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珂威 林子禾
摘 要:通过对高校跆拳道课程和跆拳道俱乐部运营模式的研究,试图用俱乐部的运作方式来丰富学校跆拳道课程,并且寻找出高校跆拳道课程发展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动力,最终通过高校跆拳道场馆对外运营,满足当地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校;跆拳道;课程;场馆
关于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早有先河。1979年,我国在《关于加强群体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发挥和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游泳池和设施的使用率,加强管理,合理安排,面向基层,向群众开放。”在有的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率为29.2%,低于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选择以跆拳道为健身项目的人数有很多,可是,目前国内练习跆拳道的场地现状、器材供给、技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不容乐观。因此,要研究各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程及学生社团活动面临的课程资源问题,使高等院校开设跆拳道课程能够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健康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我国高校跆拳道课程存在的问题
(1)师资配备。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的依靠力量。在我国普通高校中,有的学校始终以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课程,跆拳道项目引入较晚。高校体育师资大部分都是师范教育体系出身,对于教育教学的规律理解较为深刻、教学基本功扎实,但是从事正统的跆拳道学习和教学的大学体育教师人数有限,很多都是武术和散打专业转到跆拳道教学的,跆拳道课程教学的规范性不是很强。因此,高校跆拳道教师在开设跆拳道课程中容易产生模式化教学,造成学生跆拳道动作不规范,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对跆拳道文化核心的礼仪规范不重视。
(2)场地配备。高校传统项目的体育设施、器材完备,如田径场、篮球场,可以作为很多运动项目的辅助练习场地,少部分高校也拥有比较正规的跆拳道场馆。但通常情况下场地面积足够,跆拳道场地的专业化却不够,特别是专业器材配置不足,场馆布置的文化氛围不足,尤其是跆拳道传统礼仪规范的宣传不足。与社会上跆拳道馆比起来,既有综合性场馆的优势,也存在专业性不足的缺陷。如果加强配置和完善,一定能满足学校教学和对外创收的要求。
(3)跆拳道课程建设的软件缺失。调查发现,我国高校中业余时间自觉自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只占五分之一左右,这就给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带来困难,使终身体育有时成为一句空话。在跆拳道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起到传授技术的作用,只教会了学生腿脚功夫,没有引导学生悟道,背离了跆拳道的发展思路,没有研究跆拳道的文化价值,没有正确地定位跆拳道育人的性质,有时导致教学在没有理念的状况下开展。
二、高校跆拳道对外俱乐部运营创收的探索
(1)重视高校师资培养,提高跆拳道专业化水平。对外运营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专业跆拳道教学水平,取得一定的授业级别。普通俱乐部教学需要具备正规跆拳道协会授予的黑带一段的水平。高校跆拳道教师很多有武术基础,通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可以轻松达到教学要求,如此就可以提升高校教师跆拳道课程的授课水平,把跆拳道俱乐部模式中的激发学员积极性、规范文化礼仪传统,更好地体现在教学中。
(2)开发高校跆拳道项目的社会产值,提升教师和学生课余创业的积极性。通过课余跆拳道场馆开发创收,向学校提交必要的场地器材费用,用于场地器材完善,跆拳道教师的授课费用也可以由对外创收获得。同时,积极鼓励和发掘高校大学生跆拳道教学助理,通过培养帮助老师或者替代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将高校体育做成“产学一体”的特色模式。
(3)通过高校跆拳道俱乐部对外运营,促进当地社区体育的发展。跆拳道俱乐部的招生集中在周边的区域,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如发单页、定点长期招生、组织表演等形式,长期办学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学生资源,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对学校招生带来正面影响,从而提升大学在当地的美誉度。
三、高校跆拳道课程与课外运营“双赢”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课程与课外运营中跆拳道场地、设施及师资的协调分配。高校课外跆拳道创收必须保证学校的正常跆拳道教学,如将课余培训集中在晚上或者周末,同时避开训练队及学生社团对场馆的使用,积极培养学生教练来缓解跆拳道教师的教学压力。
(2)“产学一体”的授课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必须积极进修学习,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同时培养一批大学生担任教学任务,做到为学校服务的同时,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收入水平。随着产业的扩大,培养学生跆拳道教练,为大学生创造就业的岗位。
(3)跆拳道俱乐部模式与高校跆拳道课程的衔接。跆拳道俱乐部教练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过程中增加实用的防身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美化跆拳道文化环境,能更好地进行跆拳道礼仪、道德精神层面上的教学。同时,将高校教师的综合能力更好地运用到跆拳道俱乐部教学中,做到对训练强度的合理控制,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总之,要通过对高校跆拳道课程和跆拳道俱乐部运营模式的研究,尝试用俱乐部的运作方式来丰富学校跆拳道课程,并且寻找出高校跆拳道课程发展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的动力,最终通过高校跆拳道场馆对外运营,满足当地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邢震宇.浙江省普通高校跆拳道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
体育科学,2010(5).
[2]饶毛毛.安徽省跆拳道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11(15).
[3]杨建达.高校组建跆拳道俱乐部的可行性分析[J].宁德师专学
报,2006(5).
[4]马君.高校开设跆拳道课的实践探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3).
[5]孙平.深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
报,2003(3).
[6]刘龙柱,方元,徐海峰.跆拳道运动赛事市场化运作模式的研究
[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
(1.浙江省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2.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