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琴
摘要:培养小学生口语能力是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也是新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性化教育的要求。对小学生口语的训练与培养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转化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好地让小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口语表达;思维;语言;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52-02
人类思维的发展经历知觉、感觉到感性思维,再上升到理性思维。而儿童思维发展正处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有相关思维与语言关系研究表明,“思惟的发展是由思维的语言工具和儿童的社会文化经历所决定的”,这表明了儿童思维与语言的发展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由社会环境决定,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决定了儿童是否具有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小学生口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阶段,我国教育对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普遍不受重视,分别表现在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
从学校教学活动来看,虽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已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要求使小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2]但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方言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深受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依然进行重读写轻听说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导致口语交际教学被忽视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完成教学计划和能力训练的教学任务下,很少有时间安排学生口语训练;第二,很多教师自身还面临着口语教学挑战,尤其是方言地区,就算老师能说普通话,但往往很少用普通话教学,还有很多老师对口语教学认识尚浅,难以把握好口语训练的教学方法,切入到口语训练中来,而具有一定随意性、混乱性和盲目性;第三,训练方法有待加强和更新,还存在着缺陷,如传统的看图说话、问答问题、朗读课文等,都很少涉及到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观察和认识,而让学生内在思维语言外化为口语;第四,在口语训练中,往往发言的同学都是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的学生,而不能照顾到整体,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
从家庭环境因素来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有实验表明,一个由单身母亲带大的孩子,依赖母亲很强,比较内向,外人很难接近,就算接近也很难沟通交流,因为他不善于表达;而一个由祖父母、父母组成的家庭环境的孩子,就乐观开放,善于言语,喜欢表达自己内在想法,甚至“话多”。而很多家长都不够重视这点,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分数多高,孩子放学回家就要孩子做作业,而自己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少花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对话。有这样一个例子,有学生告诉我,有一次他数学考了满分,回家就告诉父母他考了满分,父母听了十分高兴,但也习以为常,因为孩子成绩一直很好,就不多关心其他问题,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去了。但孩子想给他们说的不是他得了满分这个结果,而是他在考试中差点做错了一道题,幸亏检查到了,才得了满分这过程,所以,孩子看到父母这样很失落,就可能导致孩子变得内向不爱说话。
从社会方面来看,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是孩子如瑰宝,不让孩子自由外出与其他孩子玩耍,而是让孩子去上绘画、音乐等培训机构,而丧失了孩子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加上城市环境陌生化,孩子在室外也很少有人打招呼对话,而不像农村孩子一出门都有亲戚熟人招呼不断对话连连。
二、小学生自身心理发育还不完全成熟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的社会化”的初级阶段,身心发育都不完全,尤其是心理到青少年时期都还没有成熟。所以,很多小学生都会有害羞的心理,加之一些孩子性格内向孤僻、心理素质薄弱、思想单薄就更难以“开口说话”,甚至畅所欲言了。一般学生都有怕说错、怕被老师批评、怕被学生嘲笑等的心理顾虑,语言能力就有了障碍。具体表现为课堂发言紧张忸怩,语言不流畅,难以表情达意。加上小学生本来生活经验就缺乏,所掌握积累的词汇也不够丰富,使得他们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表达上严重脱节,表现为想说却不知怎么表达。
因此,教师除了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外,而且还要熟悉小学生心理知识。尤其是口语教学要求老师会揣摩学生心中所想、言行所表,便于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要说,能说清楚。对孩子的好奇心的引导可以提供很多口语训练契机。如上《捞铁牛》之前,老师就故意不让学生先预习,提前告诉两只很沉重的铁牛被洪水冲到河底了,让学生想想如何捞上来,就可以刺激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提供出很多有趣的方法。老师懂得小学生心理常识,不但对小学生口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对其他环节教育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口语训练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言,奖励发言好的,帮助发言较差的学生,同时还要教学生怎么表达内心所思所想,将内在思维语言转化为口语。
三、小学生处于思维过渡阶段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一般属于过渡性思维,即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具体的感念思维到抽象的概念思维的逐步过渡。”[4]这个时期,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表象向概念转化,因此处于一种概念模糊期,同时也呈现为一种逻辑混乱状态,因此内在思维语言也表现为模糊性与混乱性,因此,小学生在口头语言表达上也表现为断续、重复、混沌性。这便是“理解的混沌状态”导致了“言语的混沌状态”。其具体表现为,小学生对事物仍然是表象化的,如常言道的一知半解,没有形成逻辑思维,不懂概念含义,“少年儿童对名词术语知道的不多,常常把概念混淆(倔强和粗野,顽强和固执等)”,因此,在当其用言语表达所理解事物的时候,必然出现诸多不适不顺。
由以上可知,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口语训练的时候要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尽量多进行多元的对话,如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集体对话,并经常进行角色对话,如让学生扮演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模仿社会中的人物(父母、兄弟姐妹等)。在人与人交流中,理解障碍是双向的,是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双向交流。人在对话关系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明白自己的话语、愿望、态度、观念、情感等。所谓“理解障碍”就是说话者“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说话对象“没有注意听或者他本人情绪不好对我们抱有成见”就会产生理解障碍。而“语言障碍”往往会发生在学生表达之中,因此,口语教学中尽量找学生熟悉了解事物和社会生活经验来表达学生的认识,同时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运量内在语言和说话时间,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和帮助。此外,还得注重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理解往往是从他人那里“听”过来的东西的消化、转化,因而,他们极大可能性地在语气、语态上,话语内容上模仿他人的说话方式和说话内容。而教师就得必须做好传授正确的说话方式、方法来为学生提供典型例子,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更正不合理的表达方式,如口头禅、粗话等,是小学生口语表达培养的重要性
儿童语言的成熟与思维相互影响,但其具体形成却与儿童“社会化”是同步的,“语言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自然的行为形式,而是由历史文化的过程所决定的,它具有在思维和言语的自然形式中办发找不到的特性和规律。”了解了儿童语言与思维形成关系,更加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促进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提高。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原因与结果的。语言可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有赖于语言,反过来思维又能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发展。因此,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良好、协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与完善。可见,对学生进行系列普通话口语交际综合训练,不但促使其形成优秀的口语能力,也能促进其思维能力发展。
此外,口语交际训练能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培养个性。只有一个人具有较强的自我口语表达能力,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大方、自信,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并赢得他人的欢迎和喜爱。
参考文献:
[1][俄]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李维,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2.
[2]杨海玲.关注口语交际 创设有效途径[J].教育研究学刊杂志,2011,(04).
[3]肖苏,肖春.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策略[J].科教导刊,2012,(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