之意。最后,让学生针对问候语中多种语境环境下进行情景练习,使理论赋予实践,最后达到学生能在不同语境下正确用汉语问候的教学目的。

四、结论

中美文化对于问候语跨文化交际和汉语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中美文化差异、名族精神、社会价值等因素对汉语学习造成的影响。怎样使学生将文化与语境结合进行汉语交流。这就要求除了对中美基础文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在汉语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意培养留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曲卫国,陈流芳.汉语招呼语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3卷第3期

[2]孟建安,傅远碧.招呼语的社会因素.《语文学刊》,2000年第5期

[3]骆卫星.中西方社会礼貌原则之文化差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5卷第3期

猜你喜欢
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浅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论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失
委婉语教学研究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