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4-09-01 10:58金珊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2期
关键词:激励理论创新型人才学习动机

摘要:奖励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激励方式,一旦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就成为了激发个体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行为。在教育心理学中,奖励是对个体学习需要心理的满足,正确、恰当以及合理地实施奖励教育,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可行性路径。充分了解奖励具有的教育意义,把奖励教育的方式准确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无论对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还是课堂有效性的发挥,乃至整个教育学科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激励理论;奖励教育;学习动机;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01-02

一、对奖励的理解

一般情况下,提到激发人的行为,通常会想到奖励这一基本的社会机制。与惩罚所带来的管制和束缚不同,奖励能够使人们对某种或某些活动产生期待。它通过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需要的方式,促成或增加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让人们有强烈的愿望去产生这些行为。同时,奖励也是强化行为的一种方式。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在40多年前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而奖励就是斯金纳所说的正强化。它通过对人的正确行为给予肯定,产生积极、乐观、激励的效应,让人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重复着良好的行为。实质上,奖励作为外部激励的方法要满足人们的内在需要,也就是政治学中提出的外因对内因的推动作用。人们的行为是有原因、有目标的,而且总会受到动机的支配。动机是源于人的内心,推进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这时候,奖励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心理的变化,使其对内在需要产生强烈追求的冲动,从而以积极的行为满足自身需要[1]。与此同时,这一原理也经常被用在教育领域,奖励具有的重要教育功能,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自我学习意识,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奖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桑代克用“猫开笼取食”的实验提出了他的学习联结说。他认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的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1.奖励与学习动机。毫无疑问,适当的奖励式教育必然引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满足个体的内在需要。这种方法一般对素质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适用于那些学习动机较弱的学生。课堂上的奖励式教育通常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控制;二是提供信息。奖励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在作为与不作为、好与不好之间给予不同的反应,增强学生的心理认知,引导他们做出倾向于获得奖励的行为[2]。然而,关于奖励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还存在一种否定的声音,它认为奖励会给个体的继续良好表现带来额外的精神压力,减少学习者的自主性。如果对完成简单的任务给予奖励,会导致学习者对自身能力的藐视,从而对学习动机造成破坏;而且过多的奖励会使学生产生对奖励的依赖心理,把奖励单纯地看成学习目的,一旦奖励减少或消失,就会产生负面情绪,损害内部动机[3]。

2.奖励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奖励对人的创造性的影响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奖励可以通过物质激励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业成绩,让学生的头脑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思维更加活跃,感召他们对学习知识的洞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习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但一味的努力常常会使人产生厌恶,逐渐降低学习的动力,而奖励会减少这种厌恶感,引导个体做出能够得到奖励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也油然而生。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造就源于内部动力和自由的外部环境。奖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内在动机,也就是说奖励把学生带领到控制的死角,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3]。因此,有观点认为,创造性源于内部动力,奖励只会破坏人们对事物本身的兴趣。诚然,奖励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双面效应,但不可否认,动机对创造性的发挥有重要作用,而动机的产生源于奖励的刺激。所以,奖励通过对动机的影响而影响创造性,它具有的强化效果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优秀教师应当树立明确的培养学生的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在发挥创造力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灵活性。事实上,奖励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缓解学生课堂压力、给予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的教育手段,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心理的释放。正如,组织领导者授权给员工创造条件以利于改进、创新和专业的持续提高。它给学生尽可能宽的空间,使他们努力以得到教师的鼓励,持续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创新性思维。

三、奖励教育的运用

奖励本身的意蕴是十分复杂的,它应用的范围很广,产生的效果也最显著。把奖励教育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住奖励实施的度,从而保证其正确的使用能够有效修正个人的学习行为,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

1.明确奖励教育在教学中的观念。奖励在课堂上就是要通过激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用一种利益性的手段刺激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养成。但奖励的价值定位不仅仅只针对于学生课堂行为的加强,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奖励教育所具有的教育意义。

2.准确定位奖励教育的施教环境。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其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能激发人们自我完善的积极性。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认可,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而获得奖励是被肯定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教学来说,奖励提供了一种愉悦的氛围,学生的情绪因受到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而高涨。但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再对学生进行奖励,不仅不能发挥它本身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3.奖励教育要适当。经常性的使用奖励会令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最终目的,导致学习行为偏离,而只注重眼前的名次和奖品,机械地学习,这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只能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是将奖励视作激励的唯一手段。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这种外在刺激而引发的兴趣是不可能长久的。奖励只能作为“内在成功”的辅助性工具,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奖励更为有效[4]。

4.奖励教育要公平。教育要公平,奖励教育当然也要公平。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实施奖励的标准一致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到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中。让每个学生心存努力学习的希望,是奖励教育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高明书.奖励与惩罚的负面心理效应[J].北京教育,2002,(4).

[2]刘柏松,刘鹤松.借鉴科学行为激发学习动力的初步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3,(3).

[3]李鹰.奖励的教育意蕴及实践[J].教育研究,2013,(1).

[4]吴培培.经典管理定律对教学激励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2012,(1).

作者简介:金珊(198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激励理论创新型人才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分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